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设计应注重学生的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进度,如果希望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知识,教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以下是汇报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地理复习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地理复习教案篇1
为了在短暂的复习时间提高效率,使学生复习得轻松,有效、有序,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紧扣《课程标准》对本册的要求,以课本为基础,抓住主线,强化训练,培养能力。本着“夯实基础求能力;把握核心求联系;依据大纲求拓展”的思想,扎实做好期末复习工作。
二、学情分析
地理学科期末总复习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学生对世界区域地理只是初步的掌握,对自然环境与生活生产的关系还是不够扎实。有些学生对地理位置还记不清,一些概念易混淆。还有许多学生学习不用心等。
三、复习目标:
1、能够概括各国家和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要素。
2、通过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各地区和国家发展工农业的优势和特点。
3、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的理念。
4、提高归纳总结和运用知识点的能力。
四、复习方法:
注重基础,提高能力。期末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基础知识的考查占了很大的比例。所以加大地理基础的复习与巩固是十分必要的,我在复习中这样做的:1、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归纳知识点,进行竞赛。2、再次订正填充册中的错题,有针对性的纠正。3、最后练习进行巩固。4、强化训练,精讲精练,讲练结合。对于该记忆的内容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先把这一部分内容背诵记忆,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实例讲授难点,学生容易接受。
2、第二阶段:综合复习。基于以上复习之后,这个阶段进行综合性复习,将书本中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综合运用和练习。借助试卷,检测的同时归纳薄弱的环节。同时进行复习方法的指导和总结,请每组组长进行学法交流和指导。
总之,地理复习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和刻苦的钻研。
地理复习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规律和分布特点,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的概念,掌握不同人种的分布地区。
2、了解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知道世界三大宗教的特点和分布。
3、了解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
世界人种和语言宗教的分布地区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人口和人种。
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先慢后快。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各洲人口增长的快慢。对于各洲来说,非洲最快,欧洲最慢。
世界人口的分布: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及北美洲东部人口稠密。
沙漠、雨林,高纬度和高山高原地区人口稀疏。
人口问题:使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人种的划分: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
人种的分布:白种人: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
黄种人: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拉丁美洲。
黑种人:非洲,大洋洲,美洲
补充:结合地图掌握三大人种的分布地区,特别是人种比较复杂的亚洲和非洲地区。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世界的主要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范围最广的是英语)。
世界三大宗教:__,伊斯兰教,佛教。
名称
发源
分布
典型建筑
__
亚洲的西部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教堂
伊斯兰教
阿拉伯半岛
亚洲西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清真寺
佛教
古印度
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寺庙(佛塔)
补充:我国的维吾尔族是白种人,印第安人是黄种人。藏族和蒙古族信仰佛教。回族和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聚落的形式: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分类标准:劳动方式的差异。
聚落的发展和环境的关系:有利条件水源充足,地形平坦肥沃,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
各地的聚落都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的特点。
总结:本章讲述了世界的人种和语言宗教的分布,还有世界人口和聚落的分布好发展规律。重点是人种、语言、宗教的分布地区,这是一个考试的重点内容,要熟练掌握。
?作业设计】
列表比较世界人种、语言和宗教的分布地区。
地理复习教案篇3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八年级地理教学,为了更好地做好本学期地理教学工作,完成本学期主要的地理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特制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八年级大部分学生思想觉悟高,上进心强,能够遵守纪律,热爱学习,个个争上进。但班级之间教学成绩差距较大,有不少学生好动、贪玩,精力不集中,学习方法欠恰当,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要加强思想教育,做到因人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下册主要学习中国的区域地理。在区域地理中,从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三个角度来认识我国的各个区域。
三、教学措施:
1、以课改的精神和要求指导教学。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特别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以便顺利地实现教学任务,完成教学任务。注重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教学活动应该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注重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在平时的教学中,强调地理同生活实际的联系,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引导学生把课堂中的地理知识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去。
2、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优化与智力潜能的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关心学生;提高教学效益,保证教学质量,推出教学品牌。
3、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勤于钻研、辛勤劳动,精于业务、精备教案,周到思考、周密安排,严格要求、严把关口;勇于改革、勇于创新,来夯实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基础,以“严、实、精、活”的教风带动“勤、实、悟、活”的学风。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四、教学进度:
教学进度表:
第1---2周,学习完第五章内容。
第3---4周, 学习第六章内容。
第5---6周,学习第七章内容内容。
第7---9周,学习第八章内容,半期考试。
第10---,复习初中地理四本书内容,准备学业考试。
地理复习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1)知道中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及主要特点;
(2)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理解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记住耕地、草地、林地三种最主要的土地类型的分布。
(4)知道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理解我国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的国策。
2、智能的培养
(1)初步学会用统计图表的形式,反映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面积在减少的情况下,说明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培养利用各种地理图表和文字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2)通过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教学,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3)通过调查家乡土地资源状况的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3、思想教育要求
(1)通过土地资源重要性和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土地、热爱祖国的情感。
(2)通过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的教学,增强责任感和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构成的特点。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2、难点
(1)理解我国土地资源现状与我国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关系。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土地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土地资源的利用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回忆,什么是自然资源?什么是可更新资源?我们脚下的土地属于什么资源?它可更新吗?土地资源是指目前和可预见到的、将来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土地,它是人类最宝贵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土地资源的状况如何。
板书:第三节 土地资源
教师:同学们,我们对土地的赞美真是说不尽、道不完,那么你对土地知道多少呢?想一想,土地有那些用途?如果失去了土地,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将会怎样呢?
板书:一、土地资源的利用
教师: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体验、所见所闻,谈谈土地的用途及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谈认识,由学生总结。
学生总结:土地的用途很广,有的土地可以种植粮食、蔬菜、瓜果,为人类提供食物;有的土地可以栽种树木,为人类提供木材;有的土地可以生长牧草,为人类提供放牧牲畜的场所,提供肉、奶、皮毛畜产品;有的土地还可以用来建房、筑路等等。土地对人类极为重要,失去了土地,人类就没有了食物来源,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就会停止。
教师提问:人类对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对土地的认识也很深刻。课本上有一段话对“什么是土地?”作了精辟概括,请解释这段话的含义。
学生思考、讨论、谈自己的认识,教师启发、引导,由学生总结。
教师:同学们都讲得很好。我们知道,土地的用途是多种多样的,这正说明土地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土地才有着不同的用途。那么,土地的类型如何划分,又具体分为哪些类型呢?
板书:1.土地资源的类型
地理复习教案篇5
新课程标准对于之前的教学标准来说,教育方向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他提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新的理念,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改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交流互动等,目的是让学生在新的课堂模式下,在探究中进行学习,对学习到的地理知识进行探究活动,发展自己的好奇心,培养学习的兴趣,对此我们应该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改变机械的学习现状。
一、创设问题情境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教学观念,我们必须更新我们的教学观念,改变之前那种过于强调填鸭式教育及死记硬背的状态,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得多。”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面充分发将信息技术和地理知识进行结合,给学生提供一个有趣味的课堂,让学生在地理问题中发现更多的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再根据他们发现的问题进行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对地理学习有用的科学问题,并尽可能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更方便学生们的理解和记忆。在地理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抓住教育的时机进行课堂提问,设置一些学生能够理解的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揭开疑问,获取新的知识。例如:在进行长江流量的调查的时候,因为之前的课堂上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相关知识,也就是说“河流流域范围内的降水量大,河流的流量就大,相对应的水位就会升高”,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根据这一回答提出问题“1997年的上江流域降水量跟1955年是相比之下几乎没有什么差异的,但是1997年的长江水位为什么比1955年的水位高了一米而造成了洪涝灾害呢,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呢?”教师提出这一问题,能够对学生起一个思想发问的作用,学生头脑中产生疑问,能够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启发学生动脑筋,这也就是教学的目的,
二、拓展探究学习内容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使命就是学习,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要阵营,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优势作用,通过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来不断提高地理课堂效率。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应该在课下的时候进行充分的备课工作,事先就准备好课上要提问的问题,设计好课堂内容,给学生提供讨论的机会。例如:在进行“地球的运动”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会讲到地球自转的内容,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将其中的组长叫到讲台前面,进行地球自转的演示,剩下的一名同学进行讲解,最后选择一名同学进行地球自转的总结和归纳。这样的教学方法与之前的相比是很不一样的,传统教学中地理教育偏重于对概念的死记硬背,缺乏深一层次的疑问环节,很多学生对于如何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是毫无头绪的,而采用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的话,通过提问时的环节能够激发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欲望,我们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能够使学生明确该堂课的侧重点在哪里,使其更好地掌握本堂课的教学疑难点,能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对知识体系形成一个生动的理解记忆,最终实现我们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合作小组进行学习
探究式的学习应该是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有效合作下完成的,通过合作是学生能够在和谐的课堂环境中获得知识,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脱离合作,离开合作的人是没有办法单独完成学习工作的,教师应该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编组,在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使学生在不断的交流学习中学习到不一样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结组的方式能够使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又能够实现交流合作的目的,对于班级学生分组的方法可以有两种,一种是根据学生作为情况进行分组,就是按照前后四人作为一组;第二种方式就是按照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组,将每个层次的学生分别抽取一人进行结组,进行自由结组,但是每个组内的人员要有一定周期的转换,第一次是甲进行操作记录的话,第二次就换做是乙,这样的话能够发挥每一个学生在探究式小组中的作用,可以保证机会均等的进行全面性的练习。这两种模式下的小组,对知识应用环节可以由教师来进行决定,任务容量以及问题难易程度都是由教师随意安排即可。地理知识掌握的基本要求学生能够挖掘生活中的地理素材,要求贴近学生生活的切入点,多多进行尝试性教育,只有让学生体会到地理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离不开地理知识的,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上的探究发现,将生活中发现的地理知识进行总结,与其他的同学分享,实现学习地理知识的价值。任何一种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进行地理知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对学习进行有益的探索和不断的尝试,探究式驾驭是一个新的学习方式,这需要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总结教学成功的经验,从真正意义上落实新课程的概念,实施新课改标准下的学生素质教育。
作者:周萍 单位:江苏无锡市梅里中学
地理复习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资料,能够分析不同河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
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2.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洪(冲)积扇与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和区别。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设计
风水学在中国文化中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其目的是教导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挑选一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并利用此环境,积极奋斗,努力不懈,进而使长居此地的人们健康、平安又兴旺成功。虽然经过时间演化,有迷信成分,但里面却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地理学的思想。
比如,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攻位于汭”(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就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也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
1.溯源侵蚀及其形成地貌
学生活动:识别图中所显示的河流的侵蚀方式并说出判断依据。
教师活动:结合图片讲解溯源侵蚀。甲河源头处受到流水侵蚀的作用,基岩坍塌,河流的长度被延长。经过长期发展,甲河的源头不断向乙河处移动,最后与之沟通。可见,通过溯源侵蚀作用,河流向源头部分延伸,河谷加长。
承转:那么,图中显示的甲河的河谷形态还有什么变化呢?图中甲河谷不但变长了,还变宽了、变深了!引导学生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外力作用是什么?
2.下蚀、侧蚀及其形成地貌
师生共同总结河流侵蚀地貌的类型及其侵蚀方式,同时结合幻灯片让学生认识“v形谷”
过渡: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河流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每一条河流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将来,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教材图4.17“河谷的演变”,回答问题:
①描述图中所示的河谷的演变过程。
②若我们观察同一条河,a、b、c三种河谷形态可能出现在什么河段?
教师结合图片讲解河谷的演变过程,指出三种河谷形态所在的河段。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承转:从图上看,原本比较平直的河谷逐渐变得弯曲,学者们称之为“河曲”。很多河流都是蜿蜒曲折地流过大地,向世人展示出弯曲之美(课件图片)。
从河岸角度来看,每个弯曲的河岸都可以分为凸和凹两种形态。请同学们在教材插图4.17中的b图上找出两种河岸,若你有疑问请参照象形文字“凸”和“凹”的形态。
3.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那么,凸岸和凹岸处的主导外力作用是什么呢?凸岸之所以“凸”是有沉积物的不断积累,而凹岸是物质逐渐减少的结果。结合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的定义,我们可以推断:凸岸表现为流水的堆积作用,属于堆积地貌;凹岸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属于侵蚀地貌。古代人曾有诗描述到这两种河岸的差异。
学生活动:
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景图中的凸岸和凹岸。
②阅读古诗,找出诗句中描述凸岸和凹岸的部分。
③根据诗歌推断两种河岸形态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并说明理由。
承转:如果有一平直河道,因为地转偏向力导致河水流速有所差异,进而导致了河流的弯曲,那么这条河道的形态将怎么继续发展下去呢?
(二)河流堆积地貌
1.河漫滩平原
学生活动:推测图中河道形态的演变趋势。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河道形态的演变过程,自然得出河漫滩平原的成因,最后总结河漫滩平原的形成。
承转:河漫滩平原是河流冲积平原的一类型,河流的堆积地貌还有其他的类型。
2.洪积──冲积平原
学生活动:根据课前预习成果,找出图中冲积扇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采玉地点的地貌类型,指导学生分析冲积扇不同部位的颗粒大小。同时,教师要借助课件展示冲积扇的实景图和素描图,引导学生观察其形态特征。
承转:河流出山口形成了冲积扇,进而可能扩大为洪积──冲积平原,那么有些河流是注入海洋的,在河流入海口又会形成什么样的地貌呢?
3.三角洲平原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阅读教材案例3,在幻灯片上指出黄河三角洲的位置,从而引领学生建立三角洲的实景概念。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根据教材描述总结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提取教材文字信息,同时对学生的总结加以整理、规范,进而形成简练的语言。
师生共同总结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
承转:学完河流地貌的知识,同学们能否解释本节课之初提出的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说出墓葬区选址的科学原理与现代城市风水中“反弓水”的荒谬之处。同时,教师也要进行解释,风水之目的是寻求宜居所在,遵循科学原理,摒弃其中迷信成分。
承转:从上例我们也可以看出,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总结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具体影响。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提取信息,完成课件上所提出的的问题。
(一)河流在聚落形成中的作用
世界大城市多靠近河流,源于河流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同时,靠近河流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农业社会,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种植业,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二)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地貌中的堆积地貌对聚落的形成有很大吸引力,而堆积作用显著的地区地形较为平坦。故而,平原低地区:聚落一般沿河流成线状分布。但是,河流也能带来洪涝灾害,平原上的聚落还要考虑如何避免洪水的威胁。
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这样,既能避开洪水的威胁,还能充分利用河流的优势条件。
地理复习教案篇7
八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秋风送爽,硕果飘香。又是一个新学期,本学期我担任的地理教学工作。为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成绩,我根据八年级地理学科的特点,特制订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加强集体备课,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学任务
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湘教版)――《中国地理》(八年级上)。
三、学生情况分析
总体上讲,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课堂讨论较激烈,具备一定的学习自觉性,求知欲较高。课堂气氛好,学生思维灵活;尖子不多。两极分化,差生面大。
四、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内容是中国地理为主,分为中国的疆域、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区域差异四大部分。八年级地理上册表现出对各种能力的培养,教材更多篇幅的图片和活动的`训练。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这就需要在教学上处理好整体与差异的关系。
例如:我国的疆域面积居世界第三,但东西和南北都跨度很大,带来了冬季气候上的南北差异也带来了东西的时间差异。
例如:我国地形以山地为主,但地形复杂多样。自然环境存在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降水的差异。自然环境的差异带来了各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北方地区的能源与工业,南方地区的商业与农业,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与畜牧业,青藏地区的高寒景观各具特色形成了四大地区差异。
又例如:我国自然资源丰富,许多资源的总量都居世界前列。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东西差距较大,许多重要的资源分布不均,在利用的过程中出现极大的浪费。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可更新能源,保护好现有的能源是我们在这一章节不可忽略的主题思想。
五、教学总目标:
1、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八年级上册)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得到发展。
2、成绩:努力提高学生的成绩,在月考、期中期末考试中争取没有不及格学生。
种形式,给学生一个学习探究、合作的空间,培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
3、教学中做到精讲,重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及解题思路,不要面面俱到、拖泥带水,要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时效益。训练题要做到精选、精练,鼓励微型试题。做到讲练结合,努力提高复习效率。
4、重点热点抓辐射重点据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切忌将教材内容重复复习一遍,应在所例举的重点热点专题复习中,运用探究性、自主性的学习方法,相互研讨、归纳,让学生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做到“宽口径、粗线条、广辐射。”
5、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搞好集体备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讲究练习的实效性。
6、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7、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8、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9、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0、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总之,在本学期中,我会努力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方法去引导教育学生。从而切切实实地提高教育质量,取得新的成绩。向学校、学生、家长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地理复习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