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的教案最新8篇

时间:
pUssy
分享
下载本文

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教案的内容和难度应有所调整,以适应他们的认知水平,写教案使教师能有效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提升课堂的丰富性与趣味性,下面是汇报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蜡烛的教案最新8篇,感谢您的参阅。

蜡烛的教案最新8篇

蜡烛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从蜡烛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两类。难点:会从周围的物质变化现象中判断两类变化。

教学过程

导入:

1.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大自然中物质的变化是各种各样的:有种子的发芽、开花、结果,有动物的出生、长大、死亡……你还知道我们身边哪些物质的变化?指名学生举例说明。

2.研究物质的变化唐代诗人李商隐曾经有这么一句诗,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描述了我们周围的一个常见物体的变化,你们知道这种物体是什么吗?(蜡烛)今天我们就从蜡烛身上来研究我们周围物质的奇妙变化,好吗?(板书课题,出示课件)

(1)了解蜡烛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蒸发皿里的蜡烛,尽可能多的说出蜡烛有什么特点。汇报蜡烛的特点。(提示多感官的观察方法,总结出蜡烛的特点:光滑、硬、容易断、易碎等)师:既然我们今天要研究蜡烛的变化,你能设计出一个实验来使蜡烛发生变化吗?引导生总结出:折断、加热、点燃等方法

(2)加热蜡烛

师:加热时,蜡烛有什么变化?冷却后,又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一下。(交流)我们的预测结果到底对不对呢?还是让我们来通过实验来验证吧,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师: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你能设计一下这个实验应怎么操作呢?(分组设计实验)下面就请各组运用正确的操作方法点燃酒精灯,对蒸发皿里的蜡烛进行加热,注意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各小组都已发现蜡烛受热后产生的变化了,接下来请各组用盖帽熄灭酒精灯,观察冷却时有什么现象,及时记录。指导小组汇报观察加热蜡烛的现象:加热后蜡烛变成可以流动的蜡油,冷却后又变成固体蜡烛。

师小结:蜡烛加热、冷却的过程中由固体变成液体又变回到固体,只是形态的变化,而其它没有发生改变,我们把这种变化称为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课件)

(3)燃烧蜡烛

师:当蜡烛被点燃后,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根据你的经验猜想一下。生交流。

师:蜡烛燃烧时,究竟会怎样变化?变化时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呢?“实践出真知。”还是让我们再来动动手,通过几个实验来看一看吧。(投影出示三组实验,指名读明确要求,提醒学生注意烧杯的拿法,可让学生示范,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发扬小组间互助合作的`精神,来分组完成这三个实验,最后再将你们小组内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共同分享,好吗?在小组长的安排分工下,利用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注意观察产生的现象并及时记录)各组汇报交流实验结果内壁为什么会出现雾气?石灰水为什么会变浑?皿底为什么会变黑?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蜡烛燃烧后所产生的新物质(水、二氧化碳、黑碳……)。

(4)分类变化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刚才我们把蜡烛受热熔化成液态的蜡油,冷却又凝成固体的蜡烛这种现象叫做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那现在蜡烛燃烧后产生了水、二氧化碳等新的物质,这种变化又叫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1页,谁来读一读文中的这段话,思考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了什么?(课件: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种变化能不能变回去了?

3、通过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种变化。

师:刚才我们通过实验从蜡烛身上了解到物质的奇妙变化有两类,下面就请同学们探究以下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课件出示)小组汇报交流,指导学生重点阐述根据什么现象来辨别的。

师:除了以上的这些物质的变化外,你们能不能从我们的生活中再列举一些事例呢?生交流

4、巩固小结:指名生汇报: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5.课后拓展

师:课后请同学们根据教材中实验,选择材料进行实验设计,并辨别是属于哪一类变化及相关依据,下节课请你们老师带领大家继续探究。

蜡烛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2、通过关键词体会人物机智、勇敢、沉着的品质、

3、进一步明白人物身上的共同点,深深的爱国。

4、通过感悟课文,学习“体会特别语境中词的特定含义”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半截蜡烛。

问:你对我有感觉吗?

任何事物,在你看到、摸过后,都应该有感觉。比如读书,你既听到,又看到,就要特别有感觉。

2、指名读,有什么感觉?

3、同一样东西,在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觉。你信不信?

一个二十寸的大蛋糕,上面点燃着半截蜡烛,有什么感觉?

一张餐桌,两杯红酒,两个人面对面坐着,中间银色的烛台上燃着半截蜡烛,什么感觉?

突然停电了,屋里漆黑一片,心里十分害怕,忽然,门开了,妈妈的脸在烛光里格外温柔,你有什么感觉?

4、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觉。伯诺德夫人一家,看到半截蜡烛被德国人点燃了,那是什么感觉呢?

5、请学生说,引读第3自然段。

6、出示:

半截蜡烛,越来越短的蜡烛

冒着青烟的烛芯,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此时此刻,它仿佛变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

指名读,带着你的感觉读。想想这些词在课文中什么情况下出现,带着感觉一起读。

7、①这是一个方法,读一个词一句话都要联系当时具体的情况,读出感觉。

②为了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国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在这场较量中,你觉得谁最令你佩服?请你自己读课文,找出有关词句,用来证明。

③读书,就要有“感觉”,而且要把自己当成书里的人,体会一下他们当时的感觉。

请你注意,课文中有一些词,平时的意思是什么,在当时的情况下,你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生读,师巡视,并指点。

8、交流,相机教学。

一、伯诺德夫人:

1、“看着”,如果是你,你当时什么感觉?

2、“急忙”,在这句话里你读出了什么?

3、“轻轻”,你感受到什么?“做动作,要显得很随意”

还有谁要补充?指名帮助说明值得佩服。

4、朗读。

二、杰克

a1、慢慢(沉着,不慌不忙)

2、“语言”,(合适的借口)

b3、“孩子是懂事的,……默默地坐待着”

“厄运”: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把厄运具体化)

“最后时刻”,如何理解? 这个词和厄运结合

“从容、默默、坐待”,你有什么感受?体会到什么?

c谁愿意补充、总结自己敬佩杰克的理由

d师生轮读第5自然段。(导语)

三、杰奎琳

1、“娇声”:讨论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杰奎琳可爱吗?

2、“镇定”:

3、“端起烛台,道过晚安,上楼”

4、(如体会不到)讨论这样写仅仅是为了突出杰奎琳可爱吗?

对比:快九点了,活泼可爱的小表妹娇声对大家说:“对不起,我要睡觉了,明天是星期一,晚睡要迟到的。”说完他向我道了晚安,进房间去了。

5、指名读、气度

9、班上小调查。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大家一定有了更深的体会?谁想强调一下自己的观点?

指明说

10、讨论:对于不同的意见,谁有新的看法?(融合一下)

引导明白:他们都表现出机智、英勇、沉着,都值得我们敬佩。

追问:是啊,从这家人身上,我们读到了机智、勇敢与沉着,他们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怎样的一家人哪?难道还有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吗?

(学生体会)

11、女人

和孩子,一般人眼中最弱小、最需要帮助的对象,他们身上却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这力量来源于他们那颗为国跳动的、勇敢的心。

齐读课文

作业:

1、 读一本英雄人物的书。

2、 观看一部电影:〈甲午风云〉、〈辛德勒的名单〉、〈小兵张嘎〉等。

蜡烛的教案篇3

设计思路:

本课生动地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机智勇敢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的故事。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生动素材,所以在教学本篇课文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从容镇定的动作、神态、语言和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描写,朗读体会母子三人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针对班级的学生学习情况,我将把本篇课文按以下思路展开:

1、围绕课题设问,引起学生阅读求知的欲望;

2、抓住“半截蜡烛”这个线索,把握故事情节;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性格;

4、通过演课本剧这个活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5、拓展延伸。

设计理念:

语文提倡简简单单的教学,其实教材的课后练习已经教给我们这篇课文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以朗读为主,由扶到放,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助对文本的理解和依托文本的语言训练,让学生感受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面对敌人时的从容、镇定、机智和勇敢以及紧张的`激烈的心理活动,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训练,体会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

教学准备:

收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资料,准备两支半截蜡烛用于课本剧的表演。

教学过程:

一、 围绕课题设问,激发学生阅读求知的欲望

1、 板书课题

(1)、同学们看过蜡烛吗?什么样的是半截蜡烛呢?(已经用过的、点燃后剩下的)

(2)、看到这篇课文的文题《半截蜡烛》,你心中有没有什么疑问呢?

2、学生提问,老师相机小结。

3、这篇课文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发生在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里的故事。

4、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播放二战背景视频。

这“半截蜡烛”中隐藏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它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依据线索,把握故事情节

1、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2、让学生说一说朗读的感知和收获,相机解决课前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

让学生按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 抓住重点词句,感悟人物品格

(一)、在朗读中感悟事情的起因

学生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抓住“绝密”和“绝妙”两个词来感悟“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和伯诺德夫人的机智勇敢。

1、问: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引导学生说出“绝密”,理解词语意思。在学生理解“绝密”的基础上,再去换位思考;

2、如果你是伯诺德夫人,你将如何收藏这半截蜡烛?(学生在换位思考中体会半截蜡烛的重要性)

3、伯诺德夫人的主意“绝妙”在哪儿?(体会她的机智过人)

(二)、朗读感悟事情的发展(学习第一场戏)

1、自由读第一场戏(第三自然段)思考:

伯诺德夫人的哪些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表现了她的勇敢机智。把重点词句用相应的符号圈画出来。

2、 交流

(1) 分别找出表现伯诺德夫人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句,对这些词语表现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想法。

(2) 出示:“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指导学生体会伯诺德夫人的机智从容。

3、 除了伯诺德夫人,这场戏中还有哪些角色?(三个德国军官)文中提示我们要注意他们的哪个动作?(闯)除了动作,你还能联系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想象一下他们进来会说些什么吗?(让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扶的过程)

四、 在自主学习中感悟故事的高潮和结局(由扶到放)

1、 总结学习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朗读感悟,对课文的前一部分内容作了分析解读并成功地完成了课文前一部分的学习,能总结一下我们刚才的学习方法吗?(读—想—读)

2、 学生用刚才的方法自主解读二、三场戏。(第二场戏的主角是?第三场戏的主角是?)

3、 学生自学,提醒学生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来认识机智勇敢的杰克和杰奎琳。圈画关键词句。

4、 交流

(1)、杰克的表现,关键读好哪个地方(真冷)?指导朗读,指名演读。

(2)、杰奎琳的表现,她的机智、勇敢你认为关键是读好哪个地方?(重点提示:“娇声”理解)读一读。

指名用“娇声”对文中的德军说话。

五、 课本剧表演,加深理解

选择文中一两个片段,对片段所描述的场景,围绕“机智勇敢”、“沉着镇定”的性格特征展开合理想象,进行课本剧表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六、 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二战结束后,为了表彰伯诺德夫人一家,法国政府决定为他们一家三口每人颁发一枚自由荣誉勋章。在颁发勋章时,要发表一段感言,如果是你来授勋,你会说些什么呢?同学们自己想一想,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蜡烛的教案篇4

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五 年级 下 册 科目: 语文

课题:12.半截蜡烛

参备人意见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解释、负责、无奈、粉嘟嘟、小心翼翼、完好无损、不惜代价、例行检查、若无其事、了如指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

一、初读课文知大意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

2、 理解生词: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在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凝视:聚精会神地看。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不动声色: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态度镇静。

3.写出课文的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课文

1.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说说剧本有什么特点。

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2.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要结合课文中的语言来说说

带同学有感情的朗读有关的语句。

① 为了有一天能把德国佬赶出去,我们得不惜代价守住它,懂吗?

②又把那个快要烧到金属管的蜡烛点燃蜡烛越燃越短杰奎琳慢慢端着蜡烛走上楼去。在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3.选取片断分角色演一演。

注意分好角色后找到自己的语言,记下来,想象人物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再演出来,注意配上动作神态进行表演。先组内试演,再全班展示。

4.讨论一下剧本和一般写人记事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课后反思 :

阅读本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此视野观照下,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应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应以保证阅读实践时间为前提,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原则,以让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探究、自我评价为实施策略,从而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中,教师就应鼓励学生这种源自内心体验的理解,成为真正的读者。

蜡烛的教案篇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泊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教学难点:

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具准备:

光盘、图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23半截蜡烛

2、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为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3、教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3、学生交流。

4、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

三、再次读课文,重点学习字词。

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语句,读通全文;边读边用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并通过联系上下问或查字典解决。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

(2)检查词义掌握情况。

3、讨论主要内容。

4、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 2):伯诺德夫人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3):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大儿子杰克想结搬柴生火之际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7):小女儿杰奎林在万分危急关头借口上漏税缴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四、课堂练习

1、写字练习。

2、用钢笔描红、临写。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段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绝密、绝妙。

3、教师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这样做?

4、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

5、出示句子:在你认为重要的句子下面画上着重号。

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很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指名朗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二、理清故事情节,引入编排课本剧程序。

1、学生深入读课文,弄清故事情节。

2、指导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表现故事情节。

3、指导编排课本剧。

三、第一场的编排。

1、默读课文,思考:这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应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

2、找出反映中心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3、学生交流怎样表演。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布置准备工作。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默写词语。

蜡烛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学习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情感: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23、半截蜡烛

2、这篇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二、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出示词语,朗读词语

伯诺德夫人强盗绝密绝妙蜡烛熄灭秘密点燃厄运摇曳

杰奎琳盯住镇定楼梯

3、学生交流词语意思

厄运:困苦的遭遇

摇曳:摇晃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忙,从容不迫。

三、理清课文脉络

自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3)写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写大儿子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7)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危急关头,借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四、作业

1、描红

2、抄写词语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听写词语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呢?请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的1、2自然段

2、交流

这是装着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国家利益,关系到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安危。

3、在读课文,想一想这个藏情报的办法是一个什么样的办法?(绝妙的办法)

4、妙在哪儿?

蜡烛的位置显眼,谁也不会想到主人会把绝密的情报藏在眼皮底下的蜡烛里,所以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5、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最后两句话,想想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1)、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

(2)、伯诺德夫人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任。

(3)、办法巧妙。

(二)学习第37自然段

1、过渡: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2、在这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请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37自然段,说说他们一家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机智、勇敢)

3、默读课文,圈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全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词句,感悟每个人的机智与勇敢。

(1)、伯诺德夫人:

动作:(急忙)取、(轻轻)吹

语言: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心理:万一结束

神情:镇定沉着,临危不乱

(2)、杰克

动作:(慢慢地)站,(平静地)伸、端,(不快不慢)走,(从容地)搬、生火,(默默地)坐待

语言: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

神情:镇定、从容、不露声色

心理: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

(3)、杰奎琳

语言:司令官先生上楼睡觉吗?

什么是娇声?(甜美可爱的声音)

杰奎琳为什么娇声地对司令官说话?(为了博得敌人的好感,这样,当她提出请

求时才不会遭拒绝。)

4、分角色朗读37自然段

小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最后凭着他们的勇敢与机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三、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

四、请学生表演课本剧

五、作业

回家给父母讲讲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注意把人物的心理活动补充进去。

附板书

23、半截蜡烛

点燃熄灭

重新点燃端走

夺回拿上楼

蜡烛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 品读人物的一系列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

2. 体验当时紧张的局面,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学习点线结合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主线,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等点,点面结合,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机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一、抓住重点,感悟形象

1.快速浏览课文第1~2自然段,说说这半截蜡烛特殊在什么地方,要求用上课文中的词语“”“绝妙”。

2.伯诺德夫人这个“绝妙”的方法是否就万无一失呢?如果半截蜡烛保不住,结果会如何呢?读第3自然段。

3.投影出示:“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讨论:如果蜡烛出现意外,一家三口人可能会怎么做?(多元解答)

设计意图:阅读要善于取舍,先昭示后果的严重性,便于学生理解后面一家三口为什么要想尽一切办法来保护蜡烛,促使学生尽快“入境”。

4.感知伯诺德夫人。

(1)(投影出示)“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你从伯诺德夫人的言行中感悟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句感悟到的。

(2)圈出伯诺德夫人说的话,你认为这句话中应该强调哪个词语?说说你的理解。

(3)请按照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此举意在使学生读出内心真实的感受,让朗读体现出个性。

(4)蜡烛熄灭了,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危机真的过去了吗?讨论:“似乎”是什么意思?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替换?

(5)句子比较:“一场危机过去了。”能否用这句话替代课文中的原句,为什么?

设计意图: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需要通过感悟,更需要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来进行扎实的语文训练,从而感受文字运用的恰当、精准。

5.感知大儿子杰克。

(1)可一家人轻松的心情并没有持续多久,德军中尉又点燃了蜡烛,大家刚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此时,大儿子杰克站了起来,他是怎么做的呢?

(2)(投影出示)“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你从这段文字中感受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得到这种感受的?

(3)杰克端走蜡烛的理由已经被否决,他还需要不需要搬回木柴生火,为什么?(引发争辩)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并交流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手段,能让人人动口、动手、动脑表达真情实感。抛出一个争辩的话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争辩中擦出火花,改变阅读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局面。

(4)母亲与儿子的努力都失败了。他们坐待着,他们在等待什么?此时此刻,一家人的心情又如何呢?

6.感知小女儿杰奎琳。

(1)(投影出示)“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这里的“似乎”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2)难道一家三口就这样坐以待毙吗?请快速阅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自己的感悟。

(3)指名读课文第6自然段。你认为应该突出什么?为什么?“娇声”是否可以去掉?“道过晚安”是否有必要?“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能否改成“我要拿一盏灯上楼睡觉。”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句式,使学生感受到不同句式的表达作用,从而体悟语言的奇妙,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回归整体,深化感知

1.是什么支撑着一家三口这样与敌人周旋的呢?

2.在这场生死斗争中,一家三口是那么机智和勇敢,但这种勇敢机智又各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人物,模仿中央电视台“2008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为他颁发“勇敢机智奖”,并请你写一段“颁奖词”。

设计意图:阅读必须“读进去,走出来”,就是要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读写结合是一种有效的途径。苏教版小语教材提供了“长线结合”和“短线结合”的两种方式。课堂教学中亦可采用“短线结合”。

板书设计:

半截蜡烛

母 亲 智慧 沉??

二战期间 大儿子 从容 懂事

小女儿 机智 镇定

蜡烛的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各种各样的蜡烛,说出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能主动参与到自制活动中,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3.初步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对此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活动准备:

蜡烛若干、透明玻璃瓶若干、玻璃口杯一个、蜡烛幻灯片、自制蜡烛模具若干、蜡芯若干、音乐。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欣赏烛光,引起兴趣。

1.教师带领孩子进入教室,一起感受美丽而又温馨的烛光。

2.引导幼儿观察点燃的蜡烛,说说自己看到的有趣现象,如:滴下来的蜡烛油像眼泪,而且有点烫;小火苗会随风“跳舞”。说一说小火苗像什么呢?(像星星、像花蕊、像太阳、像萤火虫……)

3.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烛火的样子。

二、通过观看幻灯片以及各种各样的实物蜡烛,让幼儿了解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1.请小朋友们来看一看幻灯片,欣赏美丽的蜡烛。

2.教师请幼儿共同来欣赏各种各样的蜡烛实物。

3.引导幼儿说出蜡烛的用途,谈谈自己在什么时候用过蜡烛?(停电的时候、过生日的时候、打灯笼的时候……)

三、教师与幼儿共同自制蜡烛。

1.教师介绍材料:溶化的蜡、蜡芯、模具。

2.教师介绍制作过程。

(1)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模具。

(2)幼儿取一根灯芯放入模具内。(要求:蜡油不能高于蜡芯)

(3)将溶化的蜡用勺子舀入模具内,凝固即可。

四、游戏:《蜡烛的熄灭》。

1.请幼儿讲一讲应该如何点燃蜡烛。(火柴、打火机……)

2.引导幼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将蜡烛熄灭。(用手扇或用嘴巴吹)

3.教师用另一种方法将蜡烛熄灭。首先点燃一根蜡烛,固定好,然后用一个玻璃口杯罩在蜡烛上,看看结果怎样?(熄灭)

4.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桌面上的玻璃杯罩在点燃的蜡烛上,瓶口紧贴硬币,看一看与教师刚才做的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相同之处:蜡烛熄灭了。不同之处:瓶内有上升的水柱)

5.小结: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杯内的空气烧完了,蜡烛也就要熄灭了,就像我们人一样,同样也需要空气。

五、欣赏自制的蜡烛。

蜡烛的教案最新8篇相关文章:

幼儿园拼音h的教案最新8篇

数字11的认识教案最新8篇

火灾教案最新8篇

游记教案最新8篇

幼儿中班健康教案最新8篇

生日墙教案最新8篇

大班音乐梦教案最新8篇

好娃娃教案最新8篇

萝卜教案最新8篇

大班科学我教案最新8篇

蜡烛的教案最新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9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