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案能够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写教案是教师进行课堂管理和学生引导的依据,以下是汇报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初一语文下册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文明、文化、灾难);了解一些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2.通过自主整体感知并把握诗歌内容。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的黄河形象,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4.欣赏《黄河大合唱》这部不朽的音乐作品,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5.综合探究,做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保护母亲河,了解黄河的现状,加强环保意识,以行动保护汕头的母亲河——韩江。
教学重点: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理解歌词大意。
教学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诗歌象征手法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课时安排:
两课时(课内一节时,课外一节时)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并投影学xx目标
二、音乐欣赏:点击浏览图片并欣赏《黄河颂》。(紧凑点击图片,进入最后一张时缓缓拉动文字框滚动条)
三、作家作品介绍:课堂练xx。(检查预xx: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四、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五、独立思考、质疑探究:
1.解题。本课的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2.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前文一直在写黄河,标题也是颂黄河,可诗歌最后四句却在写英雄儿女,是离题吗?
3.请根据诗歌的内容,试用自身的语言概括黄河精神。
诗歌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作用?
诗人歌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你是怎样理解的?
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六、再朗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
七、对比阅读,拓展练xx。(于天命的散文《黄河颂》)
八、布置作业:
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完成《一课一练》。
九、板书设计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3、品味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回忆曾经读过的以“鹅”为题材的诗文来导入新课。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讨论: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三、范读课文
四、讨论课文1一4段内容
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
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注意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傲人:骄傲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非常自高自大的样子。
3、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鹅老爷”)
“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4、“傲慢”一词常被用以形容人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作者对白鹅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4段。要求绘声绘色,通过朗读来领略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第二课时
一、研究课文1~4段的写法
1、学生自由朗读1~4段。
2、为突出鹅的特点,作者将鹅和其他动物比较着写,结合文中内容作具体分析。
3、作者之所以能对白鹅作如此生动传神的描写,是因为他对白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鹅吃饭的第4段文字,代表性,试作分析。
4、第4段中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鹅吃饭时所表现出的傲慢?
二、讨论课文第5段的内容
1、作者用浅显质朴的文字,轻松幽默的.笔调,勾勒了白鹅既可笑更可爱的形象,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自由朗读第5节,然后说说作者及其家人喜爱白鹅还有什么原因。
2、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两句话的理解。
3、这节文字主要写白鹅的贡献,但其间仍不乏表现白鹅傲慢性格的文字,找出来欣赏一下。
三、按照“思考与练习四”的要求进行口头作文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语言,并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理解作品,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引导学生保持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教学重点:
探究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托物言志的手法,衬托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插图,谈感受
(请同学们将书翻到插图第一页,这是什么?看到这幅图你有何感受?请同学来谈一谈。
那么宋代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看到了盛开的荷花又会有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敦颐赏荷有感而发写成的绝世佳作《爱莲说》。)
二、文学常识
1、“说”如何理解?(划下注释一,齐读)
2、作者简介(齐读)
3、30秒识记常识。
三、诵读课文
1、欣赏录音朗读。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节奏、语速、语气。
2、跟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准确。
3、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感情。
4、齐读课文。要求:有感情,注意朗读的语调语气。
四、疏通文意
1、自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2、不懂的词句可以作上记号,小组讨论交流。
3、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4、自主读译课文,巩固重点文言词。
5、齐读课文(要求:口读心译)
五、研读探究
1、文章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为什么爱莲呢? (用原文回答)
2、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莲具有哪些品质特点值得作者喜爱?
(自己思考写一写,然后小组讨论补充)
3、由此看来,作者写莲,已经赋予了莲花人的品质,作者不仅仅是写莲,实质是写人,做人也应当做一个洁身自好,通达正直,高洁端庄的人啊!作者爱莲,写莲,不正是表达自己这种志向吗?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4、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诵读这几句。
5、文章写的是莲,文中却多次提到菊花和牡丹,这是为什么?有何用意?(正衬,反衬)
6、作者对爱菊和爱牡丹的人各持什么态度?(惋惜,鄙视)最后三句应该怎样来读?
明确:“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7、请同学们自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8、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三句。
六、教师小结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他志在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我们也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周敦颐高洁傲岸的人格,学到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更应该学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诗意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一切,因为只有这样,我们写出的文章才会方香四溢。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深切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道理。
3、对名言之句深入探究,提升思想认识。
教学重点:
怎样面对挫折的生活。
教学难点:
从生活深入思索面对人生的困境。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录音:《阳光总在风雨后》,听后,你听清了什么?(找同学谈一谈)
我们都希望生活一帆风顺,只有阳光并无风雨,人生却不可能是这样的,那么风雨来了,我们又将怎样面对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诗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从中品悟面对人生的道理。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课件。
三、诗文品味
1、听配乐朗读。
2、同学结合录音又感情的朗读。
3、找同学读。
4、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欺骗两个字的?
老师结合实际明确:认为只要去努力肯定会获得成功,而生活却不能如此,那当然就是欺骗。
5、你这样认为吗?同学之间互相讨论,说说自己生活中是否也曾这样做过?
四、名句积累
学习了本首诗,你想把哪些句子送给身在困境中的亲人或朋友?引出诗的前四句,共同齐读把它记下来。(插入课件——前四句)
五、结束语
人生远不像一首诗想象的那样简单,但有一点,坎坷路上别忘了普希金的诗言,最后让我们依然在《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歌声中结束本节课。(录音)
课后反思:
简单的诗句,给了身处逆境中的人以无限的鼓励,总是对诗句感觉他很简单,但能在苦难的生活中能做到普希金所写的那样,实际上是很难的。放开思维,让学生还是想想他所经历过的,或听说过的坎坷的人生故事而体会吧。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品析文中关键性语句,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教学重难点:
品析文中关键性语句,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安塞腰鼓》,感受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二、目标展示
1、品析文中关键性语句,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品味语言,感知美点。
三、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就课文的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用“______好,好在______”的句式简要评述文章美点。(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将你的理解批注到书上。(8分钟后看谁完成的好)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本文的美点等
交流研讨
学生发言,教师归结:
(1)词语方面如“茂腾腾”好,好在简洁传神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情奔放。“忘情了,没命了”好,好在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2)句式方面:铿锵短句的运用好,好在营造了激越的气氛。如“愈捶愈烈”“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等。
(3)写法修辞方面:综合运用排比和反复的手法好,好在增强气势,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对比的手法好,好在以水乡比照高原的力量之美。
(4)结构方面: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复叠咏叹好,好在使通篇散文具有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
五、综合训练
1、积累文章中的精彩语句。
2、仿写: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他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篇6
一,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孙权劝学》它选自《资治通鉴》,同学们先看一下《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 关于司马光,同学们都知道他砸缸的故事,下面再了解一下。
二、感知课文
1.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是朗读。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下面老师读一下,同学们要听准字音、停顿。
2.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看这几个字怎么读。
3同学们,该你们来朗读了!千万要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把握好节奏。
4.好,下面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才能啊?
5.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里的人物!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公元200年,兄孙策死后,他18岁便继承了孙氏政权,据守江东。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安徽阜南人,少依孙策部将邓当。邓当死代领其军。后从孙权攻占各地。曾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6.理清了人物关系,下面我们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来疏通课文,有问题尽量在小组内解决,若组内有疑难,则提出来全班解决。
有哪个词哪句话不理解,提出来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还有两个成语出自本课,看大屏幕;吴 下 阿 蒙: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
目相看):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希望同学们能把它们积累下来,并熟练运用。 刮目相待(刮
三、研读赏析
理解课文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再读一遍课文。 读完了,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这几个问题。
1、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2、吕蒙读书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在塑造三个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好,现在我们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1. 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不可推辞.孙权劝学可谓善劝.
2. 文武双全,有勇又有谋.
3. 运用了对话的描写方法
本文的亮点就是对话描写,我们再仔细揣摩一下:
1.找出孙权劝学“劝”的内容,并揣摩他说话时的语气
(1)“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此处板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反问语气。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告的不悦,有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 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什么作用? 现身说法,言辞恳切
2.接下来还有一个人物出场,那就是鲁肃,请二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讶。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的惊人变化。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自得、自豪。
3.我们刚才对人物的语言进行了揣摩,下面请同学们在此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我相信,这一次,同学们一定会读得更好!
四、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这样几个问题:
1、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2、吕蒙由不愿学,到学,再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3、学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明确: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读书学习能使人聪明,更有力量。 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让自己成为 全面的人。
劝人要讲究策略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要爱才但不能忌才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最能说明本文的故事);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五、背诵课文
同学们对课文把握的不错。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背背课文,看谁背得又快又准1
六、课堂练习
请看大屏幕,谁能回答这些问题?
七、总结
同学们掌握的真不错。我们来小结一下。
八、布置作业
古今中外有许多劝人读书的名言、格言,请搜集这些名言。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