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分类大班教案6篇

时间:
Kris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设计应考虑到班级的整体氛围,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教案的编写需要基于实际的课堂情况,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学生的有效学习,以下是汇报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多角度分类大班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多角度分类大班教案6篇

多角度分类大班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垃圾能污染环境,对人体健康有害。

2、学会将垃圾分成玻璃、电池、纸张、金属、塑料等几大类,培养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3、懂得“垃圾分类的意义,树立环保意识。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1、教师讲述故事《窗外的垃圾堆》的前半部分,引导幼儿续编故事的后半部分。使幼儿懂得垃圾会无污染环境,对身体的健康有害。

2、让幼儿了解我们在幼儿园里产生的垃圾,如用过的废纸、吃点心时扔掉的包装袋等。在家里产生的垃圾,如废弃的牙膏皮、旧牙刷,装味精、盐、糖的袋子,盛洗涤剂的瓶子,吃剩下的.饭菜,丢弃的果皮,果核等。

幼儿讨论:有了垃圾应该怎么办?教育幼儿要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无论在家、在幼儿园、还是在公共场所,有了垃圾要扔到垃圾箱中,不要污染环境。

3、教师和幼儿一起倒出被放置一个月的塑料杯里的东西,看看哪些东西腐烂了,哪些东西根本没有变。使幼儿知道不能乱扔那些不会腐烂的废品,学会垃圾分类的方法,教师和幼儿共同制作垃圾分类箱,并画上回收标志。

幼儿讨论:怎样进行垃圾分类?教师可示范一些组合型垃圾的分类,如香烟盒最外层的包装属塑料类,中间的香烟盒属废纸类,最内层的锡箔属金属类;啤酒瓶的瓶盖大多为金属类,瓶身为玻璃类,包装纸属废纸类。

请幼儿操作,将塑料杯里的东西进行分类。按照废纸、废塑料类、废金属、废玻璃、不可回收的废品分别放入自己制作的贴有回收标志的纸箱内。这样将垃圾分类,即可以减少污染,又能节约能源,一举两得。

4、教师请幼儿观看《垃圾分类与再生利用》的录像,使幼儿进一步了解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利用这种方式是防止环境污染,达到循环使用的目的。

教学反思

虽然孩子们对本次活动中设置的实物分类游戏也是很感兴趣,但是由于投放的材料较单一,造成能力强的孩子很快就完成了,而能力一般的孩子也没没困难,因此在后面制作分级分类的标志时孩子的思维很活跃,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标志,但是本次活动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也需要往后的学习,来改正和提升自己。

多角度分类大班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多次分类,即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分类,再按另一特征再次分类。

2、敢于大胆尝试,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愿意配合同伴的要求。

活动重点

学习多次分类,即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分类,再按另一特征再次分类。

活动难点

敢于大胆尝试,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愿意配合同伴的要求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一、集体分类。

1、出示16块积木,请小朋友把它分成两类,说明分类理由,教师在记录纸上记录,并引导幼儿归纳不同类积木的特征。

2、请小朋友把分开的两部分再次各自分类,说明依据,教师在记录纸上记录并归纳特征。

二、分组分类。

1、把小朋友分成10人左右一组,各组把自己的'组员进行多次的分类,并进行记录。

2、分享每组的成果。

三、操作练习。

使用幼儿用书,按要求摆一摆,分一分,练习分类。

多角度分类大班教案篇3

活动目标:

使幼儿初步学会按照物体的两个特征(颜色和形状)进行二次分类,培养分析、判断能力。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大分类板一快,标记若干(包括颜色标记和形状标记),不同形状、颜色的几何图形若干。

2、幼儿小分类板人手一块,不同标记人手一盒,不同颜色和形状的几何图形人手一套。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分类板、向幼儿介绍名称和用途。

2、引导幼儿观察、学习使用二次分类板:当出示一个红色标记、一个绿色标记时,表明几何图形应按照红色和绿色分成二类,这就是第一次分类;当出示四个形状标记时,表示应将按颜色分过的几何图形,再按照形状分成各个形状。这就是第二次分类的完整过程。

3、幼儿操作活动

(1)、请个别幼儿上来操作,引导全体幼儿开展讨论,加深对二次分类的理解。

(2)、组织全体幼儿进行操作,教师巡视并让幼儿说出结果。

活动反思: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习,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幼儿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

多角度分类大班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帮算式宝宝搬家的过程中,学习按运算方法和得数进行分类。

2、能迅速准确地进行8以内加减运算。

3、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算式卡片(8以内加减算式卡)分类图一张

学具:分类图、加减算卡、看标记写算式的小鸡图

活动过程

一、学习游戏:

1、碰球(7、8)

2、开火车(8以内的加减)

二、帮算式宝宝搬家中学习按两个特征分类

1、算式宝宝要搬家了,他们想请小朋友一起去帮忙。有那些算式宝宝要搬家呢?我们来看一看。(出示分类图读一读)这些加法、减法算式宝宝应从哪条路上走呢?(引导幼儿讲出按运算符号走)那这些算式宝宝的新家在几号楼呢?(引导幼儿讲出按得数找家)

2、教师先示范,然后请部分幼儿练习按两个特征分类,随机引导、纠错。

三、练习活动:

1、帮算式宝宝搬家

2、看标记写算式(小鸡图)

四、讲评活动:

出示个别幼儿的小鸡图,集体检查,然后带标记读算式、去标记读算式。

多角度分类大班教案篇5

【设计思路】

大班幼儿的分类能力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对研究事物的各种特征及掌握事物的一些本质特征的能力仍然较弱。需要通过多次的分类活动来帮助提高他们概括、比较、分析的能力。层级分类是在上节课“多角度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此,我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和感兴趣的材料,以集体讨论、个人探索的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分析事物的特性,寻找多种分类方法,从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概括、比较的能力。

【活动目标】

1.能按物体的特征进行层级分类,理解类与子类的包含关系。

2.按意愿确定合理分类的标准,运用简单的'图画、标志、数字符号对物品进行分类统计。

3.能主动学习,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幼儿已学习多角度分类,学过简单的记录方式。

2.物质准备:

阅览室图片ppt、雨伞图片、分类板、记录纸、水彩笔、kt板、图钉、帽子、花环等。

材料配套:幼儿活动操作材料《科学·层级分类》

【活动过程】

一、观看课件,引入课题

1.谈话:小朋友你们去过图书馆吗?图书馆是怎样的?

2.播放幼儿阅览室的ppt

师提问:今天老师经过我们的阅览室拍了一张照片一起来看一看?你们觉得图书摆放得整齐吗?

3.幼儿讨论:请小朋友看一看、想一想图书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怎样整理图书会整齐有序,而且方便取放和查找呢?

4.教育孩子图书分类摆放在书柜上即整齐、有序又方便取放和查找。

5.以“小兔开百货商店”导入活动

师:小兔在森林里开了一家百货商店,店里的东西又多又乱,要请小朋友们帮助它,将商品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二、集体讨论分类标准,进行初步分类活动。

1.出示雨伞图片,幼儿讨论交流分类方法:

①师:小兔的商店里有许多雨伞,你们看一看、想一想,雨伞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可以按什么方法把雨伞分到这两个柜子里呢?

②幼儿讨论:雨伞分到两个柜子里,数一数分出的雨伞有多少?用标志和数字应该怎样记录和表述?(用什么图画、标志让别人一眼就明白分的方法以及每种物品的数量)如:分雨伞是按撑开的和合着的雨伞分,撑开的雨伞有4把,合着的雨伞有4把。

2.引导幼儿在原来分类物品的基础上,观察按物品的另一特征分类进行二级分类

①你们看一看分好的雨伞中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能不能继续分一分

②幼儿讨论交流分类方法以及记录方法并大胆表述。如:又在撑开的雨伞里分出线条和点的雨伞,分别有2把,在合着的雨伞里分出手柄是弯的和直的雨伞,分别是2把。

三、幼儿第一次分组操作练习,探索雨伞的分类标准。

1.幼儿操作探索雨伞的不同分类方法

2.出示步骤图交代要求

3.师巡回观察指导

4.师反向验证

四、幼儿第二次分组操作练习,进一步探索物品的分类标准

1.师:小朋友帮助小兔分好了雨伞,小兔很高兴。小兔的商店里还有许多商品,要请小朋友们继续帮忙整理。请小朋友们帮助它,想一想按什么标准摆放衣服、围巾、手套、杯子、碗等物品,想好了就试着分分看。

2.幼儿自选操作材料中的一种物品的卡片(如衣服、手套等)按物品的特征分类,并在记录纸上用图案、标志、数字符合记录。

4.展示幼儿操作记录结果,交流、分享、讨论。

五、进一步迁移经验:游戏——《大风吹》

1.小兔的商店在小朋友的帮助下整理得整齐有序,可以开业了。小兔给小朋友带来了许多礼物,邀请小朋友一块儿做游戏。

2.游戏开始了:

①师:“大风吹”,幼:“吹什么?”——吹男生、女生快分开;

②师:“大风吹”,幼:“吹什么?”——吹戴帽子的男生手拉手,戴花环的男生快蹲下;吹戴头饰的女生手拉手,戴花环的女生快蹲下。

③师:“大风吹”,幼:“吹什么?”——吹黄色帽子和红色帽子的男生快分开,吹戴红色花环和蓝色花环的男生快分开;吹戴红色头饰和黄色头饰的女生快分开,吹戴红色花环和蓝色花环的女生快分开。

六、小结、延伸

幼儿讨论交流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整理问题,都可以用层级分类的知识来解决,这一方法可以带给我们许多便捷和好处,让幼儿养成做事有序的好习惯。

多角度分类大班教案篇6

设计背景

在进行数学教育时,进行分类、排序、对立等学习,有助发展幼儿的思维。分类是把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进行分组。幼儿可以学习按物体的某一个(或两个)外部特征(颜色、形状、大小)进行分类,按物体的特征进行多角度分类及按物体内在的包含关系进行层次分类。分类、排序和对应这三项活动可以为幼儿进一步学习数的概念打基础。

活动目标

1、能从多个角度来分类,尝试自己说出分类的标准,在同一分类标准下能将物品分完。

2、积极地参与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观察、分析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

1.引导幼儿观察,找出物体的某种特征,并进行多角度分类。

2.让幼儿明白自己在选择了一项分类特征时,要始终按同一标准进行。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分类娃娃”。

2、学具准备:“分类娃娃”、水果图片、扣子、彩色积木、彩笔若干。

3、《操作册》。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1.预备活动。

师生互相问候。

游戏:五只猴子荡秋千。幼儿一边念儿歌,一边做相应的动作。

2.集体活动。

创设情境:十个娃娃来做客,他们各有特色,如何分类想一想,找出相同的放一起。

①请幼儿操作学具“分类娃娃”,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如按性别分,按衣服样式分,按动作分等,鼓励幼儿从多角度进行分类,发展幼儿扩散性思维。

②请幼儿翻开《操作册》,看图提问:图上有几只鸡宝宝?。再请幼儿把这些小鸡分成两部分,试试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如按类型分,出壳的鸡宝宝有9只,未出壳的鸡宝宝有6只等。

3.分组活动。

第一组:分“水果”。将图片中的水果按颜色、大小、有叶无叶、单个或成串等不同特征分类,并动手摆一摆。

第二组:分积木。先将积木按大小、颜色、形状等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再用彩笔在记录纸上记录,并思考:是积木多,还是红色积木多?

第三组:分扣子。将盘中的扣子分成两类,说说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如按大小形状、颜色、材料、有眼无眼进行分类等。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请几名幼儿讲讲自己在活动中的分类方法,教师小结。引导幼儿收拾学具。

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还可以延伸:

1.在区角活动中,对玩具、文具等进行多角度分类。

2.利用日常活动中的排队游戏,练习分类。

3.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可在分组活动过程中渗透物体的包含关系,例如分组活动中第二组,当幼儿将积木按颜色、大小、形状进行分类后,可请幼儿点数分类后的积木数量和积木总数,说说是红积木多还是积木多,是圆形积木多还是积木多等。

4.家长和幼儿一起完成《操作册》。

多角度分类大班教案6篇相关文章:

分类垃圾的教案8篇

小班颜色分类教案8篇

分类垃圾的教案参考5篇

分类垃圾的教案精选5篇

分类垃圾的教案优秀5篇

分类垃圾的教案推荐7篇

鱼的分类幼儿教案8篇

鱼的分类幼儿教案推荐8篇

鱼的分类幼儿教案模板5篇

垃圾分类社区工作计划6篇

多角度分类大班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2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