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蓝图,也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重要工具,教案的设计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下面是汇报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大家都来做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大家都来做教案篇1
一、活动目标
1、知道集体的事就是大家的事,萌发乐意为集体做事的情感。
2、提高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形成一些基本的生活动力,逐步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让幼儿懂得集体的事就是大家的事这一简单道理,学会关心集体、乐意为集体做好事。
说明
从小让幼儿学习关心集体、帮助集体、为集体做事,可引导幼儿注重对环境的关切,爱护劳动的成果等,这也是当今幼儿园强化“学会关心”的关切型课程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又是一种道德素质启蒙教育的需要。
2.难点:提高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培养基本的生活能力,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说明
提高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目的在于形成幼儿的基本生活的能力。当前,独生子女普遍娇生惯养,缺乏必要的生活能力的锻炼,如能创设一些条件,引导幼儿在个体的活动中,学习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有助于劳动习惯的养成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提高。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
1、设立气象角、自然角、动物角等。
2、提供一些劳动工具:浇水、小抹布、胶水等。
3、收集有关“劳模”的事迹图、照片。
四、设计思路
大班幼儿的动作能力有所发展,已具备了一些劳动的技能,但由于缺乏劳动的观念,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误区,更是缺乏必要的劳动体验,这都有碍于他们生活能力的提高。
随着大班幼儿年龄的增大,逐渐能摆脱自我中心,发展为具有初步的能关心他人、关心周围、关心集体的意识。因此,对大班幼儿不仅要加强自我服务能力的提高,而且还要注重引导幼儿积极地为集体做好事、关心集体,这些也潜藏着幼儿的合群性、责任感培养,更好地构建幼儿健全的人格。
寓这些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可充分利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节日教育活动和通过一些“劳模”的人物鲜明形象来感染幼儿,萌发他们从小爱劳动、爱集体。乐意为集体做好事的情感,并通过大量的实践,让
幼儿在力所能及的擦擦、洗洗。整整、补补等一系列的劳动中,学习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包括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性、做事认真、细致等品质,为将来必备的生活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五、活动流程
1.通过感知讨论萌发幼儿爱劳动、乐意为集体做好事的情感。建议:
a、节日活动谈话:“五一”节是什么节?谈谈父母及有关亲属的工作情况,教师谈谈自己的工作,让幼儿了解周围成人的劳动,理解人们的生活与劳动的关系。
b、结合节日教育,收集有关“劳模”的事迹,图、照片,布置在教室环境一栏,通过这一隐性教育手段,让幼儿经常看看。议议,熟悉“劳模”的形象,了解他们为民服务的事迹。进而引导幼儿如何向“劳模”学习、怎样为集体做好事(照顾自然角、气象角、动物角。洗晒玩具、整理玩具。修补图书。擦洗桌椅、分发碗筷等),使幼儿懂得这些集体的事应该大家做。
2.鼓励幼儿参加实践活动。
①《学擦桌椅和橱柜》。
②《我把玩具收拾好》。
③《玩具玩具我爱你》。
④《整理玩具和用具》。
说明
以上活动参见《生活》教材62~66页,通过这些活动,让幼儿学习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
⑤建立“值日生”和“某劳动日”制度。
建议日常性的“工作”(照顾自然角、动物角、气象角、分发碗筷等)可由值日生负责。间歇性的“工作”(修补图书。晒洗玩具、擦洗桌椅等可定“某劳动日”,如每周一为“修补图书日”挑选出破损的图书,幼儿可随意地主动参加修补图书劳动。
说明
值日生可以小组轮流形式,让幼儿在分工合作中,以强带弱,增加同伴间的合作。认真完成“工作”,设立“某劳动日”有助于幼儿劳动习惯的习得,使之动力定型。在各种劳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劳动表现,劳动的态度和劳动的能力,必要时给予及时的指导。
3.强化巩固。
对那些在劳动中表现各级性、主动性、坚持性及做事认真、细致的幼儿要通过鼓励加以强化。
(1)设“劳动五星小组或个人奖”。
值日生可获“劳动五星流动红旗”,个人可获“劳动五星奖章”,让幼儿通过互评,给予奖励。
(2)《“能干值日生”记录册》(参见《生活》教材68页),让幼儿在互相传阅各人的记录册时,比一比,认是最能干的值日生。
4.延伸活动。
引导幼儿回家乐意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并通过家园之窗向家长宣传,配合教育注重培养幼儿的基本生活能力。
大家都来做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石子、沙子,瓶盖、罐子或一些体育用具,集体排列立体图形。
2、启发学生利用各种材料表现具象与抽象物体的造型。体验材料的美感。
3、强调在排列创作过程中,发扬集体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观察各种工具和材料使用方式,引发对工具和材料的联想。
2、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具学具:
收集可乐罐、沙、石、瓶盖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师生共同交流所准备的物品,及所带材料可排列成哪些物体和造型。
三、讲授新课:
1、思考与讨论阶段
分组展示自己所具备的物品,引导学生思考座谈、开展积极想像,怎样利用手中的材料,分小组集体一起排列出新颖的立体造型。
2、发展阶段
人人参与,把瓶罐重叠或向四周扩展加上碎石、沙土排列成一种抽象或具象的图案与造型。通过组与组参观,相互补充,拓宽思路,了解自己小组所设计排列作品的优点与不足,进行修改。
3、收拾与整理
作品完成后,督促学生收拾整理好工具与材料,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四、课后拓展
1、运用所学到的排列方法,在课后回家利用各种物品进行排列组合各种图形的练习。
2、在排列时,要大胆想像。造型的内容,材料的运用应更丰富更广泛。
大家都来做教案篇3
课时:1课时
(1).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石子、沙子、瓶盖、罐子或一些体育用品,集体排列立体图形。
(2)启发学生利用各种材料表现具象与抽象物体的造型。体验材料的美感。
(3)强调在排列创作过程中发扬集体团结协作精神。
(2).教材简析:本课其实是用一种行为艺术的形式,引起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通过走出教室到校园里上课的方法进行。要提前一节布置学生准备
材料。
教学重、难点:教学气氛既要热烈,又要有序。
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搜集可乐罐、沙子、石子、瓶盖、体育用品等排列材料。
(3).教学活动过程:
(1)交流阶段:师生共同交流所准备的物品,及所带材料可排列成哪些物体和造型。
(2)思考与讨论阶段:分组展示自己所准备的物品,引导学生思考座谈,开展积极想象,怎样利用手中的材料,分小组集体一起排列出新颖的立体造型。欣赏教师提供的名家作品及本校美术小组的装置艺术作品。
(3)发展阶段:带好材料来到操场,人人参与,把瓶罐重叠或向四周扩展加上砂石,排列成一种抽象或具象的图案或造型。通过组与组交流,互相补充,拓展思路,了解自己小组所设计排列作品的优点与不足,进行修改。
(4)收拾与整理:作品完成后,督促学生收拾整理好工具与材料,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课后拓展:运用所学到的排列方法,在课后回家利用各种物品进行排列组合各种图形的练习。
在排列时,要大胆想象。造型的内容,材料的运用应更加丰富更加广泛。(4).教学评价:(1)是否在课前准备好所需的材料。
(2)能否课前观看一些行为艺术作品,及名家作品,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3)教学中能否强调集体合作精神。
(4)就地取材,会利用废旧物品或当地物产,如:小石头、沙、泥、贝壳……运用于主体造型之中。
札记:本课教材要求学生们准备的工具材料太多,而这对刚刚上了一节美术课的新生来说很难做到。在上第一个班时,我提前多准备了一些材料,
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的选择,教学效果不错,但总感觉这些材料不是他们自己发现的,达不到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的目的。于是在上第二个班时,
我启发学生用铅笔盒、书、本子、笔、橡皮等书包里的文具来摆图案。学生们讨论一番后,用书本摆出了电视塔、大火车、大楼……用铅笔、彩笔、橡皮、粉笔头装饰上了窗子、门、塔尖甚至是太阳、轮子,有的学生还创造性地用上了数学学具盒里的小棒、圆片等。他们高兴极了:“原来文具也可以摆出画来!”我借机告诉学生:“美就在我们的身边,就看你能不能发现。我们在今后的美术学习中要善于就地取材。”这下学生们又有了新
发现:“水壶也可以盖房子!”“扎头发的皮筋、彩花也可以用!”“小手绢叠成各种形状也可以摆上。”……于是地上的图案越来越丰富、色彩越来越漂亮,学生充分体验到了造型的乐趣。
?美术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的目标要求学生“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的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最容易找到的就是书包里的材料了,引导他们轻松愉快地找到可利用的材料,就更容易达到《标准》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看、做、玩融为一体。”的要求了。
大家都来做教案篇4
一、活动目的
1、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身体中能动的部位。
2、提高幼儿语言表达和动作反应的敏捷性。
二、活动准备
人体结构图、vcd片或磁带《大家来做广播操》。
三、活动过程
(一)、寻找身体中会动的部位:
1、教师引出话题,幼儿自由寻找身体中会动的部位:
提问:“你们知道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动?”“你找到的这些部位可以动吗?”
2、幼儿交流观察、寻找的结果,教师聆听,并及时:
问:“你找到了哪些部位会动?”
(二)、幼儿观察图片:
出示人体结构图,幼儿进行观察人体的各介部位:“身体的哪些地方会动?”
(三)、展示会动的身体:
1、提问:“你的身体哪些地方可以动?”“请你跟着音乐把你会动的身体动起来。”
2、放音乐,幼儿跟着音乐《大家来做广播操》的音乐做自己身体会动的地方表现出来。
大家都来做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能主动积极地参加“小问号”的活动,增进求知欲与好奇心。
2、会从多方面、多角度,使用“什么”、“怎么”、“为什么”等疑问词提问。
活动准备
1、记录纸若干张;
2、小奖品;
3、画有“?”符号和小朋友图像的图片各一张。
活动过程
1、介绍小问号,引发讨论
(1)出示图片,介绍小问号;师:这个小朋友叫小刚,大家叫他“小问号”。
(2)讨论:
①为什么人们叫他“小问号”?
②“小问号”这个名字是好还是不好呢?为什么?
2、欣赏儿歌《小问号》
(1)完整地欣赏一遍儿歌的提问:“小问号提了些什么问题?”
(2)启发幼儿观察、思考身边的各种现象、事情,对不明白的想一想、问一问。
3、学习“小问号”
(1)分组提问(按幼儿人数分成3~4个组):幼儿自由提问,教师认真记录;
(2)学习使用“什么”、“怎么”、“为什么”等疑问词及助词“吗”、“呢”等。
4、小结:鼓励大家做动脑筋的“小问号”
(1)教师从如何根据不同方面提出不同问题,以及疑问句词语的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
(2)给爱动脑筋、大胆提问的幼儿发奖品,鼓励幼儿在平时也要动脑筋,做个“小问号”。
大家都来做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