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清晰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在课堂上保持教学的连续性与一致性,教案中融入的多媒体元素能够丰富课堂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参与度,汇报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集合教案通用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集合教案篇1
教学内容:教材第25~26页练习五第10~14题。
教学要求: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进行口算和解答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体会数学在生活里的应用。
教具准备:第13题问题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应用题练习
二、基本题练习
1、小黑板出示应用题,要求口头列式计算。
(1)白兔17只,灰兔8只,白兔比灰兔多几只?
(2)羽毛球30个,乒乓球85个,羽毛球比乒乓球少几个?
学生口答算式、得数,老师板书。同时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
2、小结:两个数比较,从多的数里去掉少的一个数,剩下的就是多多少,换一种说法也就是少的.一个数少多少。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请小朋友一起做第10题,3分完成,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变式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11题。
让学生说一说题意,说明题目中告诉我们哪几个条件,要求哪几个问题。
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说说。
这三个问题为什么都用减法?
2、完成练习五第12题。
四、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13题。
(1)口头提出用加法算的问题,再算出来。口头列式。
(2)口头提出用减法算的问题,再算出来。
让学生先提一个问题,老师按学生提的问题用纸条贴出。
用减法算的问题还可以怎样提?
学生换多或者少的说法后,老师进一步强调:美术组比科技组多几人,就是科技组比美术组少几人,计算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用30减去20。
(3)让学生用其他不同的说法提问题。(如:科技组再增加多少人就和美术组同样多等)
2、做练习五第14题。
弄清题意。
口答第(1)题的结果。
口答第(2)题,要联系具体张数,利用生活经验,必要时可以用线段图表示,说明小娟要给小林多少张。
五、全课小结
六、课堂作业:练习五第14题第(1)题。
小学集合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生、里、果”三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特性,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练习朗读,知道花生结果的特点。
2、认识生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客人,跟你们一起上课,你们高兴吗?
生:(非常高兴地回答)高兴!
师:看,它是谁呢?(出示小松鼠图),快,跟小松鼠打个招呼吧。
生:(热情洋溢地和小松鼠打招呼)hi,你好!
师:看到大家这么热情,小松鼠真高兴,可是他遇到了一个困难,需要大家帮助,你们愿意吗?
生:(大声地说)愿意!
师:那好,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遇到了什么困难。
(小松鼠的出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谈话设置悬念,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生自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
2、看图1,指名说花生种在哪里?
生:花生种在大树旁边的地里。
3、说说你的旁边是谁?(使学生理解“旁边”一词)
4、“许多花生”说明什么?(说明花生很多)
5、“许多”还能换成什么词?
生:非常多。
生:特别多。
6、看图1
师:你们看,花生已经开花了,你喜欢这些花儿吗?为什么?
生:我喜欢这些花儿,因为它们很美丽。
师:你从哪儿看出花儿很美丽?
生:因为这些花儿都是金黄色的。
生:因为这些花儿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鲜艳。
师:“格外”还可以换什么词?
生:“特别”。
生:“非常”。
师:“格外鲜艳”也就是----------------------------
生:“特别鲜艳”、“非常鲜艳”。
(运用看图、换词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词语,使词语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7、指导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
师:这一自然段写了花生多,花儿美,应该怎样读才能突出花生多,花生美呢?
生:要把说明花生多和花儿美的词重读。
师:也就是把什么词重读?
生:把“许多”、“金黄色”、“格外鲜艳”重读。
8、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进行朗读指导,并且细致到位,学生自然能有感情地读好。)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这些花儿真美,我们看到了,小松鼠和小鼹鼠也看到了。听,他们在说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听听。
2、四人小组以喜欢的方式朗读第二自然段。
3、学生朗读,同学评议,教师指导朗读。
4、学生自由组合,练习朗读,可齐读、分角色朗读,也可表演读。
5、分组按不同的朗读方式汇报。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运用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体会小松鼠的高兴心情。)
6、师:小松鼠越想越高兴,那他是怎么做的呢?结果又怎么样呢?
(三)、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1、生自由读三、四、五自然段。
2、小松鼠怎么做的呢?
生:小松鼠每天都到地里去,看看结花生了没有。
师:每天都到地里去,说明什么?
生:说明小松鼠盼望早点结花生。
师: 结果怎样呢?
生:他等啊,等啊,等到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
师:“他等啊,等啊”说明等的时间怎么样?
生:说明等的时间很长。
3、看图2。
师:小松鼠脸上的表情怎样?
生:小松鼠感到很奇怪。
师:小松鼠奇怪什么?
生:小松鼠奇怪的是花都落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
4、花生真的被摘走了吗?小组内交流。
5、学生汇报交流。
生:是小鼹鼠把花生摘走了。
生:被别的小动物摘走了。
生:可能因为生长时营养不够,所以没有结花生。
生:不对,没有被别的动物摘走,因为花生长在地里,所以看不到花生。
(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没有否定他们的答案,而是让学生任意想象,让他们的想象得到充分的发挥。)
6、师:同学们,花生到底到哪儿去了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师播放花生生长过程的动画。)
7、现在你知道了什么?(练习用“我知道……”说话)
生:我知道花生的果实是长在地里的。
生:我知道花生和别的食物生长的不一样。
(从一年级开始逐步对学生进行句子训练,既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了基础,又培养了说话能力。)
师:你们说小松鼠知道这些吗?
生:不知道。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小松鼠他自言自语地说:“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
师:小松鼠说这话时旁边有人吗?
生:没有。
师:他这话是说给谁听的呢?
生:说给自己听的'。
师:那“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自己说给自己听。
(结合图画理解“自言自语”的意思,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8、指导朗读这一句。(读出奇怪、着急的的语气)
9、练习朗读,指名读。
10、齐读三、四、五自然段。
11、快把你知道的告诉小松鼠吧,别让他着急了。(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话)
生:小松鼠,因为花生的果实是长在地里的,所以等到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
师:听了你们的话,小松鼠明白了,他让我谢谢你们,你们看,现在他正提着篮子高高兴兴地去挖花生了。
三、扩展练习
师:花生真是一种有趣的植物,它的果实成熟后深埋在地里。你们知道我们吃的食物中还有哪些也是生长在地里的吗?
生:有土豆、萝卜、山芋、山药、马铃薯、荸荠、莲藕……(教师告诉学生,花生是果实,这些是根 或茎)
四、作业
以《花生找到了》为题目续编故事。
小学集合教案篇3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通过了解自行车的根本构造,学习用线条造型的表现方法,提高学生的观看力量和线造型力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小组学习,培育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采纳课堂模拟写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培育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以及仔细观看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自行车的根本构造,学习用线造型的表现方法。
2、如何用线精细的表现自行车。
教具:实物自行车、图片、图画纸、学生作品、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沟通,引导出主题——自行车。
同学们,谁会骑自行车啊?谁骑过自行车啊?看来大家对自行车都特别熟识
了,今日我们的美术课就跟自行车有关,板书课题:自行车局部写生。
二、新授。
1、了解自行车的历史。
自行车是最简洁的一种交通工具,别看它简洁,它也经受了将近年的变化才进展成了现在的样子,最先的自行车是什么样子的呢?请看(课件展现图片)认真观看,思索,提问:和现在的自行车相比,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已经有了
哪些一样的构造部件,又缺少哪些部件呢?
2、了解现代自行车的根本构造。
(1)拼图嬉戏(课件展现),初步了解现代自行车的根本构造部件。
(2)每个局部还有一些小部件,比方:车身,车把,前后轮。课件展现举例局部,引导学生说说有哪些小部件。
(3)观赏不同类型的、新奇的自行车。
3、观看引导:各局部的线有什么不同?
(1)我们寻常画画用到了哪些线条?(直线、曲线、折线、螺旋线、穿插线等等)
(2)分析:自行车各局部的线有什么不同?(各局部有哪些线条?)
车把、车轮、车身上的线条有很多变化,比拟明显的比方,车身和轮胎钢丝是直线、车筐是穿插线、链条和刹车线是曲线、减震是螺旋线、齿轮是折线……
三、教师示范画
(1)师展台示范画车身、轮胎、链条等。
(2)比照、讲解:车身零件之间的连接,轮胎要画几个圈、钢丝的画法,链条的精细描写等
四、让学生争论:
你认为这些画为什么画的好,哪些地方缺乏等等。对你有什么启发?小朋友进展沟通。
(他们观看得很认真、表现得很详细、线条画得很丰富)
五、临摹自行车局部。
(要求只画一个局部,构图饱满,线条丰富、流畅。)
教师巡察辅导。
六、与沟通:
(1)学生优秀学生作业,师(2)师最终,我们要养成细致观看的习惯,美就在我们的身边。
课后反思:
教学中,我以问题的方式导入,同学们大局部都见过自行车,并能较完整的`说行车的组成局部,但对于各局部采纳的不同线条意识模糊,对于这一点,我实行两种方法解决。首先,我现场板画并分析各局部线条的不同,然后又让学生分组观看教材中优秀的学生作业是怎样用不同的线条表现细节的。这也是我认为本节课比拟胜利的地方。缺乏的是,从学生作品来看,我输忽了自行车各局部的比例关系,学生在作业中消失了各局部过于松散、紧凑、大小关系不能把握等状况,教学中我应当在现场板画得时候就留意引导学生多留意相互之间的比拟,并加强在学生作画中的指导。另外,由于平常类似的课程教学较少,局部学生都不知道如何下笔,这正反响出线造型是学生的弱点,今后应加强练习。
小学集合教案篇4
教学目标:积累语言文字,给学生一个大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
教学重点:积累语言文字
教学难点:积累语言文字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万花筒"
1.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
2.比较字形,在小组内交流。
3.学生试着用这些字组词c
4.指导学生在田宇格里描写这几个字。
二、学习"我能写"
1.学生先自己独立练习写。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3.全班汇报、归纳。
(1)表示"看"的词语还有:凝视环视扫视仰视俯视等。
(2)表示"说"的词语还有:谈论议论聊天谈话交谈等。
4.指导学生平时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三、学习"我能猜"
1.课件出示谜面。指名读。
2.帮助学生分析谜面特点。
3.学生交流自己的谜底。看看谁猜得又快又准。(爱)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举行猜字谜比赛。也可以自己编个字谜哦!四、学习"百宝箱"
1.投影出示这些名言佳句。
2.学生齐读这些句子。
3.学生交流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4.学生试着在理解的基础上,背一背这些句子。
5.学生交流自己一些名言佳句。
五、学习"大舞台"
1.明确本次活动的要求一一介绍自己知道的一些花草的名称。
2.引导学生做好活动前的'准备。
(1)可以请教周围种有花草的邻居,问→问他们阳台上那些花草的名称。
(2)可以请教自己的爸爸、妈妈。
(3)也可以到图书室或上查阅。
3.把自己知道的花草的名称一一记载下来。
4.与小组同学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小学集合教案篇5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因为简单应用题是一切应用题的基础,所以今天我们从简单应用题入手,进入解决问题的复习。[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一)]
⊙回顾与整理
1.简单应用题。
(1)明确:只含有一种基本数量关系或用一步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简单应用题。
(2)简单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①审题,理解题意。(了解应用题的内容,找出应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②选择算法和列式计算。(根据所给的条件和问题,联系四则运算的意义,分析数量关系,确定算法,正确解答并标明单位名称)
③检验。(看所列算式和计算过程及结果是否正确,如果发现错误,马上改正)
2.复合应用题。
(1)引导明确: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数量关系组成,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复合应用题。
(2)解决复合应用题常用的方法。
①分析法。从问题入手逆推,寻找解题条件,直至所需条件都已知。
②综合法。从题中已知条件入手,逐步推导,直到求出所求问题。
③图解法。把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用线段图或其他图形表示出来,使分析的问题具体、形象。
(3)常见复合应用题的.类型、特点及解法。
②“归一”问题。文字中常带有“照这样计算”的字样或暗含着单一量不变。
③“归总”问题。题中暗含着总量不变,即乘积不变。
④“行程”问题。关于走路、行车等问题,一般都计算路程、时间或速度。
⑤“和差”问题。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以及它们的差,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⑥“和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⑦“差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差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
(4)明确每种类型应用题的解题关键和解法。
①“平均数”问题。
解题关键:确定“总数量”和与“总数量”相对应的“总份数”。
解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②“归一”问题。
解题关键:从已知的一种对应量中求出单一量(即归一),再以它为标准,根据题目要求算出所求量。
解法:总数÷份数=单一量
单一量×份数=总量(正归一)
总量÷单一量=份数(反归一)
③“归总”问题。
解题关键:找到题中隐含的总数。
解法:单一量×份数=总数
总数÷另一个单一量=这个单一量对应的份数
总数÷另一个单一量对应的份数=这个单一量
④“行程”问题。
关键要先弄清速度、时间、路程、方向、速度和、速度差等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再根据这类问题的解题规律解答。
[结合图示,引导学生弄清行程问题的一些规律:
同时同地相背而行:总路程=速度和×时间
同时相向而行:相遇时的总路程=速度和×时间
同时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速度快的在后):追及时间=路程÷速度差
同时同地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后,速度快的在前):路程差=速度差×时间]
小学集合教案通用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