牛二定律教案7篇

时间:
Surplus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适切性应包括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发展阶段,以确保教学方法的合适性,教案的编写通常需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下面是汇报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牛二定律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牛二定律教案7篇

牛二定律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编排特点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将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于一个单元,加以系统编排,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同时,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第三小节,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具体编排

1.加法运算定律。

(1)主题图。

旅行途中记录行程的情景。考虑到学生对自行车上的记录仪表比较陌生,所以画了一个仪表表面的放大图,并让小精灵做提示性介绍。

(2)例1。

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解答并交流;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3)例2。

加法结合律。理解了题意,并搞清了条件和问题之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计算。接着,还可让学生观察比较教材提供的另两组算式,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出像例2这样的例子,再观察、比较。

(4)例3。

让学生将前面所学的两条加法运算定律,综合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中。

2.乘法运算定律。

(1)主题图。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主题图,说说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学生可以按自己看到的说,也可以把图中的两段说明文字复述一遍。再根据这些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可解决的一些问题。

(2)例1。

让学生自己发现乘法交换律。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进一步,可让学生在主题图中,找出可用乘法交换律解决的其他问题,并列出算式。

(3)例2。

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得到乘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得出乘法结合律。小结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小精灵提出的问题: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在这一活动中,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自己的发现。

(4)例3。

通过比较、概括得出乘法分配律。小结时,教师有必要指出乘法分配律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最大区别,在于乘法分配律是乘、加这两种运算之间的一个规律,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只是乘法一种运算内部的规律。

3.简便计算

(1)例1。

讨论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教材展示了三种算法,同时以小精灵提问的方式给出两个问题:他们都是怎样计算的?你喜欢哪种方法?显然,前一个问题是让学生思考、理解三种算法的计算过程和其中的算理;后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思考它们的适用范围。

(2)例2。

画面是书店的一角,题中包含两个需要综合应用加减计算的实践问题,而且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3)例3。

讨论可用连除计算解答的实际问题。教材给出了两种解法,引导学生思考两种解法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通过小精灵的提示比较两种算法,说出其中的运算规律。

(4)例4。

以王老师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为题材,提出了三个问题。整个例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例4的三个问题,可以一次给出,或依次给出,也可以先出示插图和四个已知条件,让学生说说一打装是什么意思,然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5)例5。

教材介绍了按月计算、按周计算的两种思路,以及相应的列式计算过程。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然后通过小精灵,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算法,和同学交流。最后让学生根据例题的内容,继续提出其他问题,作为练习题。

四、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如前分析,本单元教材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从社会生活中来,到社会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因此,领会教材的这一意图,用好教材,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也有利于所学运算定律的运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教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牛二定律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中心内容,更是本章的教学重点。本节在第二节实验探究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它具体的、定量的回答了运动物体速度的变化率,即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加速度将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紧密联系,使前三章构成一个整体,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此定律是联系力与运动的桥梁,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在整个教材教学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重点、难点

在确定本节的重点、难点时我认为不只是让学生停留在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更应注重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二定律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该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故重点是理解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难点是通过简单应用正确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及数学表达式;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因果关系;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

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出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定律的探索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体验物理方法的魅力;从认识到实验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并加以运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物理学科的信心。

四、教法与学法

"教无成法,但教要得法",高一学生创造力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的知识创造出新理论的能力很弱,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数学推理能力较弱,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归纳规律能力不强。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虽简单完美,记住也不难,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该定律中物理量的意义和相互联系,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对于我们偏远地区的城步苗乡学生来说是较为困难的。何况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生活密切相连的科学,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讲解、讨论、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从学生的认识心理出发,采用设问引入——自主探究——分析讨论——交流合作——得出规律——巩固练习加强应用的教学程序。让学生观察与提问相结合,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效果适当讲解、引导、纠错、分析,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的物理内涵加以深化。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首先利用多媒体观看火箭升天、运动员刘翔在110米栏比赛的起跑、奥运会上女子100米赛跑的起跑等录像资料,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他们的速度变化快慢即加速度由哪些因素决定?进而让学生回顾上节实验的结论,共同探讨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外力、质量存在怎样的关系?(目的:通过实际生活现象分析,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探讨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外力、质量的关系来完成牛顿第二定律探究任务的引入)

(二)新课进行:

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l、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应该怎样表述?

2、它的比例式如何表示?

3、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4、各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如何定义的?

(要求学生讨论分析相关问题,记忆相关的知识)过渡:上面我们研究的是物体受到一个力作用的情况,当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上述规律又将如何表述?

学生讨论分析后教师总结: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目的:培养学生发现一般规律的能力)

实例探究与巩固练习

讨论a和f合的关系,并判断下面哪些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a、只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

b、力恒定不变,加速度也恒定不变。

c、力随着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着时间改变。

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随即消失。

e、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合外力逐渐减小时,物体的速度逐渐减小。

f、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不变一定受恒力作用。

教师总结: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与物体的加速度具有矢量性、瞬时性和独立性,牛顿第二定律是由物体在恒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情形下导出的,但由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可推广到几个力作用的情况,以及应用于变力作用的某一瞬时。

牛二定律教案篇3

核心素养

通过推导电功的计算公式和焦耳定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体会物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教学目标

能通过实例,认识电流的热效应。

能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电热的大小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有关,知道焦耳定律。

会用焦耳定律进行计算,会利用焦耳定律解释生活中电热利用与防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并确定研究方法及实验操作中各个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难点:对焦耳定律的理解及焦耳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 登陆优教平台,发送预习任务 完成本节课的预习任务,反馈预习情况 了解本节课内容,发现薄弱点,针对性听课 复习

提问

(2分钟) 电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计算?

能说出一些用电器工作时能量的转化情况?

学生按要求回忆,回答。 为本节课作知识上的铺垫。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3分钟) 电流在电路中做功,可以将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如电动机、电灯发光、电视机工作。

当这些用电器工作一段时间后,我们触摸它们的有关部位,会有什么感觉?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说出常见用电器工作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内能。 创造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28分钟) 电流的热效应

投影:电饭锅、取暖器、油灯、电炉丝、电铬铁……

这些用电器工作时有什么共同特点?

导线和电炉丝串联,为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并不很热?说明什么?

一、提出问题

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量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

二、猜想与假设

提示:电热是电流通过电阻时产生的热量,电路中有电压不一定有电流,所以电压对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热量的多少没有影响。(排除电压这个物理量)

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与____________有关。

你能结合实例说出这三个因素对电热的影响吗?

三、设计实验

要研究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热量与电阻的关系,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比较产生热量的多少?

四、进行实验

(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演示视频:焦耳定律(二)”)

展示实验装置1

观察本实验装置,思考:

本装置可以用于研究电热与哪个因素的关系?

两电阻为什么要串联?

如何比较电流通过电阻放出热量?

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电路接通,进行实验,观察u形管中液柱的上升情况,把实验结果填入表格中。

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展示装置2

本装置可以用于研究电热与哪个因素的关系?

右边电阻丝上为什么要再并联一根电阻丝?

如何比较电流通过电阻放出热量?

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电路接通,进行实验,观察u形管中液柱的上升情况,把实验结果填入表格中。

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对于某一个电阻,在电流一定时,通电时间越长,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热量越多。这个结论可以通过刚才的实验中看出来,某一根电阻丝通电时间越长,液柱上升越高,说明放出热量越多。

五、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对以上两个实验进行总结,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热量多少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 学生总结:

这些用电器工作时都是把电能转化成内能。

(得出电流的热效应的概念)

电热的大小可能与导体的电阻有关。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猜想:

电流、电压、电阻、通电时间……

学生举例证明猜想的合理性。

学生讨论:

实验时要控制电路中的电流相等,改变电阻,比较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热量的多少。

可以通过加热相同物体,比较物体吸热升温的多少

学生观察实验装置讨论得出:

本装置研究电热与电阻的关系。

电阻串联,可以使流过两根电阻丝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

通过左右两管液面的高度差来比较,液柱上升的越高,放出热量越多。

电流i/a

r1

r2

电阻/Ω

产生热量(多/少)

实验数据表格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阻越大,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的热量越多。

学生观察实验装置讨论得出:

本装置研究电热与电流的关系。

使右边容器中的电阻丝中的电流与左边容器中的电阻丝不等(左边电流大于右边电流)。

通过左右两管液面的高度差来比较,液柱上升的越高,放出热量越多。

牛二定律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2.会利用欧姆定律计算简单的电路问题。

3.通过介绍欧姆定律的发现问题,了解科学家为追求真理所做的不懈的努力,学习科学家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欧姆定律及利用欧姆定律对电路问题进行计算。

教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出示小黑板)请你分析表1、表2中的数据,看看可以分别得出什么结论。

2.将上一问中所得出的两个结论概括在一起,如何用简炼而又准确的语言表达?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相互间纠正概括中出现的错误,补充概括中的漏洞,得到较完整的结论。

教师复述结论,指出这一结论就是著名的欧姆定律。

(二)讲授新课

(板书)二、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如果用u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单位用伏;

用r表示导体的电阻,单位用欧;

用i表示导体中的电流,单位用安。

那么,欧姆定律的公式写为:

对欧姆定律作几点说明:

(l)此定律精辟地说出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电流、电压和电阻,它们是三个不同的电学量,但它们间却有着内在的联系。定律中两个“跟”字,反映了电流的大小由电压和电阻共同决定,“正比”“反比”则准确的说出了电流随电压、电阻变化所遵循的规律(教师在“跟”“正比”“反比”的字样下方用彩笔画上“ ”)。

(2)定律中所说的电流、电压、电阻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教师用彩笔在“导体中的”“这段导体两端的”、“这段导体的”字样下方画上“”)。

需要在字母旁加脚标时,i、u、r的脚标应一致,如

由学生读题,并分析题目中的已知量、未知量及如何求解未知量,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板书。

已知:r=6.3欧 i=0.45安

求:u=?

3.家庭电路中的某灯泡正常发光时通过灯丝的电流是0.2安,这时灯丝的电阻是多少欧?

阅读课本三、实验: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

【评析】

这是一个很好的教案,教案不仅层次分明,内容丰富完整,而且注意了教书育人。欧姆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优秀品质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很好内容,教案正体现了这一点,是值得各位老师仿效的。教案的另一个优点是注意利用和巩固前一节课,同时又为下一节课打基础。教案中的三个补充题也很好,比较联系实际。教案中的举例示范很规范,这一点对新教师来说很重要,对学生来说就更应如此了。

牛二定律教案篇5

目标

1、理解欧姆定律及其变换式的物理意义;

2、能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学法指导把欧姆定律灵活的应用于串、并联电路,结合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特点解决问题。

一、自主先学(4分)

1、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电压的特点:。

2、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电压的特点:。

3、下面的表格是“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的实验数据记录:

表1电阻r=15Ω表2电压u=2v

分析表1数据,可得出结论;

分析表2数据,可得出结论。

总结:

数学表达式:。推导可得到u=。r=。

二、课堂探究(22分)

活动一、串联电路中欧姆定律的应用

1、如图所示电源电压恒定不变,在定值电阻r1与滑动变阻器r2组成的电路中,当开关闭合,划片处在某一位置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2a,电压表示数为3v。求(1)r1的阻值(2)r2连入电路的阻值。

总结:串联电路总电阻r=

活动二、并联电路中欧姆定律的应用

2、如图所示电源电压u=6v不变,在电阻r1与r2组成的电路中,当开关闭合,电流表a1的示数为0.2a,r2=20Ω求(1)r1的阻值(2)电流表a的示数。

总结:并联电路总电阻r=

三、课堂检测(10分)

1、如图所示电源电压u=4.5v不变,在定值电阻r1与滑动变阻器r2组成的电路中,当开关闭合,划片处在某一位置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2a,电压表示数为3v。求(1)u1的阻值(2)r2连入电路的阻值。

2、在图所示的电路中,电阻r1的阻值为10Ω、闭合电键s,电流表al的示数为0.3a,电流表a的示数为0.5a、求:(1)通过电阻r2的电流、(2)电源电压、(3)电阻r2的阻值、

四、我的收获(2分)

五、课后巩固

如图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为12v且保持不变、r1=6Ω,r3=4Ω,当s1、s2均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为1.2a、求:(1)r2的阻值;(2)当s1、s2均合上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3)仅合上s1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9篇《欧姆定律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牛二定律教案篇6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二、预习内容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1、电动势e、外电压u外与内电压u内三者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

○1、电动势等于电源___________时两极间的电压

○2、用电压表接在电源两极间测得的电压u外___e

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1、内容___________

○2、表达式

○3常用变形式u外=e-ir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并能熟练地用来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

2、理解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

二、学习过程

一、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

1、路端电压与外电阻的关系

○1根据u=e-ir、i=可知:当r_____时,u增大,当r_____时,u减小

○2当外电路断开时,r=∞,i=_____,u=_____

当外电路短路时,r=0,i=_____,u=_____

2、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图像

由u=e-ir可知,u-i图像是一条向下倾斜的直线如图

说出:

○1图线与纵轴截距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线与横轴截距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像斜率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部分电路欧姆定律u—i曲线的区别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型例题】

例1、在图1中r1=14Ω,r2=9Ω。当开关处于位置1时,电流表读数i1=0.2a;当开关处于位置2时,电流表读数i2=0.3a.求电源的电动势e和内电阻r。

例2、如图2所示,当滑动变阻器r3的滑片c向b方向移动时,电路中各电表示数如何变化?(电表内阻对电路的影响不计)

例3、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店员电动势为6v,当开关s接通后,灯泡l1和灯泡l2都不亮,用电压表测得各部分电压是uab=6v,uad=0,ucd=6v,由此可断定()

a、l1和l2的灯丝都烧断了

b、l1的灯丝都烧断了

c、l2的灯丝都烧断了

d、变阻器r断路

[例4]四节干电池,每节电动势为1.5v,内阻为0.5Ω,用这四节干电池组成串联电池组对电阻r=18Ω的用电器供电,试计算:

(1)用电器上得到的电压和电功率;

(2)电池组的内电压和在内电阻上损失的热功率。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课后练习与提高

1、一个电源接8Ω电阻时,通过电源的电流为0.15a,接13Ω电阻时,通过电源的电流为0.10v,求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2、电源的电动势为4.5v,为电阻为4.0Ω时,路端电压为4.0v。如果在外电路并联一个6.0Ω的电阻,路端电压是多大?如果6.0Ω的电阻串联在外电路中,路端电压又是多大?

3、现有电动势1.5v,内阻1.0Ω的电池多节,准备用一定数量的这种电池串联起来对一个“6.0v,0.6Ω”的用电器供电,以保证用电器在额定状态下工作。问:最少要用几节这种电池?电路中还需要一个定值电阻做分压用,请计算这个电阻的规格。

4、关于电源的电动势,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a、电源的电动势就是接在电源两极间的电压表测得的电压

b、同一电源接入不同电路,电动势就会发生变化

c、电源的电动势时表示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大小的物理量

d、在闭合电路中,党外电阻变大时,路端电压变大,电源的电动势也变大

5、如图7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的电动势e和内电阻r恒定不变,电灯l恰能正常发光,如果变阻器的滑片向b端滑动,则()

a、电灯l更亮,安培表的示数减小

b、电灯l更亮,安培表的示数减大

c、电灯l更暗,安培表的示数减小

d、电灯l更暗,安培表的示数减大

6、如图8所示为两个不同闭合电路中两个不同电源的图像,则下属说法中不正确的示()

a、电动势e1=e2,发生短路时的电流i1>i2

b、电动势e1=e2,内阻r1>r2

c、电动势e1=e2,内阻r1>r2

d、当电源的工作电流变化相同时,电源2的路端电压变化较大

7、一个电源分别接上8Ω和2Ω的电阻时,两电阻消耗的电功率相等,则电源的内阻为()

a、1Ωb、2Ωc、4Ωd、8Ω

8、在如图9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动势e=3.0v,内电阻r=1.0Ω;电阻r1=10Ω,r2=10Ω,r3=35Ω,电容器的电容c=100uf,电容器原来不带电。求接通电键k后流过r4的总电荷量。

9、如图10所示电路中,r1=r2=r3,s断开时,伏特表示数为16v,s闭合时,示数为10v,若伏特表可视为理想的,求:

(1)、电源电动势的内阻各位多大?

(2)、闭合s前r1消耗的功率分别多大?

(3)、如箭电源改为图乙所示电路,其他条件不变,则断开和闭合s时伏特表的示数分别为多大?

10、如图11所示,电灯l标有“4v,1w”,滑动变阻器总电阻为50Ω。当滑片滑至某位置时,l恰好正常发光,此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45a。由于外电路发生故障,电灯l突然熄灭,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变为0.5a,电压表的示数为10v。若导线完好,电路中各出接触良好。试问:

(1)、发生故障的是短路还是断路,发生在何处?

(2)、发生故障前,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多大?

(3)、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为多大?

能力训练

1、e=1.5vr=2Ω2、u1=3.84vu2=4v

3、5节r=14Ω4.c5.a6.b7.c

8.q=2.0×10-4c

9、(1)e=20vr=5Ω(2)p1=6.4wp2=2.5w

(3)u断=8vu闭=5v

10、(1)断路l处(2)20Ω(3)12.5v5Ω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欧姆定律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牛二定律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电流形成的条件。

2、掌握电流强度的概念,并能处理简单问题。

3、巩固掌握,理解电阻概念。

4、理解电阻伏安特性曲线,并能运用。

二、重点、难点分析

1、电流强度的概念、是教学重点。

2、电流强度概念、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教具

学生直流电源(稳压),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开关,待测电阻。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电场,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促使电荷移动,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如:静电场中的导体在达到静电平衡状态之前,其中自由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定向移动.电容器充放电过程中也有电荷定向移动.由于电流与我们生活很密切,所以我们有必要去认识它,这节课我们将在初中的基础上对电流作进一步了解。

(二)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人们对电路知识和规律的认识与研究,也如对其他科技知识的认识与研究一样,都经历了漫长的、曲折的过程.18世纪末,意大利著名医生伽伐尼受偶然发现的启迪,经进一步研究后,已能利用两种不同的金属与青蛙腿相接触而引起肌肉痉挛,于是伽伐尼电池诞生了.但他对此并不理解,认为这是青蛙体内产生了“动物电”.伽伐尼的发现引起了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伏打的极大兴趣.经过一番研究,伏打于1792年将不同的金属板浸入一种电解液中,组成了第一个直流电源——伏打电池.后来,他利用几个容器盛了盐水,把插在盐水里的铜板、锌板连接起来,电流就产生了。

1、电流

(1)什么是电流?

大量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形成的条件:例如:

静电场中导体达到静电平衡之前有电荷定向移动;

电容器充放电,用导体与电源两极相接。

①导体,有自由移动电荷,可以定向移动.同时导体也提供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路”.导体包括金属、电解液等,自由电荷有电子、离子等。

②导体内有电场强度不为零的电场,或者说导体两端有电势差,从而自由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定向移动。

③持续电流形成条件:要形成持续电流,导体中场强不能为零,要保持下去,导体两端保持电势差(电压)。电源的作用就是保持导体两端电压,使导体中有持续电流。

导体中电流有强有弱,用一个物理量描述电荷定向移动的快慢,从而描述电流的强弱。

(3)电流强度

①定义: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跟通过这些电量所用时间的比值。这样可以通过电荷定向移动的快慢来描述电流强弱,这个比值称为电流强度。简称电流,用毫安表示。

②表达式:

③单位:安培(a)毫安(ma),微安(μa)

④性质:电流强度是标量.初中学过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但电流是有方向的。(有方向的量不一定是矢量,是否矢量关键看满不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

⑤电流方向的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正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从高电势向低电势运动,所以电流是有高电势向低电势流动,在电源外部,是由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4)电流分类:

按方向分成两大类:直流电和交流电。

直流电:方向不变,如果直流电大小不变,就称为恒定电流,这是高中阶段电流知识的重点。

交流电:方向随时间变化。

前面讨论了电流,尤其是持续电流的形成,要求导体两端有电势差,即电压.电流强度与电压究竟有什么关系?这可利用实验来研究。

演示

先给学生介绍实验电路图,教师按电路图连接实验电路,并请学生观察电表的正负接线柱,要求学生注意,正负接线柱的接法, 为待测电阻(定值电阻)。

演示

闭合s后,移动滑动变阻器触头,观察电表的变化,说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电流都随导体的电阻有关。

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由实验得到电压和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呢?

分析:用控制变量法,先保证其中的一个量保持不变,让其余两个量之间相关,然后结合起来分析。

保证电阻不变,调节电压,记下触头在不同位置时电压表和电流表读数.电压表测得的是导体r两端电压,电流表测得的是通过导体 的电流,记录在下面表格中。

注意:这一方法可以类比数学中函数图象,用描点法来研究,启发学生思考物理与数学的联系。

把所得数据描绘在 直角坐标系中,确定 和 之间的函数关系。

分析:这些点所在的曲线包不包括原点?包括,因为当 时,这些点所在曲线是一条什么曲线?过原点的斜直线。

把 换成与之不同的 ,重复前面步骤,可得另一条不同的但过原点的斜直线。

结论:给定导体,导体中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或者对不同导体,图象斜率是不同.相同电压下,两导体电流分别为,导体2对电流阻碍作用比导体1大,的倒数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若用一个物理量来描述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称为电阻。

2、电阻

(1)定义:导体两端电压与通过导体电流的比值,叫做这段导体的电阻。

(2)定义式:

说明:①对于给定导体, 一定,不存在 与 成正比,与 成反比的关系。

②这个式子(定义)给出了测量电阻的方法——伏安法.

(3)单位:电压单位用伏特(v),电流单位用安培(a),电阻单位用欧姆,符号Ω,且lΩ=1v/a

常用单位:1kΩ=1000Ω;1mΩ= Ω

3、

德国物理学家欧姆最早用实验研究了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最后得出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律。

内容:导体中电流强度跟它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它的电阻成反比。

表达式: 注意:

(1)式子中的三个量 必须对应着同一个研究对象。

(2)大量实验表明,适用于纯电阻电路(金属、电解液等)。

(三)小结

1、不要认为在任何导体中,电流都与电压成正比,对于非纯电阻电来讲则不然。

2、仅仅是带内阻的定义式,而不是决定式,电阻的大小不决定于电压和电流。

牛二定律教案7篇相关文章:

幼儿园大班船的主题教案7篇

有关健康的教案优质7篇

有关健康的教案模板7篇

有关健康的教案推荐7篇

函数的根概念教案7篇

函数的概念的教案7篇

蒙氏数学教案最新7篇

蒙氏数学教案参考7篇

蒙氏数学教案7篇

小班动物歌教案精选7篇

牛二定律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32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