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情感交流的教案,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相互的支持与理解,通过教案的实施,我们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汇报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解三角形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解三角形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认识三角形的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三个角。
2.能将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实物进行比较,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
【活动准备】
1.ppt一份,大三角板一个,长短不同的小棒,雪糕棒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手指游戏:快乐的小鱼
二.学习三角形特征
1、认识三角形
(1)出示魔法线昨天张老师得到了一根魔法线,我今天把他带来了,让我们一起把它叫出来。123,请出来。
(ppt出现一根红色的魔法线)提问:它是什么颜色的?
(2)第一次变化这跟魔法线他会变,让我们一起喊123,看他会变成什么?(孩子们一起喊123,ppt出现三根红线)提问:数一数变成了几根线,(3)第二次变化(孩子们一起喊123,ppt出现一个的三角形)又变成了什么?(三角形)
(4)触摸三角形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大的三角形,我请小朋友们来摸一摸,他是不是有三条边,三个角。
(5)又一次变化一个三角形又变出了好多的三角形,虽然它们的大小不同,但他们都是三角形。
2、巩固三角形特征
(1)引导幼儿观察图形,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前几天张老师去旅游。到了一个神奇的国家,三角形王国,他们这里的东西都是三角形的.,老师把他拍了下来今天和你们一起来分享(继续看ppt,出示各种各样的三角形物品)a钟表店b食品店c帽子店
(2)再来找一找王国里还有哪些东西是三角形的(许多小旗子,屋顶,冰淇淋,标志牌等)
(3)引导幼儿在活动室里找一找三角形的物品3、.老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出示最后一张ppt)今天你们表现真棒,找到了这么多三角形的物品,他们虽然长得不一样,(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但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三.复习三角形的特征提供冰糕棒、小木棒供幼儿拼三角形,巩固认识其三角形。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用变魔术的形式引出开头吸引孩的注意,通过变一边、摸一摸、看一看、找一找、摆一摆等,做了三角形等一系列活动,使每位幼儿在广阔的活动和认识空间在拼拼摆摆的过程中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老师及时的小结使孩子获得知识的完整性。虽然生活中属于三角形的物体少一些,但孩子们能积极参与并观察,找到了好多的环境中的三角形。
解三角形教案篇2
一、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的定义,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理解三角形稳定性的特征,并学会给三角形画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数学知识应用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稳定性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情境图: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三角形,仔细观察一下你能在图上找到三角形吗?
2、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1)师生每人画出一个三角形。
小组内展示画的三角形,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指生上台板演。)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1)学生动手摆三角形。思考: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可结合课本理解)
(2)学生回答。
(3)你认为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3、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为了表达方便,我们通常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用字母a、b、c表示,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复习过直线外一点做已知直线的垂线段。
(2)小组合作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
自学提示: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作三角形的高用什么学具?
怎样作三角形的高?
(3)小组代表展示问题并演示三角形高的作法。
(4)思考:三角形有几条高?应怎样画它们?
(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1、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图)同学们,在生活中三角形有着广泛的应用,仔细观察为什么把物体的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它具有什么特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吧。
2、实验解疑。
下面,请大家都来做一个实验。
学生拿出三角形、四边形学具,分小组实验:拉一拉学具,有什么发现?
实验结果: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五1、2、3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个角,三条边;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解三角形教案篇3
活动背景:
不同形状的三角形,使得幼儿很感兴趣。通过动手操,将3根一样长或不一样长的小棍,拼做三角形,使幼儿进一步认识到了有三个角,三条边的就是三角形。
活动目标:
1、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开有三条边,三个角,复习手口一致点数。
2、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3、激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5、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三角形,并知道三角形有许多形状
2、区分三角形与正方形
活动准备:
ppt课件、教具实物(三角形的彩纸或吹塑纸,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1张。够每个幼儿做1-2个三角形的小棍(长短不同),正方形彩纸一张)
活动过程:
小班数学教案详案及教学反思《认识三角形》含ppt课件
教师小结:
正方形有四条边,三角形有三条边,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三角形的三条边不一样长;正方形有四个角,三角形有三个角;正方形的四个角一样大,三角形的三个角可以不一样大。(教师边说边演示)
4、它们都是三角形吗?
教师ppt出示各种三角形,请幼儿说说它们是不是三角形,为什么?(幼儿只要答出“是三角形,因为它们都有三条边,三个角”就可以了。
教师小结:
①、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②、三角形有许多兄弟,它们虽然长得不一样,可是它们都有三条边,三个角
③、三角形的三条边可以不一样长,三个角可以不一样大
④、只要一个图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它们就是三角形
5、让幼儿寻找常见实物中有什么东西像三角形(出示ppt)
6、幼儿操作。
将许多长短不同的小棍发给幼儿,让幼儿数3根小棍做三角形(可以找一样长的小棍也可以找不一样长的;做得快的可以做第二个,第三个)。
教学反思:
我上这节数学课,就是让孩子们认识三角形,难点就是让幼儿如何区分三角形和正方形。在这教学过程中,我将许多长短不同的小棍放在孩子们的桌上,让孩子们数3根小棍拼做三角形(可以找一样长的小棍,也可以找不一样长的)。通过让他们动手操作,让孩子们进一步认识到了:
1、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
2、三角形的三条边可以不一样长,三个角可以不一样大。
解三角形教案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67页。
设计理念:
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进行探究活动是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特点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我尝试着将数学文本、课外预习、课堂教学三方有机整合,在质疑、解疑、释疑中展开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本课是安排在学习三角形的概念及分类之后进行的,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及解决其它实际问题的基础。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能力方面: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习惯。因此,教材很重视知识的探索与发现,安排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教材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量、算、拼等活动,让学生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三角形特性和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大多数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不同的途径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但不一定清楚道理,所以本课的设计意图不在于了解,而在于验证,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研究问题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动手操作的意识和能力,并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交流、比较、评价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过程,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运用这一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猜想、验证、合作、交流等具体活动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3. 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产生喜欢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积极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解三角形教案篇5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钝角、锐角、直角、平角及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直观操作来认识和学习的。
1.重视知识的探究与发现。
在教学中,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给出,而是整节课都是在引导学生的实验操作、活动探究中进行。在探究活动中,不但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主动探究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归纳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2.重视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能在实践中感知、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量角器 直尺 三角尺
学生准备:量角器 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常识导入。(3分钟)
1.介绍帕斯卡:早在300多年前有一个科学家,他在12岁时验证了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他就是法国科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
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也来验证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和。
1.倾听教师的介绍,了解帕斯卡。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填空。
(1)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 )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 )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 )三角形。
(2)平角=( )°
直角=( )°
周角=( )°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8分钟)
(一)量算法。
1.探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1)出示一副三角尺,引导学生说一说各个角的度数。
(2)引导学生算一算它们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2.探究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
(1)引导学生猜一猜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2)组织学生验证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①引导学生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再计算三个内角的和。
②引导学生分工合作,把结果填入记录表中。
③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引导学生明确由于测量有误差,实际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剪拼法。
1.组织学生用剪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内角和。
2.引导学生总结发现。
3.课件演示,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三)折拼法。
1.引导学生结合剪拼法尝试折拼法。
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3.课件演示折拼法。
(一)1.(1)说出每个三角尺中各个角的度数。
①90°;60°;30°。
②90°;45°;45°。
(2)独立算出每个三角尺的内角和。
(3)得出结论:这两个三角尺的.内角和都是180°。
2.(1)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自己的看法。
猜测:一种是内角和可能是180°,另一种是内角和一定是180°。
(2)小组合作进行探究,量一量,算一算,说一说。
三角形种类
每个内角
的度数
三个内
角的和
锐角三角形
65°
46°
68°
179°
钝角三角形
110°
25°
46°
181°
等腰三角形
70°
55°
55°
180°
等边三角形
60°
60°
60°
180°
通过观察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3)听老师讲解,明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1.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小组内拼合。在拼合过程中要注意:顶点重合,三个角拼合。
2.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正好拼成了一个平角,也就是180°。
3.观看课件演示,明确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平角,所以它的内角和是180°。
(三)1.动手折一折、拼一拼。
2.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正好是一个平角,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观看课件演示,再次明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算一算。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个锐角是35°,另一个锐角是多少度?
3.在能组成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后面画“√”。
(1)90°;20°;70°。 ( )
(2)100°;50°;50°。( )
(3)70°;70°;70°。( )
(4)80°;70°;30°。( )
4.猜一猜。
有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是20°,它可能是什么三角形?
5.已知∠1、∠2、∠3是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请你计算出每个三角形中∠1的度数。
(1)∠2=58° ∠3=48°
(2)∠2=∠3=70°
(3)∠1=∠2=∠3
三、巩固练习。(16分钟)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把两个小三角形合成一个大三角形,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
a.90° b.180° c.360°
2.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锐角,则第三个角( )。
a.也是锐角
b.一定是直角
c.一定是钝角
d.无法确定
小组合作,选一选,明确答案。
1.明确任何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
2.通过讨论,明确任何一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所以无法确定。
6.如下图,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2=30°,不计算,你知道∠1的度数吗?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3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作业。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解三角形教案篇6
教材分析
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 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概念整合知识以提问的方式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问题1通过调查你对商品的标价、售价、进价和利润、利润率这些概念清楚了吗?你能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吗?
(学生板书写出三个基本关系式)
教师引导得出变形关系式:利润=进价 × 利润率.
设计意图通过调查使学生对商品销售过程所涉及的基本量、基本关系式有初步的了解,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强化练习巩固概念
问题2运用基本关系式来做一组练习.
1.如果足球的进价是每个a元,超市按进价提高30%后标价,则标价是多少元?
2.如果足球的进价是每个a元,标价是每个150元,现7折优惠,则每个足球的利润是多少元?
3.如果足球的进价是每个a元,卖出后盈利25%,则每个足球的利润是多少?
4.如果足球的进价是每个a元,卖出后亏损25%,则每个足球的利润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题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进价、标价、利润、利润率之间的关系,进而促使学生理解概念.
三、实践应用合作交流
问题3解决调查编写的商品销售方面的有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编题互问互检,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拓展学生思维,给学生创造一个合作交流和表现发挥的舞台,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四、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问题4某商店在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
教师在学生独立思考几分钟后让学生估算并简单说出估算的理由,估算对否不给予评判,告诉学生估算对不对还要进行计算. 如何计算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最后请一名同学到黑板板演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此实际问题全部过程,其他同学在底下完成. 完成后同学间相互评价. 最后教师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寻找等量关系,教师再进一步用估算方法分析亏损的原因.
设计意图在学生基本掌握解决有关商品销售问题的基础上对所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 设计开放性问题的目的是通过本题的讲解使学生灵活运用本节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使全体学生在获得必要发展的前题下,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
五、巩固练习当堂反馈
问题5若某商品因库存积压,准备打折出售,如果按定价的7.5折出售将赔25元,而按定价的9折出售将赚20元. 该商品定价是多少元?
(同学们思考后各自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互判)设计意图本节课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此设计反馈这一环节很有必要,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解三角形教案篇7
一、说教材
认识三角形是幼儿几何形体的内容之一,幼儿的几何形体使幼儿数学的重点内容。幼儿学习一些几何形体的简单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体做出辨别和区分。小班幼儿在他们充分获得对圆形的感知和确认后,再让他们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这对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和空间概念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目标一、
二、说目标:
1、教幼儿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和主要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3个角。
2、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特征,难点是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
三、说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3以内的点数
材料准备:1、圆形、三角形娃娃各一个。2、图形拼图、3、彩笔(长的)
四、说教学方法。
为了让幼儿更好的掌握知识,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互动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采用游戏法和启发探究法,体现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准备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教学任务:
1、复习3的数数
设计这一环节的的是为了在下步学习三角形特征时幼儿能更好地学习掌握,能准确感知图形特征这一环节,采用体态动作一集体复习的形式进行。
2、学习三角形特征: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我准备分以下几步完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⑴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圆形娃娃和三角形娃娃的不同,提供幼儿每人一三角形,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并充分让幼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
⑵引导幼儿观察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通过验证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3、复习巩固三角形的特征。在幼儿初步掌握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才能得以巩固,准备分三步完成这一环节。
⑴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目的是幼儿排除干扰从众多几何图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⑵看图拼图找三角形:
图形拼图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幼儿观察:
这些拼图像什么?哪些部分是用三角形拼成的?用了几个三角形?
⑶请小朋友想一想,在哪里还见过三角形呢?
六、说活动延伸:
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彩笔,请小朋友回到家跟爸爸妈妈拼个三角形吧!告诉他们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解三角形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公理,能够举一反三,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2)能够通过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定理,进一步感受证明过程;
(3)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过程与方法
2.通过诱导、启发学生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定理.发展学生的初步演绎逻辑推理的能力,鼓励学生在交流探索中发现证明的多样性,提高逻辑思维水平.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使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同时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去考虑问题的能力加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思路与方法,掌握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难点:通过探索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定义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明确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
三、教具准备
(两个等腰三角形、彩色粉笔、教案、尺子)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请同学们回忆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公理有哪些? ? 公理: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 公理: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 公理: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2)推论呢?
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3)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 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学生讨论: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吗?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给予证明.
设计意图:为学生对本节课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定理作铺垫. 2.新授课
猜想: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呢?如何证明呢?
(1) 画出图形;
(2) 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3) 写出推理过程.
已知:如图1-1,在△abc中,ab=ac. 求证:∠b=∠c.
分析:(折叠法)要证明两底角相等,将等腰三角形对折,折痕将等腰三角形分成了两个全等三角形,可作一条辅助线(注意辅助线要画成虚线).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证明:如图1-2,取bc的中点d,连接ad.
(已知),?ab?ac ?在△bad和△cad中,?bd?cd (已作),
?ad?ad (公共边),?∴ △bad ≌ △cad (sss).
∴ ∠b=∠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你还有其他证明方法吗?与同伴交流.
作出底边上的高或作出顶角的平分线,大家可以自己证明.
3.巩固练习
在 △ abc中,ab=ac.
(1)若∠ a=40°, 则∠ c 等于多少度?
(2)若∠b= 72°,则∠ a 等于多少度?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等腰三角形定理的认识.
4.引出推论
在图1-2 中,观察ad还具有怎样的性质?为什么?由此能得到什么结论? 我们作出了底边上的中线,已证明△bad ≌ △cad.
所以∠bad=∠cad(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即ad也是顶角的平分线,∠adb=∠adc(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因为∠bdc=180°(平角的定义),所以∠adb=90°,即ad也是底边上的高线.
由此我们得到以下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及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5.随堂练习
(1)如图1-3,在△abc中,ab=ac,且ad⊥bc,已知bd=2 cm,则dc=___cm, bc=___cm.
(2)如图1-4,在△abd中,ac⊥bd,垂足为c,ac=bc=bd. ①求证:△abd是等腰三角形. ②求∠bad的度数.
图1-4
6.课堂小结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7.教学反思
解三角形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