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纸的教案参考6篇

时间:
Lonesome
分享
下载本文

优秀的教案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方向,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工具,能够帮助教师组织教学内容,以下是汇报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关于纸的教案参考6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纸的教案参考6篇

关于纸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3、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教学重点:

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教学难点:

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教学方法:

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邓丽君歌曲《但愿人长久》)

一、导入;示标。 师:大家觉得刚才欣赏的歌曲优美吗?

生:优美。

师:就让我们在这首歌曲的引领下解读宋词《水调歌头》,走近文学大师苏东坡。 (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在初一时学过苏东坡的《浣溪沙》,还能记得词中的一些句子吗?

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配乐朗读全词。 (音乐声中,师范读全词一遍,然后生自由朗读全词一遍。)

三、开展阅读对话。

师: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 师:初读课文后,我们了解了词的大致内容。现在开展小组讨论,请大家将自己觉得难以理解的词句提出来,看看同学能不能帮你解决疑难。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交由全班讨论。

生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应该怎样理解?

生2:在清冷的月宫中起舞,赏玩自己孤单的影子,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啊!

生3:我是这样理解的:我在清澈的月光下起舞,赏玩着自己的影子,清冷的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呢!

师:两位的理解都有道理。

生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也不太好理解。

师:这句话是在责问月亮:你对人不应该有怨恨呀,但你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呢?词人借此来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思念。

……

师: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下阕:责月-怀人。

师: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喜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个短句很有节奏地描绘了月亮的行踪,表达了作者思念弟弟难以入眠。

生2:我欣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它由月亮的圆和缺推想到了人的悲欢离合,而且悟出了人生难以十全十美的道理。

师:对。由“月”到“人”,是由自然到人事;而由今至“古”,则使得这人生感触更为深刻。

生3:我欣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由思念自己的弟弟推想到天下所有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幸福美满。

师:是啊!“长久”是时间,“千里”是空间,这两句的境界是多么的开阔!

师: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2、与作者对话 师: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生1: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酒醉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生2: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生3: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

师:你的提问很

有深度。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师:让我们第三次来朗读这首词,注意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生齐读全词。)

3、与环境对话 师: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 生:明月。

师:“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你能联想一下,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你能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评析吗?

生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师:这句和课文中哪两句异曲同工?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遥望一轮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写得很平实。

师:真实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饰。 生3:“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沧海的壮美,表现了曹操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写得气势宏大,气魄雄伟。

生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月下登楼所见表达了词人亡国的忧愁和对故国的思念。 生5:……

师: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

生1:我失败时,大多是靠老师和父母帮我从苦闷中解脱出来,我自己一般做不到。

师:相信今天的学习以后,你自己拯救自己的成份会逐渐多起来的。

生2:我以后遇到挫折,我会有苦闷,但不会消沉。因为人生很难一帆风顺,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我会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从头再来,努力去争取成功。 生3:……

师:同学们的发言让老师深受启发。读东坡的词,我总想到李白。李白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东坡则说“明有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醉以后,东坡“欲乘风归去”,李白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两位大诗人的浪漫何其相似!李白还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里,老师斗胆将这两句窜改为:“人生失意仍须欢,莫使年华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师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让我们集体将这首词朗诵一遍。 (生齐背全词。)

四、阅读方法小结与作业。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

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大家对此有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生:有。

师:好。这节课的作业是:尝试通过阅读对话的三条途径解读苏辙词《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师:最后,让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十年以后,你还会再读这首词吗?二十年以后,若干年以后呢?

生:会的。 师:是啊!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畅饮陈年美酒,总让人口齿留香,久而弥笃。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荡,飘荡……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逢,我们都会从心底迸发出一个声音:我爱东坡!

关于纸的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的内容,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二、复习导入

(一)复习生字

1.昨天我们认识了第23课的生字,你们还记得它们吗?(出示课件)你们看,生字宝宝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排好队等着和你们打招呼呢!你们能大声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指名读生词)

(师夸学生)你们的声音可真洪亮!

(通过复习生词和设计夸奖学生的环节,为提升学生自信、导入新课做准备。)

(二)生活情景导入

1.不仅老师爱夸你们,你们的妈妈也爱夸你们!你们的妈妈经常怎么夸你们的呢?快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吧。(同桌互相说)

2.老师这儿还有几位俄罗斯的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们想知道她们是怎样夸自己孩子的吗?那就快去大声地读一读课文吧,在读课文时请你思考两个问题:

① 课文中的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② 课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几位妈妈在议论自己的孩子?

(借助这个环节激发学生想说话的欲望,让学生们在口语交际中锻炼自己,也为学生们感悟课文中几位妈妈说话时的心情做铺垫。)

三、新授

(一)学习1~6自然段

1.指名回答第一个问题:课文中的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显示:井边)

齐读第一自然段。

2.指名回答第二个问题:课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几位妈妈在议论自己的孩子?(2~6自然段)

3. 学生自由地读2~6自然段,体会各位妈妈的心情,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来。

4. 指导朗读2~6自然段。

(1) 第一位妈妈是怎样夸自己孩子的?(指名读)

采访:这位妈妈,你为什么夸自己的孩子?在你夸奖自己孩子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你能用骄傲的语气再读一读这句话吗?

指导朗读。

练习说话:既又

(2) 第二位妈妈是怎样夸自己孩子的?(指名读)

教师采访、指导。

(3) 前两位妈妈都觉得自己的孩子很了不起,夸奖了他们,第三位妈妈夸自己的孩子了吗?她为什么不夸自己的孩子?你觉得这位妈妈的心情怎么样?

指导朗读。

(4) 分角色朗读课文。

(这几个自然段的重点在于体会三位妈妈说话时的不同心情和语气,因此我采用了让学生模仿妈妈夸奖自己孩子的方式和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感悟。)

(二)学习7~8自然段

1.三个妈妈打完了水,就要走回家去,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我们一起

来听一听7.8自然段,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配乐范读)

2.你感觉这一桶水怎么样?(水很重)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水很重的呀?

(电脑显示;重、晃荡、走走停停、酸、痛。)

3.谁能通过读来表现出三位妈妈提水的辛苦呢?

4.生活体验:把书包当做水桶,提一提,试一试。

随机采访: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观看我们的现场报道。今天上午10点10分左右,在俄罗斯郊外的一个水井旁, 几位妈妈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打水,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她们有什么感想。

(1) 这位妈妈,你们家住得远吗?那你把水拎回去感觉怎么样?

(2) 这位妈妈,你需要别人来帮助你吗?

5.过渡:通过刚才的表演,大家觉得在各位妈妈把水拎回家的时候,她们最需要的帮助是什么?可是这时候,当三个儿子看到自己的妈妈在提水,他们的表现却不都是那么让人满意,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我们现在的很多孩子已经没有见过水井了,更别说去提水了。因此,怎样让孩子们切实感受一下提水的滋味,由衷地感受到妈妈提水的艰辛,就成为这两个自然段的难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情境,就是让学生提一提自己的书包,并且想像一下如果路途很远,而且妈妈们一天要提很多趟水,会是什么感受?通过实践,孩子们的感受很多,说得非常感人。)

(三)学习9~13自然段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9~13自然段,用笔圈出三个儿子的做法。

2.分析每个儿子的做法,交流:你比较喜欢哪个儿子的做法?为什么?

3.这时候,一个妈妈还和老爷爷发生了对话:一位妈妈问老爷爷:看见了吗?这就是我们的三个儿子。怎么样啊?这位妈妈希望听到什么样的回答?而老爷爷又是怎么回答她的?

4.质疑: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明明有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指的是谁?)

(1)指名回答。

(2)小结:这个儿子指的'是一个关心妈妈的儿子,一个懂事的儿子。因为在老爷爷看来,心中有妈妈,知道怎样爱妈妈的儿子才是妈妈的儿子。

5.看到这种场景,你想对文章中的谁说些什么?(可以对儿子说,可以对这几个妈妈说,还可以对老爷爷说。)

6.续编故事:在老爷爷的启发下,在大家的帮助下,前两个儿子一定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变成体贴妈妈的孩子。下面还会发生什么事,文章里没有写,你能继续把故事编下去吗?

四、升华主题: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感触?你觉得我们还可以为妈妈做些什么?

五、全课总结:

妈妈的爱是无私的,但我们不能因为妈妈无私的爱而忽视对妈妈的回报一封充满激情的书信,一张得了满分的试卷,一次温馨的交流,甚至一杯热茶,一个眼神,都足以让我们的妈妈欣慰爱就这么简单,让我们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表达对妈妈的爱吧!

六、作业

每天至少为妈妈做一件事。

(通过平时的学习,孩子们已经初步具备了是非观,让他们评判哪个儿子懂事已经不成问题。关键是怎么样让他们能把课文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懂得怎样在生活中去孝敬父母,真正地成为体贴父母的孩子,这一点很难。所以,结合我们学校开展的三八孝敬周活动,我设计了让学生谈体会的环节,并通过升华主题,达到渲染学生感情的目的,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做好铺垫。)

关于纸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压越高越危险

2.了解触电的原因和类型,知道安全用电的原则

3.了解雷电的危害及避雷针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了解触电事故的原因,养成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养成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

2、通过学习本节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触电的原因,认识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和用电安全原则。

【教学难点】

通过大量经验事实和动画演示,了解触电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

学生准备:观察了解家庭和学校的电路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环节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20xx年4月5日,在济南市文化东路,一位工作人员拆修电线的时候不幸触电,燃烧十分钟,把安全带被烧断后尸体才掉下来。

?诱思导入】我们生活在电的时代,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用电不当也会给人们带来灾难。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触电死亡人数近万人,所以“安全用电” 非常有必要,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知识。

板书:§19.3 安全用电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中惨烈的触电伤亡事故,激发学生的安全用电的意识,并感受安全用电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此节知识的热情。)观看课件,听老师讲述。

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二、探究过程

(一)、电压越高越危险

(二)常见的触电事故

1、触电的原因

2、触电的类型

3、触电急救

(三)安全用电原则

(四)注意防雷【亲身体验】让一位学生两手分别接触一节干电池的两极,然后提问这位学生:你有什么感觉?你感觉自己触电了吗?

【乘势追问】谁能说一说,在这位同学身上为什么没有发生触电事故?你认为电对人体的伤害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然后让小组代表回答,最后评价总结:电对人体的伤害程度与通过人体的电流的大小及持续的时间有关。

【知识拓展】出示下列资料,让学生观察:

100—200微安对人体无害反而能治病

1毫安左右引起麻的感觉

小于10毫安人尚可摆脱电源

超过30毫安感到剧痛,呼吸困难,生命危险

达到100毫安只要很短的时间使人心跳停止

【电压与触电】电流的大小又跟什么因素有关?你能用欧姆定律解释为什么电压越高越危险吗?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然后简评、总结,并作适当的补充:通常情况下人的人体的电阻约为104~105Ω,在皮肤潮湿时,人体的电阻可将为103Ω。

【了解电压】你知道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是多少?动力电路的电压是多少?对人体而言,安全电压是多少?

【过渡问题】家庭电路的电压和高压输电线的电压,已经远远高于安全电压范围,所以,容易发生触电事故。你知道触电是怎么回事吗?

教师简评,总结:当人体成为闭合电路的一部分时,就会有电流通过。当电流达到一定大小,就会发生触电事故。

【低压触电】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两种情况,会不会发生触电事故?尝试解释一下为什么会触电哦?

第一种情况:一只手接触火线,一只手接触零线

第二种情况:站在地上,一只手接触火线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得出结论,并进行补充:第一种触电类型是双线触电,第二种触电类型是单线触电。

【过渡问题】你们见过这些标志吗?你知道这些标志的意义吗?

【高压触电】请同学们自学教材回答:

1、高压触电分为哪两种类型?

2、什么是高压电弧触电?为什么?

3、什么是跨步电压触电?为什么?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形象的认识到出触电的原因和类型,易于学生理解。)

【触电急救】请同学们讨论:发现有人触电时你该怎么办呢?能用手直接去拉触电人吗?

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讨论,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急救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触电急救知识,增加学生生活常识。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组织讨论】我们了解了触电的类型,那么,在生活中哪些行为会引发这些触电事故呢?看谁说的多和全哦!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及时评价,并作适当的补充:

绝缘层损坏的导体 电器没有接地

高压线下放风筝 插座安装过低

开关接在零线上 手接触试电笔前的金属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认识到生活中用电的不安全因素,提高安全用电意识。)

【用电原则】通过上面的讨论,你认为用电过程应注意哪些问题来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要遵守哪些用电原则呢?

引导学生讨论,师生总结如下安全用电原则:

1、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2、更换灯泡、搬动电器前应断开电源开关;

3、 不弄湿用电器,不损坏绝缘层;

4、 保险装置、插座、导线、家用电器等达到使用寿命应及时更换。

【知识推进】根据安全用电原则,请将下列元件连接成符合安全用电要求的家庭电路。

强调:开关要接在用电器和火线之间,灯头螺旋顶应接在火线上,接三孔插座应注意“左零右火中接地”。

【过渡】除了确保家庭用电安全外,在夏天还要注意防雷。有人说,作孽会遭雷劈,真的那么灵验吗?

【自主学习】雷电是一种什么现象呢?生活中我们怎样防雷?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雷电是一种什么现象?

2、 2、雷电有什么危害?

3、怎样预防雷电造成的危害?你在哪里见过避雷针?

组织、引导学生自学,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同时指出:作孽会遭雷劈是封建迷信,不科学的。

【知识拓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雷电灾害及预防”,增加生活常识。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与教师的.指导,让学生知道防雷的相关知识,克服对雷电的畏惧心理,破除迷信思想,树立科学意识。) 结合体会回答:没有什么触电感觉。

结合生活经验认真思考,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这是因为电池的电压太低,通过人体的电流太小,所以没有发生触电事故。

通过观察认识到,电流越大,对人体的伤害程度越大。

思考,回答:根据欧姆定律i=u/r,通过人体的电流与人体的电阻和电压的高低有关。当人体电阻不变时,电压越大,电流就越大,人就越危险。

阅读教材回答:家庭电路电压是220v,动力电路的电压是380v,不高于36v是安全电压。

思考,讨论,组内交流看法,小组代表回答。

仔细观察,小组讨论,代表回答,其余学生给予补充和纠正。

第一种情况:人体、导线、电源构成闭合电路,电流流过人体,就会发生触电事故。

第二种情况:导线、人体、大地和电网中的设备构成闭合电路,电流会流过人体,发生触电事故。

回答:电压高危险,不要靠近。

自学教材后回答:

1、高压触电有高压电弧触电和跨步电压触电两种类型。

2、高压带电体周围有强大的电场,当人靠的很近时,容易产生电弧触电。

3、如果高压电线落在地面上,当人经过这个区域时,两脚之间存在相当高的电压,这时电流从一条腿流入,另一条腿流出,这样就会发生跨步电压触电。

认真思考,积极回答:

1、绝对不能用手直接拉触电者。

2、首先切断电源或用绝缘棒跳开电线。

3、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

4、尽快通知医务人员……

结合生活经验和学过的知识,思考,交流,畅所欲言:

同时使用大功率用电器

湿手按开关

电视天线接触电线

在输电线上晾晒湿衣服

结合上面的讨论,先在小组内形成统一看法,然后小组代表回答,全班同学给予补充、纠正和完善。

完成作图:

听讲,理解内化知识。

观看视频, 被雷电很强的光和声所震撼。

带着好奇心自学教材,然后回答问题:

雷电是云层和大地之间的一种剧烈的放电现象。

云层和大地之间的放电如果通过人体,能够立即致人死亡;如果通过树木、建筑物,巨大的热量和空气的振动会使它们受到严重的破坏。

为了预防雷电造成的危害,可以使用避雷针,在高大建筑物上和高压输电线上经常可以看到。

阅读资料,了解防雷知识,拓宽知识面。

反馈练习出示反馈练习题 见附件1完成练习题

三、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惑?学生讨论发言,梳理本节知识要点

四、课堂检测老师巡视、讲评完成检测题

五、布置作业 调查我们身边存在的安全用电隐患,并提出整改措施。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 19.3 安全用电

一、电压越高越危险

家庭电路电压:220v 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二、触电

1.低压触电:双线触电;单线触电。

2.高压触电:电弧触电;跨步电压触电。

三、安全用电原则:

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四、注意防雷:避雷针

关于纸的教案篇4

一、设计初衷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同时也是一个传统节日,每年的冬至家家户户都有吃汤圆、吃麻糍来表示全家团聚、庆丰年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厨具却很难做出口味地道的麻糍了,很多人对其传统的制作过程也已全然不知。冬至即将来临,利用现有的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制作麻糍,不仅能让学生感受节日的气息,了解麻糍的制作过程,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劳动的快乐,激发学生对传统工艺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冬至与麻糍的意义,掌握制作麻糍的基本常识及制作技能。

2、能独立或与人合作制作麻糍,体会劳动的快乐,激发爱劳动的情感。

三、客座教师

章良忠(以下简称“章”)

四、活动对象

大班

五、活动准备

1、与客座教师联系,把制作麻糍的工具准备好。(糯米、芝麻、黄豆、红糖)

2、联系车辆。

六、活动过程

(一)教师交代活动目的及注意事项。

1、师:过几天就是冬至了,我们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吃麻糍,你们知道麻糍是怎么做出来的吗?(学生:不知道)那今天老师就要带你们去参观麻糍作坊,好吗?

2、师:外出活动应该注意什么呢?(学生自由讲述:注意安全、要排好队伍、讲礼貌,等等)

教师小结:外出时除了讲礼貌,还要注意安全,特别是到『糍店,那儿人很多,很挤,小朋友要注意安全,还要跟好队伍,并要在老师指定的地方参观,不能随便乱跑。

(二)谈话,激发兴趣。

1章:小朋友吃过麻糍吗?幼:吃过,很好吃。

2章:你们还记得麻糍是什么样的?幼:圆圆的,软软的;黏黏的,外面还有粉;特别软,粘牙……

章:看来小朋友很喜欢吃麻糍,说得很棒。

3章:谁知道麻糍是用什么做的?幼:我奶奶说是糯米粉做的;可能是面粉做的,要搓圆……

4章:今天,我就带小朋友去看一看麻糍到底用什么做,要用到哪些工具?了解麻糍的制作材料、工具及程序。

1、捣米

(1)章:小朋友,这是什么呀?有什么用呢?幼:好大的石头,中间有个大口,是用来盛水的吧!章:这叫捣池,是用来捣米的。我们做麻糍先要将米蒸熟,再倒入捣池中反复捶捣,直到米粒全都一起为止。

(2)学生观看捣米操作情况。

(3)学生尝试、脑沁。

(4)学生说说淘米的感觉。幼:好重,抬不动;太累了,我们两个人也抬不动…章:捣锤是用石头做的,有几十斤重!这些米就是谌着重的作用才能融在一起。

2、癍团曾

(1)章:我们要将捣成的米团捏成一小块一小块的麻糍。谁知道怎么把米团变成麻糍?幼:用手搓;就像搓汤圆一样,先搓圆再压扁……章:到底是不是,我们一起来看一举

(2)章沸黯碰:锄一部分米团矽人手中,捏出小块拉断。好吗?

(3)学生操作,讲述涟动体』幼:这米好黏,手都粘住了,很难捏;刚开始辖出夹垦圆圆的,可是拉也拉不断,所以就变得长长的了;米团软软的像棉花,就是太粘手了……

3、滚豆沙

(1)让学生区别滚过豆沙和没滚过豆沙的麻糍的呸道。章:你们来尝尝自己捏出来的麻团。幼:淡淡的不怎么好吃。章:这个好吃吗?(学生品尝)幼:又香又甜。章:所以做麻糍的最后一步就是要滚上豆沙,这样味道才好,但豆沙不能滚太多,也不可太少,还要滚得均匀。

(2)观看客座教师滚豆挲。

(3)师幼共同尝试滚豆觊

4、学生品尝。

(三)小结。

师:小朋友,伯伯为我们做的'麻糍好吃吗?幼:好吃!师:但是做出这么好吃的麻糍要付出很辛苦的劳动,你们刚才也看了章伯伯在捣米的时候流下的汗水,可见我们的粮食来的是多么不容易!我们不仅要爱惜粮食,而且要尊重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

(四)延伸活动(回学生园尝试做麻糍)师:小朋友,我们观看了制作麻糍的过程,现在我们也来做麻糍,让我们跟着厨房阿姨一起来做吧!

1、学生尝试制作麻糍。

2、学生品尝。

七、活动成效

孩子们在了解制作麻糍的过程中感到兴奋、新鲜好奇,表现得非常积极,每一环节都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认识传统工具,在体验到劳动快乐的同时也感受到取得成果的不易。吃着亲手制作的麻糍,节日的气氛已悄然走进每个孩子的心里,今年的冬至对孩子来说一定意义非凡。

关于纸的教案篇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是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的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的情况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 。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 、 、 。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了解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如何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如何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如何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如何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三、总结

1、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于纸的教案篇6

一、 教学目标与要求:

1、 能够听说认读本课的主要关于圣诞节的单词

2、 听说指示用语,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

3、 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关于圣诞节的知识

4、 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对词汇的运用能力

二、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 了解圣诞节的各种词汇并学会默写

2、 学会将所学单词运用到情景对话中,比如介绍某一种节日

三、 教学步骤:

1、 准备:先给大家播放一首英语歌曲jingle bells,并由此引出关于圣诞节的相关知识,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 带学生认识一些关于圣诞节的英语单词,写在黑板上并带同学们认读,之后再写出中文对照,方便学生们记忆和学习

3、 让学生运用这些所学单词进行简单的造句,并运用于日常情景对话中,可假设一场景,让两个同学试着进行对话:

for example:

a:do you like christmas day?

b:yeah, i like it very much.

a: what is your favourite present at christmas day.

b:i got a beautiful bottle from santa claus last year.

…………

四、 进行小游戏:

将全班分成两大组后,将黑板上的单词的中文或者英文擦掉,指出单词让同学认读,以抢答的形式出现,每说对一个单词给改组加分,最终赢的队赠送小礼品 如单词:reindeer, candy, chimney, fireplace,christmas eve, ect..

五、 课堂总结:

总结一下今天所学的有关圣诞节的单词,以及关于圣诞节的一些简单的情景对话。

关于纸的教案参考6篇相关文章:

幼儿园大班关于纸的健康教案7篇

幼儿园中班关于纸的教案模板7篇

幼儿园大班关于纸的健康教案通用8篇

小班有关纸的教案参考6篇

纸的美术教案参考5篇

关于风的教案参考6篇

幼儿关于桥的教案参考6篇

关于水的美术教案参考6篇

纸的秘密大班教案6篇

纸的秘密教案反思6篇

关于纸的教案参考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