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设计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分配时间,使每个环节都有充足的讨论和分享时间,教案的准备工作能够帮助我们在课堂上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互动,以下是汇报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地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地震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一些地震的基本知识。
2、教育幼儿发生地震时不慌张,到安全的地方躲避,知道必要的逃生技巧。
3、培养幼儿互相关心的情感,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4、培养幼儿动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活动准备:
1、《地震现场》影像资料、《小蟾童》防震减灾科普动画片、《地震生存手册》漫画版图片6张。
2、一些小道具:枕头、书包、脸盆、毛巾等。
活动过程:
一、 谈话引入,引起幼儿的注意。
师:“小朋友们,在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一件很可怕、很悲惨的事情,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是什么事情这么严重。”
二、播放一段“512“汶川大地震的录象,采用触目惊心的地震情景引入课题。
三、围绕录像与幼儿展开讨论:
1、刚才你看到了什么?(告诉幼儿这个就是地震。)
2、师小结: 地震时,地面剧烈震动,房屋倒塌,地面裂开大缝。公路扭弯了,汽车被砸扁了,房屋倒了后,家里的东西都被压坏了,有时我们的生命也受到威胁。
四、播放课件《地震生存手册》(漫画版),教育幼儿在发生地震时,不慌张,及时躲藏。
师:“小朋友,地震虽然很厉害,但是小朋友不能慌张,在地震发生时,地面开始摇动后,有很短的时间可以用来躲避,如果在这短时间内躲到安全的地方,就不会被砸伤。”
引导幼儿逐一观察课件,并向幼儿说明地震来了,该如何应变才是安全的。
1. 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
2. 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3. 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4. 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
5. 在百货公司、剧场时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
6. 汽车靠路边停车,管制区域禁止行驶。
7. 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
8. 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
9. 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
五、让幼儿观看地震专题动画《小蟾童》,通过动画的形式让幼儿了解地震,巩固防震、避震的方法。
六、地震演练。
七、活动延伸:
学习儿歌《震前动物有预兆》,利用简单、清楚的动物形象让幼儿知道一些震前的预兆。
活动反思:
孩子们是第一次感受地震的感觉,也是第一次进行地震演习活动,感觉非常新奇、有趣,每一个幼儿都表现得很热烈。他们对发生地震时应该如何应变,毫无经验可言,大部分幼儿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变和逃生,但经过这一次活动之后,幼儿都掌握了发生地震该如何逃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个别幼儿的应变能力有待提高,机智性不高,能力未能达到预期的水平。此外,个别幼儿钻的技能较低,今后需加强锻炼。
小百科: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地震教案篇2
活动目的:
1、通过四川汶川强地震,让幼儿知道地震给人们带来的严重灾害。
2、引导幼儿知道发生地震时应该如何应变,掌握逃生的技巧。
3、培养幼儿从小学会关心、关爱他人,情系灾区,为灾区献爱心。
4、初步了解其地震的特性。
5、大胆说出自己对的理解。
活动准备:
1、有关四川地震的新闻录象资料、影象,地震前后的照片,地图
2、《红袋鼠自我保护动画之----地震来了怎么办》
3、场地布置:摆放好桌子、椅子、床、衣柜、脸盘、锅炉等
活动过程:
(一)了解四川地震情况:
1、观看电视新闻:"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四川省汶川发生了7.8级地震,绵阳、汶川市等周边地区水电气立刻中断,机关、医院、学校、商场、工厂全部停业,道路、水库、桥梁、隧道等严重损坏,房屋垮塌、山体滑坡随处可见。据初步统计,绵阳目前因灾遇难5400多人,受伤23000多人,至少还有18000余人被埋在废墟之下"组织幼儿讨论发生地震时的感受,小朋友在什么地方?在做什么?心情怎样?爸爸妈妈对幼儿小朋友都说了些什么?
2、出示四川地图,让幼儿寻找发生7.8级地震震中的具体位置用红笔做一个标记,以及这次地震波及到的省份。
3、观看地震的影像片,让幼儿了解地震造成的危害。提问:"刚才小朋友都看到了什么?"地面剧烈震动,房屋倒塌,地面裂开大缝,公路扭坏,铁路被毁,汽车、广告牌被砸坏等。房屋倒塌后,家里东西被压坏,有的会造成人畜伤亡。提问:"小朋友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教师小结,地面剧烈震动摇晃的现象叫地震,地震是一种很少见的但危害很大的自然灾害。是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岩层突然发生破裂而引起的。
(二)地震来了我不慌。
1、幼儿观看《红袋鼠自我保护动画之----地震来了怎么办》了解安全避震的方法。组织幼儿讨论,发生地震时,什么地方比较安全?小朋友会怎样做?小结:地震发生时,千万不要惊慌,要镇静;要赶快跑到空旷的地方。不能使用电梯;如果你在家里的时候,要赶快把煤气、电、水龙头等关掉,然后把脸盘或是锅等东西罩在自己头上,或者跑到桌子、椅子、床底下躲起来,以免被天花板上的掉灯或其他东西掉下来砸伤自己;不可以躲在招牌处或玻璃处,以免它们掉下来摔伤;如果在车上,要赶快把车熄火,停靠在空旷的地方,走出车外。
2、演习活动"发生地震时我不慌"
听防空警笛声,幼儿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躲到安全的地方,老师检查幼儿是否躲避情况,提醒幼儿不要互相拥挤,躲好之后就不要随便更换地方。
(三)我为灾区人民献爱心
提示幼儿"灾区的房子都被毁了,灾区的小朋友住在爱心帐蓬里,缺少衣物和食物,我们能为灾区做什么呢?"
(1)引导幼儿每人说"一句祝愿的话","画一个心愿",表达对灾区人民的关爱和祝福。
(2)在《心手相连》的音乐声中组织幼儿进行爱心捐助仪式,幼儿将准备捐助的文具、玩具、心愿卡投放到爱心捐助箱内。
地震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的危害。
2、学习并掌握在地震中自救与逃生的基本方法。
3、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核心经验了解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学会在地震中自救与逃生的基本方法。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5、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
1、有关地震的录像,如:玉树地震、汶川地震等。
2、有关地震的.图片、地震中安全逃生的相关ppt。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组织幼儿观看录像:玉树地震、汶川地震或日本地震。看完后大家谈话:在录像中看到哪些场景,这是怎么回事?自己有何感想?
二、教师一边出示有关地震的图片一边向幼儿讲述地震的特点与危害:地面剧烈震动、房屋倒塌、建筑物被毁、许多人在地震中受伤或丧失生命等等。
三、基本环节:地震中如何逃生?
1、请幼儿讨论并说说如何在地震中逃生?
2、组织幼儿观看地震中安全逃生的相关视频。
3、教师总结:在地震中逃生的方法。
①当地震发生时,(在睡房)小朋友立即抱着头趴到床底下,可用被子、枕头包着头,但不能堵住鼻子,避免呼吸不顺畅;(在教室)小朋友可抱住头躲到桌子下面,或抱住头贴墙站好(教师示范);(在家中)小朋友可躲到沙发或床底下,茶几或厨房柜子里;(在户外)尽量远离建筑物,跑到空旷的地方蹲好,如果没有空旷的场地可以躲到街道的柱子下或无窗的墙下。
②地震停止,小朋友立即跑到外面空旷的地方(远离建筑物、大树等),并抱着头蹲下,不要到处乱跑,避免余震造成再次伤害。
③教育小朋友:灾难中,逃命最重要,不要想着带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穿戴方面等等。
四、结束环节:(安全演练)让幼儿练习在地震中逃生、疏散演练,通过演练熟悉在地震中逃生的方法及疏散路线。老师在演练前介绍演练方法和要求,并提醒幼儿在演练游戏中不慌张,不推不挤,要互相关心,帮助同伴。在地震逃生演练过程中,要请班上老师配合,避免幼儿在演练过程中出现意外事故。
五、延伸环节:让幼儿收集有关地震知识的资料,开设"地震知识展览"角。
地震教案篇4
设计意图:
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牵动着孩子们善良的心,孩子们来到幼儿园谈论的话题,都是有关此次地震的心情和感受,有孩子还问起老师:"老师,你那天在干什么?害怕吗?灾区的房子都毁坏了,他们住哪?他们会冷吗?那里的小朋友他们还上幼儿园吗?他们的爸爸妈妈呢?"可见幼儿对身边发生的`事,想了解的欲望是多么强。我们在与孩子们的交谈中,了解到很多孩子对地震的知识了解甚少,不会安全避震,大部分的孩子只知道慌忙地跑出家门,跑出楼道。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本次活动,目的是让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一些地震知识;学会安全的自救方法;激发对灾区人民的爱心,使幼儿从小学会关心、关爱他人,主动参与社会活动。
活动目的:
1、 通过四川汶川强地震,让幼儿知道地震给人们带来的严重灾害。
2、 引导幼儿知道发生地震时应该如何应变,掌握逃生的技巧。
3、 培养幼儿从小学会关心、关爱他人,情系灾区,为灾区献爱心。
活动准备:
1、有关四川地震的新闻录象资料、影象,地震前后的照片,地图
2、《红袋鼠自我保护动画之----地震来了怎么办》
3、场地布置:摆放好桌子、椅子、床、衣柜、脸盘、锅炉等
活动过程:
(一)了解四川地震情况:
1、观看电视新闻:"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四川省汶川发生了7.8级地震,绵阳、汶川市等周边地区水电气立刻中断,机关、医院、学校、商场、工厂全部停业,道路、水库、桥梁、隧道等严重损坏,房屋垮塌、山体滑坡随处可见。据初步统计,绵阳目前因灾遇难5400 多人,受伤23000多人,至少还有18000余人被埋在废墟之下" 组织幼儿讨论发生地震时的感受,小朋友在什么地方?在做什么?心情怎样?爸爸妈妈对幼儿小朋友都说了些什么?
2、出示四川地图,让幼儿寻找发生7.8级地震震中的具体位置用红笔做一个标记,以及这次地震波及到的省份。
地震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知道发生地震时应该如何应变,掌握好逃生的技巧。
2、掌握好躲、爬、钻、跑的技能,提高身体运动质素。
3、培养幼儿互相关心的情感,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4、培养幼儿动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知道危险来临时如何保护自己,如何逃生。
活动准备:
课件《地震发生时,该如何应变》;发生地震的影片一张;桌子、椅子、脸盆、床、锅炉、衣柜等各7份;公共汽车3辆;商店一个(用kt板制作一个大门和两面墙。
大班安全教育教案《地震的时候》
活动过程:
一、活动的导入:孩子们随着《小红军》的音乐,跳着舞进入场地。
二、观看发生地震的立体影片。小朋友们,今天除了我们这些小红军之外,还来了许多红军叔叔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围绕影片与幼儿展开讨论:
1、提问幼儿:
(1)刚才的故事里有哪些人物?发生在什么时候、地点?
(2)发生什么事情啦(地震)?发生地震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3)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呢?
2、老师小结地震的可怕性,讲解会发生地震的原因。
3、提问幼儿发生地震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开发幼儿的.思维和想像能力。
四、观看课件《发生地震时,该如何应变》。
五、围绕课件内容与幼儿展开讨论:
1、发生地震时,故事里面的曾美丽、小帅哥他们是怎么逃生的?
2、我们还可以有其他的逃生方法吗?
3、教师小结发生地震时该如何应变。
(1)地震发生时,千万不要惊慌,要镇静。
(2)赶快跑到空旷的地方。
(3)如果你在家里的时候,要赶快把煤气、电、水龙头等关掉,然后把脸盘或是锅等东西罩在自己头上,或者跑到桌子、椅子、床底下躲起来,以免被天花板上的掉灯或其他东西掉下来砸伤自己。
(4)不可以躲在招牌处或玻璃处,以免它们掉下来摔伤你。
(5)如果在车上,要赶快把车熄火,停靠在空旷的地方,走出车外。
六、幼儿与家长们一起进行地震逃生演习。
1、场地布置:摆放好桌子、椅子、床、衣柜、脸盘、锅炉等;有商店;安排一些幼儿和家长坐在车子上。
2、引导孩子们要注意别惊慌,要注意掌握躲、闪、钻、爬的技能,别撞倒别人,要互相关心同伴是否脱离危险,互相扶持。家长们要注意引导帮助孩子们掌握好逃生技能。
活动评价:
1、幼儿们是第一次感受地震的感觉,也是第一次进行地震演习活动,感觉非常新奇、有趣,每一个幼儿都表现得很热烈。
2、幼儿对发生地震时应该如何应变,毫无经验可言,大部分幼儿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变和逃生,但经过这一次活动之后,幼儿都掌握了发生地震该如何逃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活动结束:
个别幼儿的应变能力有待提高,机智性不高,能力未能达到预期的水平。此外,个别幼儿钻的技能较低,今后需加强锻炼。
活动反思:
汶川大地震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令我们记忆深刻。这让我们意识到对幼儿进行地震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只有通过各种感官才能印象深刻地了解地震的有关常识,懂得自救的方法。
在本节课中,通过视频、图片的观看极大地调动了幼儿的经验讨论和演习活动幼儿能积极地参与,获得了真实的体验,急救箱的小游戏又让幼儿懂得在生活当中应提前预备好急救物品,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不足是在不同的场地,如何灵活自救,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难点,也是今后工作中的重点。
地震教案篇6
◆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以“父母之爱”为专题展开,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学情分析: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要让学生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进行语言文字实践。五年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实践能力,虽然对于作者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表达情感的这种表达方法不难领悟,但是如何将这种表达方法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我将侧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和语言文字运用方面。
◆教学目标
1、会认“杉、矶”等11个生字,正确认读“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重点指导书写“疾”
2、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通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资源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杉、矶”等11个生字,正确认读“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重点指导书
2、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父亲的神态、语言、动作、外貌进行描写,来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父亲的语句,感受父爱的伟大,体会父亲具有坚强的意志、坚定信念的崇高品质。
◇课时重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父亲的神态、语言、动作、外貌进行描写,来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感受父爱的伟大,体会父亲具有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情感激发。
1、同学们,第六单元导读中又这样一句说父母爱的话(让学生补充),谁有预习?能背给同学们听听,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对父母爱的体会走进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去读一读这个故事。
2、板题,齐读。
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3、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走进这一课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句子多读两遍。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反馈
1、认识生字。
2、检查词语认读。指导书写“疾”
混乱 洛杉矶 昔日 废墟 阿曼达 爆炸
瓦砾 砸破 颤抖 挖掘 破烂不堪
(1)师评价,并相机理解:说到“疾”,你会想到什么?理解疾步。
(2)指导书写:“疾”,先观察,怎样才能把“疾”写美观?
(3)师指导:包围部分病字头的两点可不能忘了,而且要写的舒展、大气,这样才能包住里面的“矢”,这样安排结构,我们就能把这个字写美观了,自己在书上练写一遍。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再次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刚才我们还有一个问题,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同学们,课文中有一句话,对地震中的这对父子给予了评价。能找出是哪一句吗?
(课件出示)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指导朗读:“了不起的有谁?(相机板书:父亲 儿子)
“了不起”是对这对父与子的称赞,心怀赞美的情感,来读一读。
(2)师总结提炼:课文就是紧扣这个中心句展开叙述的,一件事情,再加上文末的中心句提领全文,点明中心,就构成了这一篇完整的文章,我们在写记叙文时就可以按照这样的结构方式来布局谋篇。(板书:事情 中心句)
四、聚焦父亲,感受“了不起”。
1、过渡:现在我们就走进这位父亲,看看作者是如何写出父亲的了不起。请同学们默读1—12自然段,划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语句,并简单写一写批注,然后同桌交流交流。
2、交流:
预设一:(相机板书:语言)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
5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的?”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1)这是面对周围人的劝阻,父亲回应的三句话。放回到课文中,自由读一读,看看父亲分别是什么样的情况下说出这几句话的?
(2)第一句: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父亲在说这句话时,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双眼直直的)你双眼直直地看着你身边的人,(抽旁边的人):你来描述一下他现在的模样。(无神,失常)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人看人是双眼直直的?失了魂的父亲,他会怎么说这句话?你来读一读。
(3)第二、三句:后两句话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他回答的是警察,是消防队长提出的问题吗?那这叫——答非所问。儿子找不到,又没有谁来帮助他,此时父亲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呀?(崩溃、绝望)把这样的感受带到句子中,谁来读一读?
父亲说的话,做的事,在周围人看来,是一种怎样的举动?(精神失常)他为什么会精神失常?(对儿子的爱)就是因为他对儿子的这份爱,所以文中说,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板书:了不起)
预设二:动作(相机板书:动作)
(1)抓“挖”:对父亲动作的描写其实很简单,就只是一个“挖”字。现在我们就把画面定格在这一片废墟上,(出示句子,抽生读)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发现没有,这句话的表达方式和我们平时写作文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引导提示标点符号)
(2)出示句子,对比读: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抽两个学生读,发现他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追问第一个同学:你为什么读的这么缓慢?(体现挖的时间长)
(3)父亲就这样一直挖,一直挖,这么漫长的36个小时里,你觉得他的心情会经历了哪些变化?(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抽2个人)
(4)同学们,同桌间相互读一读,你觉得父亲的心情是怎样的,就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来。
(5)他就一直坚持着做一件事,那就是挖!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了不起)
预设三:抓外貌
(1)最后,父亲把自己挖成什么样了?(课件出示: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抓住了父亲的什么进行描写?(板书:外貌)从哪些方面写的?(面、双眼、衣服)
(2)谁来读一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想象父亲当时的样子,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五、体会父亲的品质,升华情感。
1、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父亲这么做呢?(父爱的力量)
2、师引读:
当父亲看到儿子的学校变成一片废墟、悲痛欲绝的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当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来阻拦父亲、劝他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还是这句话─??
当父亲伤痕累累、疲惫不堪的时候,给予他力量的依然是这句话——
3、同学们,从这句话中,你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相机板书:坚强的信念,坚定的意志)
4、写法总结:作者就是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外貌描写把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形象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六、总结。
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会给儿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下节课我们再走近他的儿子,细细品味儿子的了不起。
作业:
(1)朗读描写父亲的语句,进一步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2)积累写父爱的名言。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13---24自然段,通过感情朗读、想象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2、通过感情朗读,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课时重难点
通过感情朗读、想象感悟儿子的了不起。学习抓住人物语言反映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7课,齐读课题。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认识了父亲,父亲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谁能说说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坚定信念坚持不懈了不起)现在我们走进儿子,看看儿子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感动。赶快打开书,自由读13至23自然段。画出儿子令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
二、聚焦儿子,感受“了不起”
自学指导:快速默读13至23自然段。画出儿子令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重点指导以下三句话:“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什么让你感动?
1、很勇敢,为什么?(儿子在这么危险的情况还能如此沉着冷静,他不但告诉自己要冷静,还要安慰同学们要冷静,真了不起!)请你读读
2、读中悟:a还有谁找到这句话,说说你的体会?请你读
b带上你们的体会都读读!
3、想象说话:阿曼达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啊!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漆黑的瓦砾,坍塌的废墟,年仅7岁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用心想想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4、你读出了怎样的阿曼达?(勇敢了不起坚定信念)作者是通过什么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样的阿曼达?(板书语言)过渡:还有哪里让你感动?
9 “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从中体会到阿曼达有先人后己的精神。)请你读读。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先人后己,信任关心同学。)
师:同学们,如果你就是阿曼达,面对生的希望,当父亲颤抖的双手接你出来,你会说些什么?师:出来吧!阿曼达。(好想念你呀!我们再也不分离!我永远跟你在一起!)
师:地震过后,余震随时可能发生,在场的人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可是阿曼达却是怎样回答的?
1、追问:从这个“不”字读出了什么?请你读读。你还读出了什么?带到句子中读一读。
2、感叹号:你们还从哪也读出他的坚定。感叹号(变红)应该怎么读?你来?谁再来?
3、你们看这个字--让。“让”这个字,阿曼达让谁?地震过后,余震随时可能发生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这一让,让出了(了不起,生命,信赖这一“让”,让的真不简单,随来读读。语气再鉴定点,请你来。
4、儿子对父亲的长期信任已经成为支撑他面对灾难、坚持活下去的坚定信念。连起来,谁再来读读。师:这一“不”一“让”,让你看到了怎样的阿曼达。
5、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对话(16--23),请同桌分角色读一读,一个读父亲的话,一个读儿子的话,练习读。分角色读:老师也想来读读,我来读旁白,男生读儿子,女声读父亲,准备好了吗?
10 过渡:虽然只有7岁却能在生死关头表现的如此沉着勇敢,还能做到先人后己这是因为?(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看看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找出来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谁来说。
6、引读:当父亲孤军奋战,疲惫不堪,伤痕累累时,这句话让父亲充满了无穷的力量,读当儿子饥寒交迫难以支撑时,这句话给了他无尽的希望---当面对生的希望,儿子把安全让给了同学,把危险留给了自己,他坚信-----
7.体会好处:为什么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呢?
三、升华情感,习得学法
1、导出中心:我想问问大家,是什么力量让这对父子能够绝境逢生,紧紧的拥抱在一起?(板书:信任,爱,亲情、承诺)
2、指导写法:让我们再来好好的夸夸这对父子情深。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3、此时,还想夸夸这篇课文的作者马克、汉林,这对父子活灵活现的出现在咋们眼前,离不开他的刻画与描绘,现在让我们再回到课文中,作者是怎样把这对父子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马克、汉林就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刻画出了有坚定信念,遵守承诺的父亲形象;刻画出了儿子的勇敢无私,先人后己的形象。
4、体会写法的好处:
四、总结。
因为父亲的一句话连接着两颗心,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这种爱就是
11---父爱。下来请个同学们读一读朱自清的《背影》看看作者又是抓住什么描写来体现父爱如山的。
◆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2、3题。(必做)
地震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