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灵活性使教师能够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教案的目标设定应具挑战性,以激励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学习成就,下面是汇报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七年级下册语文老王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王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 、整体把握课文,体察人物思想感情。
2、有感情诵读精彩段落。
3、引导学生与自己对话,激发学生的爱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读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关注的,可能大多是球星、歌星(包括最热门的超级女声)。但是,你关注过这些你身边的小人物吗?
(点击出现幻灯片组图:棒棒,推板车的人,卖菜的人,拾垃圾的人…)
他或许是送煤气的大叔,卖小菜的老大爷,扫大街的大婶,甚至是朝天门的棒棒…。你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幸福、他们的无奈吗?我们该如何对待他们?今天,作家杨绛,会给我们一个怎样的答案?我们来学习课文《老王》
(出示幻灯片)并板书课题
二、课前热身
检查预习字词情况。(略)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自读课文,并和周围的同学一起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你认为老王是个怎样的人?请用“老王是个—————————的人”这个句式说话。
(2)老王的不幸,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阅读1—4段)
(3)老王是如何对待作者一家的?(纵观全文思考)
(4)作者及家人给了老王哪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2学生自主思考,讨论。
3师生讨论得出答案。
四、精读感悟
因为仁爱之心的存在,才使作者和老王之间,演绎了一段感人的故事,而将我们的感动和震撼,推向最高潮的,是哪一部分?(老王送蛋,香油)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8—16段
1、教师谈生活体验,并范读第8段
2、学生齐读9——16段
3、出示幻灯片:
(1)哪些句子最让你感动?请用下面的句式说话:“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因为————。”
(2)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把你的感动传递给大家吗?
4、换位思考
如果你是杨绛,生命垂危的老王给你送蛋送油,你哪些方面会做得更好?
五、拓展迁移
因为善良的杨绛,老王凄惨的一生有了一抹温暖的亮色。那么,同学们,我们身边有老王那样的不幸者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话实说》节目
1、主持人激情导入。
2、出示图片(弱势群体组图)
3、看了这些图片,在座的各位嘉宾想到些什么呢?请就“如何关心社会弱势群体”这一话题,说说你的看法。
4、每位朋友都表示要多帮助弱势群体,你能仿照例句,对收看这个节目的听众朋友说出你的心愿吗?
例句:“假如我是一团火,就为不幸的人送去温暖”
5、主持人小结
是呀,不幸者的不幸,既有物质上的贫困,还有精神上的失落。那么,我们,不仅在物质上给他们的帮助,更要在精神上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唤醒他们对生命,生活的热情…。我们的实话实说节目至此结束,谢谢各位朋友。
六、结束语
在这个广袤的世界上,许多人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但不管是哪种宗教,都教我们怀有一颗悲悯之心,善良之心,让我们用真爱点亮那些忧伤的眼睛,用真爱温暖那些冰封已久的心灵,让人性的光芒照亮世界,让慈悲的灯盏永悬苍穹。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王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欣赏课文,体会小桃树的形象所寄托的感情理想并从文本中感悟生活。
2、学习本文借所写之物来抒写自己的理想、情志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体会作品情感,感悟生活内涵。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相遇
1、课前欣赏音乐
2、许多花草树木中,哪一种你最喜爱?哪一种牵动过你的忧愁与欢乐?
3、引出课题《一棵小桃树》
二、淘金
1、自由朗读《一棵小桃树》,从文中划出描写这棵小桃树的文字,体会作者笔下的小桃树有着怎样的外形特征?
2、讨论:作者这样写的理由是什么?
3、小结:是啊,看到了这一点,我们再回过头去看作者对小桃树外形的描写,原来那是作者是用描写小桃树外形的瘦弱来突出它生命力的顽强。这是一个让我们为之感动,为之震撼的生命。作者同样被他感动着。更从小桃树身上汲取了力量,有了生活的信心。
4、从文中找句子探讨:作者与小桃树有哪些关联?作者受到什么挫折?
5、请学生用“这一棵小桃树,让我明白了……”小结感悟。
三、创造
学以致用:具体描绘记叙所写物的经历,并在记叙描写中抒发自己对所写物的感情(喜爱、厌恶、怜惜……)
四、享受 推荐与本文类似作品:《丑石》《文竹》。
学生思考
学生朗读课文并从中找相关语句体会把握。
学生把握“反衬”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小桃树是我的“化身”。
学生明确主题,畅谈感悟。
学生课后练笔。
板书设计:
托物寓意 小桃树 “我”“化身” 饱受冷落、经受风雨 生活受挫 依然坚强重拾信心与希望
教后反思:
这堂课以探讨文本主题为要旨,通过课堂预设的: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共同阅读文本,从文字的描述中把握文本的内涵,从文字的描述中感受作者思想情感的流淌,并由此及彼从作者的文字中体验人生、感悟人生。从课堂伊始,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自己与花草树木的情感联系,从而引出课题学生较容易接受,探讨文本时也能切中要旨,及至感悟时学生的体悟更是水到渠成。然而课堂中对于“反衬”与“对比”手法的理解太过于执着,以致于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混沌,还需斟酌。因为本身这两者没有绝对的界限分割,若要细细区分,对于学生而言有难度。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王教案篇3
教学目标
改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
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了解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教学重点
父亲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
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
识记字词:凹(ao)凼(dang) 门槛
(kan) 涎(xioan)水 揩(kai) 嘎
(ga)筹(chou)划黏(nian)尴尬
(gan ga)撬(qiao) 微不足道大庭广众
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九亿农民。关心国事大事就不能不了解一下
中国广大的农村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小说《台阶》,《台阶》
一文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自读课文。
了解故事情节。要求学生在书上圈点勾画。
复述课文。
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改用第三人称,抓住能表现人物主要特点的情节复述。在复述的过程中注意刻
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要口齿清楚,内容连贯,并富于感情。复述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适当
的评价,对遗漏的内容进行补充。
思考、讨论、理解、了解人物形象。
思考题:
a.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b.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c.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将自己的理解和疑难问题,通过四人小组讨论,与同学交流。
然后进行课堂发言。
提示:
a.“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
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b.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
法形容。
c.父亲为此付出的沉重的代价: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研读与赏析
教师导学: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的。下面我们思考讨论一下,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
引导学生找出感动和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情节,读一读,议一议。
思考题:
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
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段描写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为什么失去了一部分劳动能力的父亲“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
理解?
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提示:
教师可指导学生重点研读课文第1、2、5、12、14、20、22、25、28段,概括父亲这一形象的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引发想像,答案不求统一,但要合乎情理。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5题,理解突出重点,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拓展延伸
思考题:
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父亲”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是什么?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说塑造了发展中的中国农村一个农民的典型形象。他的血管里有我们民族拼命
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他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代表了新旧交替时期中国农民的突出
特征。同时,这一形象还告诉我们,农民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困苦,根源在于经济落后。
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
日子。
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
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教师小结
这篇小说,应当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农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进步。但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力还相对落后。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要全面实现小康,重点是农村,难点是农业,关键是农民。我们有责任关注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业
写成“研讨与练习”
调查附近农村的经济现状。从农民家庭收入的角度,与改革开放之前比较,看有了哪些
发展。写一份500字的调查报告。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王教案篇4
一、教学设想
本课预计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完成文学作品第一个层面的解读,即对文本的内容、思想情感作一整体梳理;第二课时完成文学作品第二个层面的解读,即对文本的语言、结构以及组织材料等方面的写作特色进行品味学习。
两课时各有侧重又相互融合。前者是后者的铺垫,侧重于“文”,把握内容的同时应重视人文思想的熏陶;后者是前者的深入,侧重于“语”,品味习作特色的同时应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程度不够,第一层面的解读可考虑分为两课时进行。)
二、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及思想情感,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体会作者的善良,引导学生以善良对待善良,关爱弱者。
(二)教学侧重
体会人物特点与琐碎叙事之间的相互关系。叙事表达出人物特点,叙事服务于人物特点。
(三)课堂预设
1、新课导入
说说自己身边最苦的人。(职业、生活条件、身体状况)
2、研读老王之“苦”
(1)随机朗读(1——4)自然段;
(2)讨论老王之“苦”:生活艰苦 精神凄苦
[设计说明]
先结合导入讨论老王生活之“苦”:职业——蹬三轮 身体——残疾 生活——塌败小屋 再追问老王精神之“苦”:孤独、无亲
受恶意攻击、被人瞧不起
3、研读老王之“善”
(1)默读(5——22)自然段;
(2)讨论老王的品质:善良 朴实
[设计说明]
体现教学侧重,引导学生概括老王品质,寻找文本依据,通过对老王“送冰,送人,送香油、鸡蛋”等叙事的深入研究,理解老王的善良、朴实,应随机结合学生回答品味本文细节的传神之处。可设计感性题目如“老王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使你感动?”之类。
4、梳理“我”一家之善,领悟文本思想感情
(1)讨论:“我”一家的善良都表现在何处?
(2)讨论:老王死后,作者认为自己对老王这样关爱够了没有?
(3)结论:呼唤周围的人对苦人、弱者更多一份关爱。
[设计说明]
老王的善良都是通过我和老王的交往展开的,所以,在前一环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应当很快梳理出:我与老王闲聊;女儿送鱼肝油;坐车照顾老王生意;关心老王生活;不白吃老王送的东西等事例。重点应当讨论(2),从而推敲末段——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为何愧怍?),当不难得出结论,把握文本思想情感。
5、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关爱身边的弱者、苦人: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都会有穷苦人、弱者,他们需要社会更多的同情关爱。同学们,学了本文之后,你准备怎样对待刚才(课前导入)介绍的身边的“苦人”呢?
[设计说明]
联系文本主题及生活实际,根据课堂时间,作适当的讨论,肯定学生的爱心。
6、课后作业
仔细观察身边的苦人、弱者,以最简洁又最感人的语言描写出他们的生存状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语言以及组织材料方面的特色。
2、局部对比学生与杨绛的描述,学习体会作家精彩的写法。
(二)教学侧重
体会杨绛运用朴素简洁的语言以及琐碎平淡的叙事还人物以真实,并且产生震撼效果的写作技巧。
(三)课堂预设
1、回顾上节所学
简述叙事内容及主题,为语言、组材特色分析作铺垫。
2、讨论语言特点
(1)联系课后第二题,举例说明本课语言特色;
(2)归纳语言特点:简洁 朴素
3、讨论组材特点
(1)举例说明叙事特点;
(2)归纳叙事特点:琐碎 平淡
4、小结杨绛作品特点
运用朴素简洁的语言以及琐碎平淡的叙事还人物以真实,这种看似冷漠,仿佛“他者”的叙述,却产生惊人的震撼效果。读者合上作品,才发现一种冷冷的悲凉自心底弥漫而来,感人至深却在不经意间,这是杨绛给我们带来的文学。
5、讨论学生习作得失
(1)典型习作(上节课后作业)投影阅读;
(2)对比杨绛讨论得失;
(3)修改各自上节课后作业。
6、选择作业
课后练习三“改写”或者“我读杨绛”选一。
附板书:
苦: 生活艰苦精神凄苦
1、老王——以—善—良—对—待—善—良——杨绛
善: 善良 朴实
语言 简洁 朴素
2、杨绛作品———————————— 真实震撼
叙事 琐碎 平淡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王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如何刻画人物的形
2、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形成独特而有创造性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者
教学重点:全面把握课文,感受人物的心灵美。
教学难点: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文章以“我”和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展开的,主要反映了人物“善良”的性格特征。从老王至善的本性中,去学会善待他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总有一种声音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张照片让我们隐隐作痛。在我们无意享受幸福的时候,不要忘记,有一群本应和我们一样的人正在苦苦挣扎。请看《同在一片蓝天下》。
二、作者及作品:
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长篇小说《洗澡》。她的'丈夫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学者,作家,著有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
三、走进老王
1、课文写了老王哪些艰难生活境况?记叙了哪几件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作者对老王的态度是怎样的?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3、揭示全文主旨的“文眼”是哪一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四、关爱“老王”:(任选一张照片准备发言,角度自选。)
学生对所观察到的图片进行口头表达。
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浇灌世界
五、感悟“老王”:
爱心人道主义平等观念
六、总结全文:
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
幸运者
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不管你是幸与不幸应对人
常怀一颗关爱之心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王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出现的重点词语,揣摩意味深长语句的含义。
2、整体把握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段落的有序安排。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教学方法:
1、自读点拨法。本文是写人记事的散文,通过叙写与车夫老王的交往片断,刻画了虽穷苦卑微却纯朴善良的老王形象。学生要认真诵读课文,以善良体察善良,感悟情感。教师点拨、突出作品提出的关怀不幸者的写作意旨。
2、合作探究法。针对课文中关乎作品情感、材料组织等问题,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大胆质疑,合作研讨解决。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想,大家一定熟知一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以真纯的情感善待、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他人,那么人世间就真的会多一份阳光,少一些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些残酷。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杨绛女士所写的《老王》一文,通过描述自己与车夫老王的交往,为我们诠释这一永恒的生活命题。
二、简介作者:杨绛
[课件3、4]
三、学习目标:[课件5,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出现的重点词语,揣摩意味深长语句的含义。
2、整体把握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段落的有序安排。
四、识记字词[课件6]
五、整体感知。学生朗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课件7]
听读课文,走近老王。
说一说:在你心目中,老王是一个什么形象?
请用“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表现在哪里。”的句式表达出来。
示例[课件8]
总结:老王的生活处境是什么,老王的内心情感是什么。[课件9]
六、讨论探究[课件10—12]
本文是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作者严密组织材料,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1、本文在写老王的“苦”和“善”时,分别用了什么顺序?
2、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3、“我”和家人对老王又是怎么样的态度?
七、精读课文[课件13—15]
(1)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段?在这个片段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2)有着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样走了,“我”有着怎样的感受?“我”是个怎样的人?文中哪句最充分体现出来?
表现作者特殊心情的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觉得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和自己无力改善老王的境遇,所以感到“愧怍”。
(3)假如你是老王的邻居或一个熟识的人,面对老王的遗像,你心里好受吗?你有什么话想对老王说吗?
八、品味语言[课件16—18]
比较下边每组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每组的第一句在表达上的好处。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
九、交流讨论
阅读学习过这篇文章,我们主要受到什么启示?[课件19]
十、小练笔[课件20]
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要求:以老王为第一人称,就要描写老王的心理活动,要在领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
十一、探究思考[课件21]
现实生活中,你所知道的有哪些不幸的人?他有什么样的特点?你觉得,在今后的日子里,你将会怎么去对待那些不幸的人?
展示图片[课件22—27]
十二、结束[课件28、29]
我们要平等、尊重和博爱地去善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位“老王”。
请记住: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王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