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准备好教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条理性和系统性,教案编写需要教师不断与同行交流、分享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以下是汇报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文学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文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2.重点研读买《山海经》的部分,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3.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2.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3.注意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
教学难点:
1.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的写法。
2.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导入,课题激疑:
1.同学们,我们曾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家还记得_美女蛇”的故事吗?为鲁迅讲美女蛇故事的是谁?对了,是长妈妈。那么长妈妈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她在鲁迅的心目中究竟有何印象,她跟《山海经》有何关系?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得到解答,板书课题。
2.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特殊的人物。鲁迅没有专门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在他四十五岁那年,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t;山海经>》。以纪念自己童年时期的一个保姆,可见对她的感情之深。
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3.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生质疑)阿长是谁?《山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为什么阿长买个《山海经》会让鲁迅铭记终生?(在不露痕迹中展开对问题的研讨)
二、一主四支,分层探讨
主问题讨论:为什么阿长买个《山海经》会让鲁迅铭记终生?为了完成这个主问题,我们把它分解成几个子问题,
v 你眼中的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法指导:圈点勾画文中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的词语)
整体感知,在概括故事中初步把握人物性格,以期形成自己的阅读体会
v 鲁迅对阿长的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方法同上,例如:_不大佩服”-----)
理清行文线索,把握鲁迅作品常以感情作为线索的特色。
v 是什么让鲁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
(学法指导,品读阿长买《山海经》的有关情节,咀嚼语言)
把握塑造典型人物的手法。
v 为什么在鲁迅的作品里会多次出现阿长,却没有写过她的母亲?
(学法指导,思路导航,肯定是给了他很大的影响,从事里寻找概括总结)
主题探讨,思考升华
三、各抒己见,课堂思辩
学生视角:阅读的是多变的阿长
快速阅读,提炼初读感受
1.说说阿长在你眼中是个怎样的人?,
(预设:无知.淳朴.善良.粗鲁……)
师小结:总之,阿长是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
过渡:那么,对于阿长,鲁迅又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呢?
2.拎出线索:找出文中表达鲁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体会作者对阿长有怎样的感情,这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自由朗读课文,小组讨论: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变化的词句。
(随机板书: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憎恶——新的敬意——怀念)
师:听到阿长讲长毛故事之后,_我_对阿长有了_敬意_当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_我_对阿长也产生了_敬意_。这两处所表达的敬意一样吗?
(提示:关注_敬意_之前的修饰语,_一时的”说明这是暂时的,最终也淡漠以至消失,虽然是_空前的”,但也只是由于小孩的好奇才有的,而_新的敬意” 一方面说明是新产生的,另一方面也说明是更深刻的永远的崇敬。)
四、精读涵咏,品味真情
精读买《山海经》部分
(1)我们知道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从对阿长的厌烦憎恶到最后对她产生一生的敬意和怀念,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而促使鲁迅有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给_我”买《山海经》)
(2)轻声朗读课文19—29段,四人小组讨论把最能打动_我”的句子找出来,说说理由,写上旁批。
(3)学生反馈
预设:
提醒:
a._过了十多天,……哥儿,有画的squo;三哼经squo;,我给你买来了!”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她对孩子的心思观察的多么细致,对孩子的愿望多么体贴,为了满足孩子的正当愿望又是那样认真,郑重其事。)
a. 齐读这一句,最能触动你内心情感的是哪几个字?(三哼经)
b.一个文盲,一个_我觉得说了也无益”的阿长,但却能为_我”买来心爱的书,可见他是很关心_我”,在乎_我”的感受,正是从这三个字中,可以想象她都遇到了什么困难?(生想象,并指名说)
c. 阿长为_我”买一本书可谓是历尽千辛万苦,但她总是把痛苦留在自己心中,而把喜悦传达给_我”,哪位同学愿意用朗读把阿长的喜悦传达给我们?(生读——生评价——生再读——再评价)
文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熟悉故事内容,了解不同动物嗯嗯的不同,感受故事趣味性。
2.能用恰当、完整的语言描述不同动物的嗯嗯。
活动准备:
相关课件、四幅图片。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孩子们,沈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客人(出示鼹鼠)认识它吗?这只小鼹鼠头上顶着的是什么?(幼儿自由猜测)这儿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教师小结,揭示课题。是呀,你们问得真好!你们的问题真是小鼹鼠想问的(出示课题)我们一起来当小侦探,帮助小鼹鼠查一查到底是谁干的.
二、欣赏故事,尝试用恰当、完整的语言描述不同动物的嗯嗯。
1.欣赏故事第一段
①问一问:孩子们,这嗯嗯为什么会掉在小鼹鼠的头上?
②学一学:小鼹鼠是怎么做又是怎么说的?你能学一学吗?
2.欣赏故事第二、三两段
①说一说:小鼹鼠查到是谁嗯嗯在它头上了吗?为什么?
②演一演:谁愿意上来演一演小鼹鼠
3.欣赏故事第四—七段
师:小鼹鼠不泄气,它继续去侦查。
① 看一看:出示四幅图片,师:小鼹鼠又遇见了谁?它们的'嗯嗯是什么样的呢?孩子们,请你们仔细看看这些图,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② 说一说:集体交流,你能用“谁的嗯嗯怎么样,像什么”来说吗?
三、揭示真相,感受故事情节的趣味性
1.欣赏故事结尾部分
究竟是谁嗯嗯在小鼹鼠的头上?
2.小鼹鼠为什么要钻到地下去?你能用“因为。。。所以。。。”来说吗?
3.孩子们,你们的嗯嗯是什么样的呢?
4.你们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或你们觉得这个故事怎么样?)
四、完整欣赏故事,进一步熟悉故事内容,感受故事情节的趣味性。
活动延伸:
表演故事:孩子们,想表演这个有趣的故事吗?我这儿有头饰,请你从左边找到它们的嗯嗯去和你的朋友一起表演吧!
文学教案篇3
一、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借助故事中情节的发生发展,掌握故事的情感线索。
2、意识到其实做自己是最好的,最幸福的,最快乐的。
3、大胆积极地参与讨论活动,体验做别人的感觉。
二、活动准备:
1、插图
2、投影仪一台。
三、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主题。
教师:小朋友,如果你有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本领,你想变成什么?
老师带来一个好玩、有趣的故事叫《想当太阳的小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幼儿初步感知,了解故事内容
(二)、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
提问:(1)、故事里的小狗想当什么?(太阳)太阳答应了吗?(答应了)
(2)、小狗当了太阳后,为什么他又变成了乌云?
(3)、后来小狗还变成了什么?为什么?
(4)最后小狗怎么又变回了自己了?为什么?
(三)、进一步感知小狗(格林尼)的形象。再次提问:
故事中的.格林尼为什么想当太阳?格林尼一共经历了那些变化?最后他决定变成什么?格林尼认为当什么最好?
教师小结:故事中的格林尼是一只爱幻想的小狗,他想做太阳,做了太阳又想做乌云、风、小土堆、水牛、绳子,什么事物最强大他都想做,可最后还是变回了小狗。
(四)、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一谈,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小狗格林尼,你想变成什么呢?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自己的经验,通过交流丰富孩子们的知识和经验。
(五)、延伸活动: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讲述《想当太阳的小狗》的故事。
文学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懂得散文中“比喻”手法的特殊作用,学习并理解“洁白”、“松软”等词汇.
2、通过欣赏散文,使幼儿对散文诗感兴趣,萌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
3、根据散文原有的`格式,引导幼儿学习适当的仿编。
活动准备:课件、配乐散文诗磁带
活动过程:
1、出示:“小雪花”你们看到过小雪花吗?什么时候才能看到的它?老师把小雪花请到教室来了,你们想不想看?
(1)幼儿观看课件,完整欣赏散文诗。
(2)提问:诗里说了些什么?听了有什么感受?
2、再次欣赏散文诗、体验作品
(1)欣赏第一自然段,问:小雪花是怎样落下来的?
(2)欣赏第二自然段,问:雪花分别落在哪些地方?那里会有什么变化?
理解词汇:雪花像“美丽的白纱”、“闪光的银瓦”、“松软的棉絮”?
(3)欣赏第三自然段,问:“为什么能让空气更加清新?
3 、集体朗诵散文诗。
4 、迁移作品
(1)提问:你看到小雪花还会落到哪里?那里会有什么变化?
(2)幼儿回答发表自己见解。
(3)请幼儿自己说说:如果你是小雪花,你想落在哪?
5、幼儿创编 师:你们喜欢小雪花吗?请你们像诗中说的那样也说一句话好吗?
幼儿练习仿编,教师引导。
6 “你们想和小雪花一起跳舞吗?那我们一边唱歌,一边来和小雪花做跳舞,好吗?”
文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欣赏散文的美妙意境,知道获得快乐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2、在模拟器乐演奏的表演游戏中体会快乐的情绪。
3、在对唱的过程中注意倾听同伴的声音,及时接唱。
4、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幼儿已知道郁闷与快乐的不同点。
2、物质准备:
(1)表现快乐情绪的音乐、播放器。
(2)各种动物的头饰。
活动指导:
1、谈话引入。
引导语:①你生活中感到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②"郁闷"的意思是什么?。,假如你郁闷了,你怎么办?
2、欣赏散文《快乐的音乐会》(教师配乐朗读)。
3、结合散文内容讨论。
讨论:
①森林里的风景有什么特点?漂亮吗?森林里的小动物为什么会开音乐会呢?
②小动物们用什么办法演奏?他们选的"乐器"?有什么特点?(了解拟声词的运用特点。)
③如果是你,如何从你周边生活中选择或制作自己最喜欢"乐器"?
④嘻嘻猪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你向它学习什么?
4、根据作品中的内容,玩模拟器乐演奏的表演游戏。
5、尝试运用拟声词,说说自己演奏所发出的声音特点;学习用"xxxxx像xx"的比喻句,表达对声音特征的理解。(也可以学习作品原文的比喻句子。)
活动反思:
本次音乐律动所选用的乐曲就是《拉德斯基进行曲》,这首乐曲有着明显的进行曲风格,很适宜在行进中模仿律动。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充分调动幼儿的想象力,引出音乐都是有节奏的、要跟着音乐的节奏走路。教师在引导个别幼儿示范,要求其他幼儿边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集体做动作。充分调动幼儿自主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发现音乐的节奏感。
文学教案篇6
1.教师提出话题“我们看到的蒲公英是什么样的”,引出散文的名字。
2.幼儿听录音一遍,教师提问:蒲公英在什么季节开花?散文里说青草地上怎么样?你最喜欢什么?蒲公英开着什么颜色的小花朵?散文里说“多么有趣的蒲公英”,它什么地方有趣?、
(引起幼儿对欣赏散文的兴趣,可让幼儿谈谈自己对蒲公英的认识。学习就是建立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新旧经验的结合。幼儿听过第一遍散文后,只要求他们谈谈自已的初步感受。)
3.教师朗诵一遍散文,事先要求幼儿注意倾听,找一找散文里是怎么说蒲公英有趣的。提问:散文里是怎么说蒲公英有趣的?田野的风吹来,它怎么样?(帮助幼儿理解“飞扬”和“比柳絮还要轻”一句)飞着飞着,它又怎么样了?为什么说它像一片片雪花?(帮幼儿理解“轻盈地降落”,可请幼儿用动作表演出来)
(第二遍欣赏前需要要求幼儿专心倾听,认真思考。可以让幼儿用多种途径表达自己的想法,如口头表述、动作表演,特别是形容词和描述动作的词汇,让幼儿了解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4.举例说明什么是比喻句,让幼儿学说比喻句。然后继续讨论:为什么说花托上结出的种子像雪白的绒毛似的球?为什么飞着飞着,又像一片片雪花?你觉得散文听起来怎么样?为什么很优美呢?帮助幼儿归纳出散文词语丰富、语句优美的特点。
(大班幼儿的理解力较强,让幼儿了解一些简单的表现手法是可以实现的,但需要教师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作好铺垫。同时,让幼儿了解优美词汇,培养幼儿对艺术语言的敏感性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5.提出问题,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春天除了蒲公英开花外,还有哪些花也开放了?阳光照在上面,花怎么样?春风吹过,它会怎样?像什么?如果春雨打在花上,花儿会怎么样?手摸上去、蜜蜂飞来呢?
启发幼儿充分想象,鼓励幼儿说出与别人不一样的话。要求幼儿运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描述。
(这些问题用于调动幼儿已有经验,扩展幼儿想象,为仿编活动作好准备。)
活动延伸
1.带领幼jljp观察,观察后谈话:“你看到什么花儿也开放了,它们开着什么样的小花朵?”
2.在观察谈话的.基础上,提出绘画要求,请幼儿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花,在绘画中表现出它们的特征。
(幼儿语言的获得依赖于环境,幼儿语言的发展是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结果,观察活动是幼儿积累感性经验的过程,也是幼儿整理经验的好时机。)
文学教案篇7
活动设计背景
今天天气比较冷,让孩子们玩老鹰捉小鸡游戏。同时锻炼学生的身体,也避免本班出现不合群的现象发生。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让学生体会协调的作用,促进幼儿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发展。
2、让幼儿体会集体活动的快乐。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4、让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表现自己。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的灵活性和协调性的锻炼与培养。
难点、个别幼儿的参与性的培养与灵活性及协调性的锻炼与培养。
活动准备
做老鹰的学生一名其余做小鸡学生数名口哨一个
活动过程
1、开始
老师带着孩子们入场地,带领孩子们准备活动。
2、游戏
1)选出老鹰和鸡妈妈
老师帮助其他幼儿归位,注意做到要快和齐
2)老鹰开始攻击,鸡妈妈进行保护
老师吹口哨声,提示幼儿向左还是向右,注意活动时的'反应要灵活和协调,只有这样才会发挥的更好
3)根据幼儿的要求,更换不同的老鹰和鸡妈妈的扮演??
3、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1、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力,提高和促进幼儿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2、这个活动可以使大多数幼儿主动参与进来,个别学生的的注意还能调动幼儿的好奇,从而使活动更好的发展下去,不仅使幼儿的身心得到了锻炼,也可以使平时不合群的幼儿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让他们体会活动的快乐,从而孤僻的性格有所改变。
3、活动效果不错,幼儿积极性很高,但由于动作过于简单,活动后期个别幼儿出现了不满的现象。
文学教案篇8
本次活动目标是:
1、知道尖利的物品,如使用不当会伤害身体。
2、学习使用剪刀、筷子、笔、刀、游戏棒等物品的正确方法。
这节课我共分四方面来进行教学,首先让幼儿观察了解尖利物品,知道名称,了解它的用途。因为幼儿的人数较多,怕在分组活动中出现意外,所以我只准备了一份的物品让幼儿进行观察,课堂的秩序较好。
在出示物品时,幼儿都能积极的举手告诉我这些物品的名称,从这里可以看出幼儿对于这些东西是十分的熟悉的;并对它们的用途也是比较了解的,多数的幼儿一次就把所有物品的用途都说出来了,但是对于他们的共同之处幼儿的回答就不太完整,虽然知道但是不能用一个较好的词语来进行概括,从这里我发现我班幼儿在语言发展方面,词汇还是不够丰富需要加强。
幼儿对‘为什么要把尖利物品设计成这样’,不太了解,有的幼儿说
“本来就是这样的”有的说“因为这样好用”……因此,在我讲了以后幼儿就有了一种恍然捂的神情,感到很高兴,还不时和边上的同伴那进行交流。课堂的气氛一下字就活跃了起来。
第二环节中主要让幼儿交流生活中使用尖利物品不当造成伤害的一些体会。幼儿都积极的说了一些自己使用过的尖利的物品。有剪刀、针、图钉、牙签、头针、钉子等,幼儿的知识经验还是较丰富的,有些我也没有马上想到,但是幼儿一下子就联想到了,还对我说了很多发生在他们自己或者周围人身上的一些伤害事故,从中不难看出现在的幼儿知识面还是比较广的,他们都能对这些事情做出自己的评价,并进行分析,了解受伤的原因。
第三环节是活动的高潮,幼儿积极讨论正确使用尖利物品的方法。有些幼儿口语表达不清楚,但动作就很到位,因此,我就让一个幼儿做动作一个幼儿进行讲解,孩子们对这个方法很感兴趣,都举手想参加,课堂的气氛非常热烈。当中有的幼儿示范不够标准,或讲解不清楚的,其他幼儿还会进行指正,从这里可以看出幼儿已经基本掌握了正确的使用方法,活动的目标基本达到了!
13、班健康礁尖利的物品课后思
周一我上一节了健康活动《尖利的物品》,本次活动目标是:
1、知道尖利的物品,如使用不当会伤害身体。
2、学习使用剪刀、筷子、笔、刀、游戏棒等物品的正确方法。
这节课我共分四方面来进行教学,首先让幼儿观察了解尖利物品,知道名称,了解它的用途。因为幼儿的人数较多,怕在分组活动中出现意外,所以我只准备了一份的物品让幼儿进行观察,课堂的秩序较好。
在出示物品时,幼儿都能积极的举手告诉我这些物品的名称,从这里可以看出幼儿对于这些东西是十分的熟悉的;并对它们的用途也是比较了解的,多数的幼儿一次就把所有物品的用途都说出来了,但是对于他们的共同之处幼儿的回答就不太完整,虽然知道但是不能用一个较好的词语来进行概括,从这里我发现我班幼儿在语言发展方面,词汇还是不够丰富需要加强。
幼儿对‘为什么要把尖利物品设计成这样’,不太了解,有的幼儿说“本来就是这样的”有的说“因为这样好用”……因此,在我讲了以后幼儿就有了一种恍然捂的神情,感到很高兴,还不时和边上的同伴那进行交流。课堂的气氛一下字就活跃了起来。
在第二环节中主要让幼儿交流生活中使用尖利物品不当造成伤害的一些体会。幼儿都积极的说了一些自己使用过的尖利的物品。有剪刀、针、图钉、牙签、头针、钉子等,幼儿的知识经验还是较丰富的,有些我也没有马上想到,但是幼儿一下子就联想到了,还对我说了很多发生在他们自己或者周围人身上的一些伤害事故,从中不难看出现在的幼儿知识面还是比较广的,他们都能对这些事情做出自己的评价,并进行分析,了解受伤的原因。
第三环节是活动的高潮,幼儿积极讨论正确使用尖利物品的方法。有些幼儿口语表达不清楚,但动作就很到位,因此,我就让一个幼儿做动作一个幼儿进行讲解,孩子们对这个方法很感兴趣,都举手想参加,课堂的气氛非常热烈。当中有的幼儿示范不够标准,或讲解不清楚的,其他幼儿还会进行指正,从这里可以看出幼儿已经基本掌握了正确的使用方法,活动的目标基本达到了!
最后我进行了一个简短的小结,把幼儿的讲述的内容进行了汇总。
活动后,幼儿又继续在我们的活动室里找着一些尖利的物品,把课的内容继续延伸了下去……
文学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