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教师能够有效传递自己的教学理念与目标,教师在制定教案时,需考虑到课程的连贯性,使每节课相互关联,下面是汇报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我的祖国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我的祖国教案篇1
教师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情感。
2、指导学生学习作者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场面描写。
3、指导学生读写迁移,能完成小练笔。
学生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习作者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场面描写。
3、读写迁移,能完成小练笔。
教学重点、难点:
送别时老师的叮嘱以及肖邦的情感变化,教学时,要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质疑、理解体会。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3课,齐读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对于这样一位伟大人物的刻画,文中却只有一句对他的语言描述,细心的你能快速找到它么?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祖国沦陷→离别祖国→思念祖国→难忘祖国
2、明确目标: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离别祖国,感受离别的动人场面
3、效果预期:
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完成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有信心么?准备好了么?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离别的场景,
梳理全段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策略:默读课文2自然段这段写了告别的哪三个场景?哪个场景深深地打动了你?为什么?圈出关键词语,并在旁边批注感受。
以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2)四人小组交流:
(内容包括:1、读懂了什么?2、是从哪里读懂的?3、是怎么读懂的?4、想到了什么?5、还有哪里读不懂?)
自主学习: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受,各成员进行整理和分工。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交流:
四人小组上台交流,重点引导汇报以下几点:
(1)赠送银杯
(1)(结合文中句子“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交流时引导学生作者是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刻画了这个感人的场景。
补充时,学生交流出了“宁恋家乡一抔土,莫恋他乡万两金”
(2)吟唱送别曲
(结合文中句子“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交流时拓展《即使你远在他乡》歌词,深化学生情感。
(3)老师叮嘱
师相机评点:你们很会读书,善于从书中得出自己的见解;你们能从课外资料中应证自己的观点,真了不起!
指导朗读:让我们把这浓浓的师生离别情,爱国情读出来吧!
教师小结作者的表达方法。
任务二:
快速浏览第4段,肖邦用怎样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日夜思念?有感情地读一读,交流读书的感受,看看作者的叙述有什么特点?
(2)四人小组交流:
(内容包括:1、读懂了什么?2、是从哪里读懂的?3、是怎么读懂的?4、想到了什么?5、还有哪里读不懂?)
自主学习: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受,各成员进行整理和分工。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交流:
四人小组上台交流,重点引导汇报以下几点:
作者是按照先总后分的叙述特点表达的。
指导朗读
三、检测导结:
想象肖邦的同学们离别时的画面是怎样的?试着写一写。
可以从人物的对话、神态、动作几方面来写。学习作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四、总结:
课文通过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课题用"把心脏带回祖国"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板书设计
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吟唱送别曲 环境描写
离别祖国 老师叮嘱 神态、动作
赠送银杯 语??
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学生们同我一样,也一定或多或少会有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揭题质疑
上课伊始,我首先抓住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题目中的“我”是谁?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让学生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然后话锋一转: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督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3、深读课文,抓重点句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
4、讨论解疑、悟情
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命工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情的爱国者,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
我的祖国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分析诗歌的象征手法,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能力目标;分析诗歌以平凡而新颖的意象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3、情感目标:诵读诗歌,感受并学习诗人热爱祖国的激越情感。
教学重点:
分析诗歌意象运用的特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经历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
教学手段:
比较法、启发法
设计思想:
本课从相同题材诗歌的比较入手开始分析,意在突出本诗的情感发展脉络及其意象使用上的特点。同时,如何解析朦胧诗的朦胧,引导学生认识这类诗歌的特点,学会分析鉴赏这样的诗歌,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即从分析本诗意象的象征意义。另外,本堂课的学习重在对学生启发引导,引导他们读更多的诗歌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现代诗与当代诗怎样划分吗?
明确:以49年为界,并顺势讲述当代诗的发展状况。
2、朦胧诗人强调诗人的主观感觉世界,大量采用虚写法,使诗由具体变得抽象,追求诗的内在旋律;选用奇特的意象,打破时空秩序,捕捉瞬间感受,运用跳跃性的结构,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让人读起来不那么明晰易懂。他们的.代表有舒婷、顾城、北岛等人。
二、诵读:
1、引导学生以本诗比较《我爱这土地》和《赞美》,体会它们内容风格的区别。
2、导读:三者均情感挚烈。但《我爱这土地》低沉而一气呵成,《赞美》意象繁复而情绪复杂,较《我爱这土地》情感高昂。本诗前二节情绪低沉,后文则高昂激越,情感更富有变化。
3、学生诵读诗歌,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而给予指导。
三、分析诗歌:
1、你读诗歌的第一节有什么感觉?感觉源自意象,“老水车”、“矿灯”分别会出现在哪能里,它们可能会象征着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明确:“老水车”、“矿灯”会出现在乡村与厂矿。“破旧”的修饰加重了“老水车”的不堪状况,但它“数百年”来没有停止地“疲惫”地工作。由此,中国农业的窘迫艰难显现一斑。“矿灯”是用来照明的,但“熏黑”的它能做什么,可在这里,它仍用来照明,“照你在历史的隧道里蜗行摸索”,几个修饰的运用,从多个角度表现了“你”的艰难、沉重,这恰正是中国工业的写照。“稻穗”、“路基”分别强调各自所指,“干瘪”、“失修”的修饰则表明了收获的空洞、贫困的程度。“驳船”是一种船的称呼,也不妨理解为班驳的船。“淤滩”是河滩,“淤”的修饰自然紧紧困住了船,如何挣脱这困境?“——祖国啊!”灾难深重的祖国、贫困的祖国啊!这呼喊是痛苦的呼喊。
2、这首诗的第一节颇像《赞美》的第一节,舒婷会怎样把握下面内容呢?
明确:她会如同穆旦一样写希望,可如何行文呢?仍去寻找一个农夫吗?不,舒婷的表达是独特的:“我是贫困,我是悲哀”对上节诗作了总结。下文“希望”是那么挚烈,但它也是那么强烈的刺激着我们。“——祖国啊!”这呼喊是为祖国有了希望而不能实现希望的痛苦而呼喊。
3、诗歌的第三节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蛛网”、“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这些意象本身就是那么新鲜,那么富有朝气,那么微妙地传达着喜悦的出现。这就是祖国,“簇新”的祖国,“喷薄”而出的祖国!“——祖国啊!”这是为祖国的觉醒振兴的呼喊!
难点:“蛛网”是纤细的,可它存在。“神话”是缥缈的,可它是那么美好。二者组合是为了叙述“簇新的理想”,应该说这是为了从一二节过渡到下文。
4、诗歌的用意表达在这里已经很振奋人心了,但诗人没有停笔,而是继续深入表达。你看看诗人是怎样显示思想的深邃的?请结合诗文具体分析。
明确:诗人进一步表达自己与祖国血肉相连的关系,表达自己为祖国甘于献出生命。诗歌先从“我”的微小谈出自己是祖国母亲身体的一部分,又以“我”的庞大表达自己不会与祖国分离。接着以“乳房”这一意象真诚的把祖国比为母亲,这样二者的关系更牢固。“迷惘”、“深思”、“沸腾”几种状态的“我”,写出了我的成长过程。我既然成长起来了,那么我就要为祖国的“富饶”、“荣光”和“自由”而奋斗,甚至献出生命。此时,诗人的情感达到了顶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诗人用生命呼喊出的热爱。
5、请学生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从而了解诗歌意象象征的朦胧,体会朦胧诗的特点。
6、小结,并请学生再诵读诗歌。这之后,请学生比较与《我爱这土地》和《赞美》在意象的运用上有什么区别。
明确:意象的平凡而新颖、内涵丰富是这首诗的特点。
四、扩展阅读:
提供阅读材料《致橡树》,请学生讲析,并朗读舒婷的其它诗歌。
五、作业:
1、对《致橡树》的意象进行分析,完成200字左右的文章。
2、查找其他朦胧派诗人的作品,阅读品味。
六、板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意象新颖
象征丰富
我的祖国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课前准备(资料摘抄、教具):
教学挂图
教学基本框架(每个阶段师生活动的设想):
一、揭示课题
1、你了解我国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
板书: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3、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 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满心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 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文章哪一部分告诉我们的?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英语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读有关语句。
①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②帮助理解:瓜分、深渊。
(结合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我的祖国教案篇4
教学目标: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⒉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地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难点: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教学设计精品推荐
对肖邦弥留之际请求的理解。
教学准备:
投影片、挂图。
拟定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⒈读通课文。
⒉学习生字新词。
⒊指导写字。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⒈直接板书课题: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⒉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⒈带着疑问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⒉指名分节读课文。
⒊对课文内容质疑。
⒋再读课文,自我解决解题时所提出的问题。
三、指导分段。
⒈读课文,依据教师提供的.事情情节发展分段。
⒉交流分段。
3、小结。
四、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体会肖邦强烈地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3课,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节。
⒈提问:肖邦为什么不得不离开自己得祖国?
⒉自由读第一节,思考,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问题。
⒊指导朗读。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教学设计精品推荐,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的祖国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能看图表,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用完整的语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认识。
3、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验成长的快乐。
4、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语言的重复性特点。
5、理解诗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活动准备:
老师自己设计的图标
活动过程:
一、 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活动。
小朋友,你们现在上什么班?(大班)教师出示图标:大
去年呢?(中班)教师出示图标:中
从小长这么大,你最爱谁?你最喜欢什么?
二、 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我也认识一个和你们一样大的小朋友,让我们来听听这个小朋友他最爱谁?最喜欢什么?
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
三、 朗读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分段)出示图标。
第一段:妈妈问了什么?小班的时候我是怎么说的?
第二段:爸爸问了什么?中班的时候我是怎么说的?
第三段:现在我上大班了,是怎么回答的?
四、 看图标,便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五、 幼儿分角色朗诵。
这首诗歌可以分成几段?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你最喜欢哪段?为什么?
我最爱祖国 小班的时候,妈妈问我:你最爱谁?你最喜欢什么? 我说我爱亲爱的妈妈,最喜欢红红的苹果。
妈妈的脸上笑出了酒窝,使劲的亲我。
中班的时候,爸爸问我:你最爱谁?你最喜欢什么?
我说我爱解放军和爸爸,爸爸张开了双臂,高高地举起了我。
现在我上大班了,老师问我:你最爱谁?你最喜欢什么?
我说我爱我们的祖国,最喜欢国旗和国歌。老师点点头,说我长大了。
活动反思:
大班上学期的幼儿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歌理解、欣赏、朗读的经验。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理解诗歌的能力,倾听习惯良好。他们能够在听诗歌一遍后根据老师的提示说出诗歌的关键词,听出大概意思。还会凭借自己听到得一些只言片语加上自己的理解、想法来讲述诗歌内容,猜测诗歌大意,有一定的完整表达能力。大班小朋友对于自己最爱谁?“爱”这个词他们已经很熟悉,他们爱爸爸妈妈家人、老师,但对于在他们看来遥远的祖国,让他们发自内心的说爱,还是有些许困难的。他们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祖国,正好我们这周的主题是《我是中国娃》。在上课之前,我们上了社会课《祖国的标志》。课中已经涉及了我们的祖国有什么?我们祖国的国歌、国旗。因此在上课前孩子已经积累了一定关于祖国的认识经验。但是对于爱祖国这种情怀还不够清晰。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听诗歌中的小朋友从最爱妈妈到祖国这样一个情感变化的过程让他们体验这种情感变换,以及让孩子们改编诗歌“我最爱我们的祖国,最喜欢……”来增强孩子对祖国的认识,萌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我的祖国教案5篇相关文章:
★ 我的房间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