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最新8篇

时间:
loser
分享
下载本文

一份优秀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教案的反复修改,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下面是汇报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最新8篇,感谢您的参阅。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最新8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掌握光源的概念,能区分光源与非光源;

② 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③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c =3x10 8 m/s 。 (2)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② 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观察和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探究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

二、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与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现状,我将本课的重点难点定为: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难点:如何设计探究实验,并通过实验现象归纳出光的传播特点。

三、演示实验器材的使用和准备

激光笔,装水的烧杯,玻璃砖,三角板,液体喷雾器。

四、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

清晨,太阳冉冉升起,万丈光芒映红了朵朵朝霞,给大地带来了光明和色彩,夜晚,华灯齐放,世界依然是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光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美丽世界。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章光现象,第一节光的传播。 新课教学:

一、光源

谁来说说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发光?

(发光的电灯,燃烧的蜡烛,太阳,水母,萤火虫……)

很好,同学们知道很多发光的物体,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发光) 对,它们都能发光。

物理学中,把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同学们刚才说的电灯、车灯都是人造的,而太阳、萤火虫、水母这些光源不是人造的,是自然存在的,于是我们把光源分为两类:人造光源,自然光源。

像在晚上我们能在教室里做作业,能看到课桌椅,要是我们把灯给关掉了,那你还能不能看到他们,为什么?他们不是光源,我们能看到他们,是因为他们反射了其他的光,像电灯,白天里我们看到的树木、房子,也是因为他们受到太阳的光照,然后把光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所以我们才能看到。

大家说月亮是光源吗?

月亮自身是不会发光的,我们所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的太阳光。 所以天上的星星并不是都每个都自己在发光的,有些是反射了其他的光然后射到我们眼睛里,我们看到了,像月亮这种自身不发光的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行星,像太阳这种自身会发光的天体我们叫做恒星。

二、光沿直线传播 我们知道了光是由光源发出的,有谁知道光是沿什么样的路径从光源向远处传播的呢?

实践出真知,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同学们的推断对不对。 实验一:用激光手电做为光源射往空气,往空气中喷水。

很明显的看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光在水中是如何传播的。

实验二:用激光手电做为光源射入水槽,水槽盛满水,在水中放些粉笔灰。

很容易看出光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最后,我们来观察一下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路线又是怎样的。 实验三:拿激光手电做光源,向玻璃砖照射。

很直观的发现,光仍然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是摸不着的,怎样在纸上把它描绘下来呢?比如说,我想画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该怎么画呢?谁到黑板上来画一下? 这些直线代表什么?表示太阳发出的光。

在物理学上,用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路径和方向,叫做光线。 像激光这种就是一条光线,那太阳就发出一条光吗? 我们用平行的光线来表示光束。

下面给大家猜个谜语:一个好朋友,走到哪跟到哪,就是不说话。 它就是我们自己的影子

我们来研究一下影子是如何形成的,早晨我们走在上学的路上,沐浴着温和的阳光,光线从太阳发出,射向我们,沿直线传播,因为我们不是“透明人”,更不会什么“隐身术”,所以光线不能穿透我们,而在我们身后留下一片荫暗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影子。

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还能解释日食、月食

通过图形可以清楚的看到,a区域太阳光无法到达,所以看不到太阳,就是通常所说的日全食, 把a区域叫做本影区,而在b、c区域只有一部分太阳发出的光能够到达,所以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日偏食,并且把b、c区域称做半影区。 而d区域只有太阳周围部分发出的阳光能够到达,我们能看到日环食,这部分叫做伪本影区。2008年8月1日,在我们新疆可以目睹到日食这一天文现象,有兴趣的同学记好了是2008年的8月1日。

光沿直线传播在实际中的应用更是数不胜数,比如:激光准直,还有每天课间操排队时要向前看齐;军训打靶时,眼睛要看齐缺口、准星和靶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点一线,解释小孔成像

三、光的速度

雷雨天,雷声和闪电同时同地的发生,但我们为什么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呢?

这是因为光比声音传播的快,所以总是先看到闪电。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那么光在空气中的转播速度是多少呢?

早在1607年,伽利略就进行了最早的测量光速的实验,他的方法:让两个人分别站在相距一英里的两座山上,每个人拿一盏灯,第一个人先举起灯,当第二个人看 到第一个人举起的灯时,立即举起自己的灯,从第一个人举起灯到他看到的第二个人的灯的时间间隔就是光传播两英里所用的时间,但由于光传播的速度太快了,所用的时间几乎为零,所以他这种方法没有测出光速。在这之后的三百多年里,很多科学家都进行了测定光速的实验,但效果都不理想。直到1972年,美国的埃文 森才测出了光速的精确值:299792457.4m/s 。 光在空气中的速度近似3×108 m/s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光源

2、光沿直线传播

3、光的速度

六、课堂练习 课本作业及《创新练习》

七、作业布置 《创新练习》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 光的传播

一、 光源

天然光源 人造光源

一、 光的传播路径

1、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光线

日食、月食、激光准直、排队、小孔成像、打靶

二、 光速 c=3×108 m/s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篇2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色散现象

(2)物体的颜色

(3)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2.难点:

(1)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

(2)会区分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一块圆纸板、一根火柴棍、水彩颜料

2.教学器材:三棱镜、七色光板、红、绿、蓝三色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提出

问题由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提问:

阳光通过家庭内的养鱼缸,有时会在墙上出现彩色的光带.在阳光的照射下,雨后的天空中会出现美丽的彩虹.人工喷泉在空中喷出的细小水珠,有时也能形成“人造彩虹”……

这些美丽的色彩是从哪里来的呢?

难道阳光是由这些美丽的色彩构成的吗?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发他们的思考

光的色散演示实验:

让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在墙上形成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彩色光带。学生观察

七色光

复合成

白光使用七色光板,通过快速旋转来演示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现象。

请学生把七色光按一定的颜色比例,画在圆盘上,现场制作七色光板。

让学生用自己做好的七色光板,完成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实验。学生观察

学生动手制作七色光板:

在预先准备好的圆纸板上,划分成六个面积不等的扇形,扇形区的颜色和圆心角按逆时针顺序分别为: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紫色.颜色可以用水彩或彩色粉笔涂上,也可以贴上不同颜色的色纸.然后用笔在圆盘中心扎一个孔,再插入一根火柴棍即完成。

学生做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实验.转动这个圆盘,观察盘上颜色的变化。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水的状态变化,了解水有三种状态,认识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

2、学习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物质的状态变化。

3、初步认识固体、液体、气体的微观模型。

?教学重点】

1、观察水的状态变化,认识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

2、观察冰的熔化过程,认识冰的状态变化。

?教学难点】

1、认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模型,了解结构特点。

2、能够初步运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物质的状态变化。

?教学过程】

一、物质存在的形态

我们在小学的自然课中已经学过,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可以分为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教师出示各种物质,铁钉、雪糕、水牛奶等的图片,要求学生说出它们各以什么形态存在,这些形态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并归纳出三种状态的特点:像铁钉、雪糕这类固态物质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像水和牛奶这样的液态物质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像气球中的空气这类气态物质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一定的体积,其体积取决于容器的几何尺寸。

二、物态变化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许多有关水状态变化的事例。先让学生回顾,描述这些现象。如夏天吃冰棒—冰熔化成水;肉类等食品放入冰箱—水结成冰;烧开水,水开了—水变成了水蒸气;……

教师:那么水是怎样变化的?有几种状态存在?下面我们实验来研究。

学生分组实验:(用图中实验装置进行)

先指导学生正确点燃和熄灭酒精灯(不能吹灭,只能用盖子熄灭)

(1)从保温杯中取出碎冰块放入烧杯中进行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冰变成水后继续加热直至水沸腾,观察水沸腾后从玻璃管中冒出的“气”,这“气”在管口处看不见,离管口处稍远,可以看见雾气。

(3)拿勺子靠近玻璃管口接“气”看见水滴从勺子上落下来。

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加热冰,冰逐渐熔化成水,继续加热,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却变成了水。

根据生活经验:再将水放入冰箱中,水还会结成冰。

学生归纳水存在的几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为什么同种物质会有不同的形态呢?我们可以用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来解释。(教师出示动画“水的三态变化”)

教师结合微观模型,并运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物质的状态变化: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的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车、停表、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

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的?(要求学生参照课本p27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五一节?

二、新课教学

学生阅读课本p29“提出问题”有关内容。

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现在我们先选择第一个问题:小车没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分组讨论、交流:

1、你要探究的问题

2、你的猜想或假设

3、你设计的实验(方法、仪器、步骤、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好实验报告。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提示实验的方法)

三、实验。

四、板书设计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一)探究问题

1、从斜面上滑下的小球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2、从斜面上滑下的粗糙的木块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3、百米跑步的同学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二)探究实验报告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设计的实验(包括实验器材)

4、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5、实验结论。

6、评估。

7、交流。

五、教学后记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篇5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用具】

水槽、塑料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老师用棉纱蘸些酒精或水在黑板是写几个字,不一会儿,字迹不见了,引起同学们的思考。

二、进行新课

1、演示。

2、教学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3、实验“探究水的沸腾”

[提出问题]:我们把水烧开称为沸腾,请同学们来说说你所见到的、感受到的沸腾现象?

[猜想和假设]:

[设计实验]:正确选择所需要的器材,并能知道其作用:酒精灯(加热)、烧杯(盛水)、烧杯盖(防止热散失)、铁架台(支撑烧杯)、温度计(测水温)、石棉网(烧杯受热均匀)。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将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记录下来。

[分析和论证]:将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作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

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说明,使学生较好地了解沸腾的特点,知道沸腾的条件。

[评估]:让学生回顾操作,评估探究的各个环节,你认为这些探究还有哪些不足和疏漏的地方,请提出来,能说出改进的措施。本实验可能因使用的温度计质量问题,以及本地的大气压影响使测出水的沸点不是100℃,可结合小数据括号中的“在标准大气压下”作简单说明。

4、教学沸腾相关知识

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与大气压强有关。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

5、学生自学课本第88页的科学世界《不烫手的`“开水”》并回答问题。

6、回忆童年。

回忆小学时科学课上“纸锅烧水”的实验,结合刚才所学的知识,说明纸锅为什么不会燃烧并且还能将水烧开?

7、讨论。

8、教学蒸发相关知识

①蒸发的概念及特点。②体验蒸发制冷的作用。③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9、试一试。

三、小结

比较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掌握汽化的两种方式。

四、作业布置

课本91页第3题,第92页第4题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控制。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三)情感体验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1)分辨乐音、噪声。

(2)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1、课型:新授课。

2、基本教学思路:通过实验、讨论或社区调查的方式,使学生对噪声污染有切身的体会。

三、教具学具准备。

示波器、学生电源、铁钉、玻璃、音又、闹钟、泡沫塑料、空纸盒、棉花等。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潺潺流水、喳喳鸟语、唧唧虫鸣,它们和万紫千红的自然景色配合在一起,形成了优美的环境。

学生讨论:优美的声音。

2、多媒体课件:嘈杂喧哗声、高音喇叭鸣叫声、机器轰鸣声。

学生讨论:令人讨厌的声音。

(二)进行新课。

1、整体感知。

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讲,凡是妨碍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了解不同的噪声源。噪声的等级由声强级的单位分贝数表示大小。噪声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有很大的危害。控制噪声是强调减弱噪声为最终目标,因此应从发声处、声音传播过程、人耳处寻求减弱噪声的途径。

2、教学互动。

互动1:观察噪声的波形。

比较音叉发音时和铁钉刮玻璃时声音的波形:音又发音时波形有规律,铁钉刮玻璃时波形杂乱无章。说明了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互动2:夜深人静时,你被邻居家响声的流行歌曲惊醒了,这是乐音吗?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除了物理意义上的噪声外,凡是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互动3: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噪声源。

学生讨论,老师归类:

(1)交通运输噪声。

(2)工业噪声。

(3)施工噪声。

(4)社会生活噪声。

互动4:我们在街道会见到教材图1.1—2所示装置,你知道是什么吗?

噪声的等级用分贝数大小表示,图示装置就是测量交通噪声等级的装置。让学生体验不同声强时的感觉。

互动5:噪声有哪些危害?

噪声的危害是多方面,长期在噪声环境下工作会使听力下降甚至致人耳聋,还能造成其他疾病;噪声还能损伤建筑物。通过讨论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噪声的危害。

互动6:体验控制噪声的方法。

引导学生从发声处、声音传播过程、人耳处寻求减弱噪声的途径。可以通过实验(用闹钟为声源,用泡沫塑料垫起、放在空纸盒中、用棉花塞住耳朵)感受噪声减弱了。

3、达标反馈。

(1)物理学中把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所发出的声音叫噪声。从环境保护上说,凡是对人身心健康有损害的声音;都属噪声。

(2)人们以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3)马路边和住宅附近植树造林,不仅可以净化空气,而且还能起吸收噪声的作用。

(4)洗衣机由于衣服没有放好,发出较大的噪声,应该(d)

a、买台新的

b、关闭门窗

c、拔掉洗衣机插头 d。将衣服重新放??

4、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这节课我们从物理学和环保角度认识了噪声,噪声对人的危害很大,通过学习使大家认清控制噪声关键在于人们的认识和重视,在今后的生活中应有环保意识。

(2)方法归纳。

本节课运用了实验、讨论的探究方法,体验噪声危害,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布置作业。

1、在学校、医院附近的街道上都竖有禁止鸣高音喇叭的标志牌,这是采取什么方法减弱噪声的?

2、实践活动。

观察你自己居住的环境,存在哪些噪声源?它对你有哪些妨碍?你能采取什么方法减弱它。

(四)板书设计。

1.4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一、噪声的来源。

1、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环境角度上的噪声。

3、噪声的来源。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1、噪声的等级用声强的分贝数来表示。

2、噪声的危害。

三、控制噪声。

1、防止噪声产生。

2、阻断噪声的传播。

3、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朵。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正确说出质量的单位和进率,并能正确地进行质量单位换算。

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它不因为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而改变。

3.了解常见的测量工具,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4.构建具体的质量量级观念。

教学重点:

1.理解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2.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用具

实验器材(天平、砝码、小烧杯、大烧杯、钢尺、钢钉等)、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周围的世界五彩缤纷,在这个精彩的世界里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看桌子上的三个烧杯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哪个烧杯含有这种材料多(如图甲)?再看钢尺、钢钉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哪个物体含有这种材料多(如图乙)?又如书和练习本都是由纸组成的,它们所含有的纸的多少一样吗?可见,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在物理学上如何表示这种区别呢?能精确测量吗?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

质量

交流讨论

学生对上面“问题导入”中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在教师引导下形成以下认识:

(1)铁钉和铁锤为一类,它们都是铁制成的;木板和米尺为一类,它们都是木材加工成的。

(2)一把铁锤和一颗铁钉都是由铁这一种物质构成的,但两者所含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一把铁锤比一颗铁钉所含的铁多;一块木板和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都是由木材这一种物质构成的,但两者所含木材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一块木板比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所含的木材多。

归纳总结

(1)铁钉和铁锤、木板和米尺,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体。构成这些物体的铁、木材,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质。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2)在物理上为了描述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质量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拓展教学要注意“物质”和“物体”的区别。物体有一定的形状,占据一定的空间,是有体积和质量的实物。物质是构成物体的材料。例如:桌子是物体,构成桌子的物质是木材,还可以是铁。再例如:大小两个铁球是由铁这种物质构成,而质量代表这种物质的多少,大铁球的质量就大于小铁球的质量。“质”指物质,“量”是物质的多少的意思。

有了质量的概念,就可以对各种不同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进行比较。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去粮店买米,告诉营业员自己要买多少米,实际上他表达的是质量的大小。物理学中的“质量”与日常生活中表示产品优劣的那个“质量”含义是完全不同的。

提出问题你知道哪些质量的单位?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讨论总结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吨(t)。它们的换算关系是:

1kg=103

g1

mg=10-3

g=10-6

kg1

t=103

kg

生活中常用的单位有:公斤、斤、两,1千克=1公斤=2斤=20两。

探究点二

质量的测量

提出问题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

归纳总结

测量质量的工具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杆秤、磅秤、案秤、电子秤、台秤;学校实验室、工厂化验室常用的有托盘天平、物理天平;近代最精密的测量质量的仪器是电子天平。同时出示图片。

探究点三

天平的使用

1.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和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教师引导教师播放课件,学生观察,认识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的主要构造

交流总结

(1)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2)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可以根据指针在分度盘上左右摆动幅度是否相等来判断,而不必等到指针完全停止摆动,只要摆动幅度相同即可;

(3)标尺、游码、砝码:指示所称物体质量。

教师引导自学课本109页下半部分,讨论使用天平为什么这样要求?

交流总结使用托盘天平的注意事项:

(1)防止损伤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往盘里增减砝码时要轻拿轻放,用后及时将砝码放回砝码盒里。

(2)防止锈蚀要保持天平干燥、清洁;不要用手摸天平盘,不准把潮湿的东西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盘里;砝码要用镊子夹取,不准直接用手拿。

2.学生实验——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质量

分组实验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你所用的天平有没有检查天平底座是否水平的装置?应怎样调平?你的天平的平衡螺母安装在什么位置?如果指针偏左,应该向哪个方向旋动平衡螺母?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体会天平的操作程序和规则,就明白并学会了如何用天平称量质量。

交流总结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

(2)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3)将被测物体轻放在左盘上,估测物体的质量,将适当的砝码轻放在右盘上,增减砝码,并移动标尺上的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千万注意:此时不能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4)算出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再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表示的质量,即得出左盘中被测物体的质量。

测量液体的质量的步骤:

(1)用天平称出容器的质量m1。

(2)将容器灌上适量的液体后,用天平称出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m2。

(3)液体的质量m液=m2-m1。

注意:如果先测容器与液体的总质量,倒去液体后再测容器的质量,那么由于容器内还有残留的液体,测量误差就较大,因此这种方法一般不可取。

探究点四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实验探究

1.用天平称量一块橡皮泥的质量。把橡皮泥捏成其他形状后再称一称,它的质量会改变吗?

2.一块冰放在杯子中,用天平测量其质量。待冰熔化成水后再测量一次,看冰化成水后的质量有没有变化。

3.用天平称量室温下的铁块质量。把这个铁块放在沸水中煮一段时间,取出擦干再称一称。它的质量会改变吗?

4.科学家发现,地球上的物体被宇航员带到太空后,质量没有变化。

实验总结物体的质量不会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三、板书设计

第1节质量

质量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质量的初步概念、单位及其换算和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在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上也是按照这个顺序来进行的,通过讲解、设疑、自学、小组讨论,使同学们认识质量的概论和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而改变,以及常见的测质量的仪器。通过观察、讲解、示范操作,学生亲自操作,让学生认识天平的结构,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这种教学设计基础夯实有力,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本节课在完成过程与方法目标上,关注学生生活,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切入点,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主要的课程,让生活走进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篇8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复述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并会用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的问题;能说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学会画简单的光路图。

2、过程与方法: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及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对法线的形象解释,渗透真正做人的思想教育。

二、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反射定律

难点: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全面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三、教具

教师用:光的反射装置(自制暗箱)、平面镜、白纸、手电筒、多煤体课件

学生用:量角器、纸屏(附有角度)、激光手电筒、纸板

四、师生交流过程

(一)诊断补偿:光在均匀的介质中如何传播?

(二)导入新课:通过课件展示:《手术室里的灯光》,介绍爱迪生为妈妈治病的故事。

(三)进行新课

1、意外的发现

启发质疑:为什么爱迪生把镜子放在这些蜡烛的后面,就会使他妈妈的周围变得很亮?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蜡烛发出的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光照射到镜面上被挡住而改变了传播方向,又反射回去。

列举事例:让学生交流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光的反射现象。并将他们进行分类,说明分类的依据?(如:根据能不能发光或面的光滑程度等。)

2、提出问题:光在物体表面是怎样反射的,有没有规律,有什么样的规律?为什么不同的表面反射光的情况不同?你还想研究哪方面的问题?

3、设计实验与收集数据

2)、实验验证

a、“三线共面”,引导学生猜想入射光线相对反射光线和法线确定的一个平面有几种位置关系,怎样确定反射光线的空间位置?师生共同

讨论得出实验步骤:

①、将镜面平放在桌面上。

②、把纸板竖立在镜面上,使接缝与镜面垂直。

③、让入射光线沿着被固定的平面射到接缝和镜面的交点上

④、慢慢地转动另一平面,寻找反射光线。

学生实验,讨论,教师进一步用课件演示说明:纸板可转动的面向前转向后转都观察不到反射光线,只有当这个面与被固定的面为同一平面时,才清晰地观察到反射光线。

b、“二线分居”,引导学生回想实验中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相对法线的分布情况,提出问题:能否找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同侧的情况,利用反正法。

c、“两角相等”,提问:根据上面的研究能不能确定反射光线的位置?(不能)要想确定具体位置,还需研究他们之间的什么关系?(角的关系)利用课件介绍入射角、反射角。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运用分析、归纳的方法由学生归纳实验结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探究能力。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同时做实验记录,师巡回指导。

4、分析与论证

实验完成后,大家从中发现哪些规律?

引导小组发言,展示实验记录。

让学生完整的归纳反射定律的内容。

设疑:能不能说“入射角=反射角”

(注意因果关系,借助课件中的反射

大家庭,形象、生动的理解)

5、交流与合作

1)、两人共同完成“互看”实验,利用多媒体展示光路图。(如图1)

2)、选派一生利用反射装置从立体角度让学生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

(四)、课堂小结

1、让学生回忆本章有哪些收获?(如: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两种反射类型等;思想方法:模型法,猜想验证法,探究法;思想方面:正直做人。)利用课件展示本节知识的内在联系,点明学习目标。

2、交流本节实验的得与失(如:实验过程中的),以及生活中的困惑。

(五)、奇思妙想

1、现代vcd影碟机是利用激光照在刻有凹凸的光碟上通过在接收器上读取光信号而播放音像。

2、利用平面镜还能观察到角度的微小变化情况,如图2所是,从a点发出的一束光射到平面镜上o点,反射光沿着a.mn原路返回,当平面镜绕o点转动150,反射光线在水平标尺mn上的光点移动了厘米(已知ao=1m)

(可以选做课件中的巩固练习,也可以进行达标训练)

(六)、作业设置

1、小论文,如果没有光的反射,我们的世界将会怎样?

2、收集俄罗斯”进步号”无人飞船制找造人工白昼实验。

3、用玻璃建楼房有哪些利与弊?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最新8篇相关文章:

语文六年级上册八单元作文推荐5篇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作文通用5篇

六年级上册《桥》教案最新7篇

一年级上册美术课教案最新6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新5篇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6篇

八年级生物教案精选8篇

八年级《大自然的语言》教案8篇

8年级上册音乐教案8篇

六年级上册《桥》教案8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最新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7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