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验为核心的教案,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知识的价值,写教案时,应该考虑如何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下面是汇报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关于伞的教案推荐6篇,感谢您的参阅。
关于伞的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5自然段。在老师的指导下的语言训练,会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重点读好灰椋鸟归林时的场面的描写,感受其声势之壮观,理解植树造林的意义,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读好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进行细致的观察,合理的描写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抓住课文中三个反问句,进行研读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了解课文中的一些分号的用法。大致知道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朗读课文,读熟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课文第一段,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对灰椋鸟产生兴趣的。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出示灰椋鸟图片
你知道这是什么鸟吗?你觉得这鸟这么样?
(灰椋鸟实在是一种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小鸟,看起来一点也不漂亮。但是在作者的眼里,它却别有一番趣味,同样给人带来了很多愉快的感受。)
2、板书课题:15、灰椋鸟
其实作者一开始,也不觉得灰椋鸟有多好看,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象,再也忍不住了,便和同伴来到林场,观赏灰椋鸟归林的情景。
这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着作者去欣赏一番。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把课文读通顺,画出课文中你觉得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边读边想,课文重点写了那些情景?初读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2、检查自学情况(含课前预习)
(1)幻灯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生字词语。并进行词义的质疑。
杉树 地毯 槐树 栖息 熟悉 扑棱棱 深涧
灰椋鸟 翘首遥望 互相应和
郁郁葱葱 排空而至 浩浩荡荡 翩翩起舞 百鸟争鸣 呼朋引伴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课文中的长句很多,指导读好句子。
三、初步感知
1、交流:初读课文知道课文主要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和入林后情景的情景。)
2、找出这些描写,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
3、课文除了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归林后的情景,还交待了什么?
(交流,尝试给课文分段,并概括课文段意。
一(1):写“我”决定去看看灰椋鸟。
二(2-5):写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2-45)
三(6):写“我”归来时的感想。)
四、讲读课文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一开始,“我”对灰椋鸟是什么态度?
2、是什么原因使我改变了对灰椋鸟的看法?
师: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到底放了些什么,课文没有告诉我们,但是我想一定有很能吸引作者的东西,为什么呢?
(“再也忍不住了”这个词语中你能体会到当时作者的内心吗?)
3、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五、课堂作业
1、完成描红,抄写词语。
2、找近义词:
偶然( ) 等候( ) 翘首遥望( ) 盛大( ) 喧闹( ) 观赏( )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讲读课文第二段,通过对课文重点内容的学习,体会作者是怎样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有重点的细致描写灰椋鸟归林的情景的,感受其壮观读气势。体会作者对灰椋鸟由衷的喜爱之情。
2、抓住课文中三个反问句,进行研读体会其表达的效果。了解课文中的一些分号的用法。大致知道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作者对于灰椋鸟,一开始是怎么看的?
“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读一读这个句子,你能换一种表达方式吗?
“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没什么好看的啊。”
两个句子,你觉得哪句更能够把作者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
2、后来作者却要迫不及待地去看灰椋鸟,那么她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呢?
二、精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本段,思考:
我是在什么时候去林场的?
灰椋鸟归林的情景,作者写了三个自然段,你能用自己的话或者小标题概括一下每一段的内容吗?
你喜欢那一段所描写的情景?多读几遍,并把你的感受下来。
2、讨论:
灰椋鸟开始归林――浩浩荡荡归林――叽叽啾啾联欢。
3、在很幽静的林内,等着观看灰椋鸟归林我们看到灰椋鸟开始归林了,这时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忽然、翘首遥望――惊喜!)
4、灰椋鸟归林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灰椋鸟归林这一情景的?(从课文中画出有关的词语理解说明。)
填空:
从“一开始”写到“几分钟”。
从“一小群一小群”写到“_______________”。
从“先回来的鸟”写到“______________”。
(1)文章是怎样写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灰椋鸟归林的?(盘旋、陆续)
(2)写“大部队”时,作者用一个词,准确地描绘了灰椋鸟“大部队”归林时的气势,哪个词?(排空而至)
“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用“——”画出具体描写“大部队”排空而至的句子。
(多媒体出示: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指导朗读,把浩浩荡荡的气势读出来。
(3)指名读后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写“先回来的鸟”和“后到的鸟”的?指导理解“好像……又像……”句式。
多媒体出示:
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和谐而热闹,充满亲情,俨然就是一个大家庭)
5、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而灰椋鸟却不愿过早地安眠。“安眠”在这里指什么?读课文第五节,用“~~~~~~”画出描写灰椋鸟不愿过早地安眠的语句。
(1)出示:
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朗读。这句话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飞瀑落入深涧”其实写的是什么?“惊涛拍打岸滩”呢?最后指名读,展开想像,体会鸟儿喧闹的场面。
(2)在作者的'眼里,灰椋鸟曾经是:
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此刻作者眼里的灰椋鸟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
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指名朗读。)
6、指导背诵第二段。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尝试背诵。)
三、齐读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
(1)在回来的路上,“我”有哪些感想?
(2)为什么说鸟是人类的朋友?
2、出示:
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1)朗读,讨论:作者的感想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爱鸟!
感谢林场工人!
植树造林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2)把第二句改为不用问号的句子。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的重点描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描述一下群鸟归林的情景。)
课文仅仅是在描写灰椋鸟,赞美灰椋鸟吗?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到哪儿去观赏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可见这是一个人工林场,是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成果。林场工人为鸟儿营造了一个生活的乐园,这也正是他们(包括我们)对自然的热爱,对鸟儿的热爱。)
五、课堂作业
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抄写句子:(自己喜欢的句子)
完成课后练习3。(组织讨论,体会观赏和观察的异同点,指导正确用词。)
板书设计:
26、灰椋鸟
一开始 一小群一小群
灰椋鸟 归林 几分钟 排空而至 林场 鸟的乐园
百鸟争鸣 联欢会
爱护鸟类,爱护自然
关于伞的教案篇2
本学期竖笛兴趣小组队员来自四年级的部分同学,共有学生30人,活动18次。现将活动作以下小结:
(一)辅导内容:
结合以前训练的经验,我仍然把发声方法和吹奏技巧作为训练的重点,同时加强了识谱和视唱、节奏学习,为避免学生对学习产生倦怠心理,我在做好基本教学的同时,还适当的教学生一些优美的.歌曲,在平时的训练课上让同学们通过多媒体听一些竖笛独奏,看一些合奏表演,学习他们的表演的技巧。
(二)出勤情况:
作为辅导教师每次我均能提前到达音乐教室,做好本节课的准备工作,学生也做到了按时到、按时走,身体不舒服能及时向老师请假。活动开始前实行点名制,及时记录每次学生训练的出勤情况,本学期参加活动的学生除生病、参加比赛外均能出满勤。
(三)管理情况:
为了便于管理,我在每次上课时都能和学生平等对话,让他们自觉遵守课堂纪律,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每次活动时都能保证课堂纪律优秀、训练时间不浪费、训练效果良好。除了课堂上做到这些,课外我还要求学生每天坚持练习,增强手指的灵活,大多数学生都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因此,在训练的管理上比较轻松、有效。
(四)学习成效:
通过几个多月的训练,学生知道了气息放松、吐音要干净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学会了二首曲《我和竖笛是朋友》和《小夜曲》。
存在问题及下学期打算:尽管有了一些进步,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 学生的视唱及音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 高音的吹奏不到位。
(3) 姿势有陋习
下学期我的打算:在进一步加强基本训练的同时,要精心准备学校艺术节的演奏曲,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提高演奏水平和效果。
关于伞的教案篇3
主要活动:
班级大合唱、亲子游戏、自助餐活动
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感受新年的气氛,能和家人共同参与到活动中来,增进家长、幼儿、老师之间的感情交流。
体验节日的快乐氛围。
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活动准备:
1、选好大合唱歌曲《小星星》,伴奏音乐带、制作小星星饰物。
2、制定游戏活动的内容。
3、通过班级论坛、成长档案方式,提前告知家长班级“迎新年”活动时间及相关内容、家长需配合的方面等。
活动时间:12月31日上午 8:30——12:00
活动内容:
一、老师带幼儿、家长去操场入座。(8:30——8:40)
二、“亲子大合唱”:《小星星》。
1、服装要求:女小朋友大红色毛衣、男孩子白毛衣,裤子一律黑色。家长黑色衣服即可。(孩子毛衣宽松些里面可多穿些衣服)
2、歌词: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挂在天上放光明,好象天上小眼睛,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
3、演唱方式:第一遍歌曲家长和孩子齐唱;第二遍不唱,随音乐节奏说歌词;第三遍分角色唱,女孩子先唱前两句(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男孩子接唱后两句(挂在天上放光明,好象天上小眼睛),最后两句家长和孩子齐唱(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第四遍歌曲家长和孩子齐唱。注意:每段歌曲中间有间奏,大家随音乐摇晃手中的小星星即可。
4、请家长在家和孩子一起学唱,也可利用接孩子时间和孩子一起练习。
三、亲子游戏:《丢手绢》
活动目的:乐意参与游戏活动,让家长感受童年的乐趣,共同体验游戏活动的快乐。
活动要求:活动前教会幼儿做此游戏,知道游戏规则,在亲子游戏活动中可围成两个圈进行。
三、自助餐活动:《水果拼盘大赛》
1、要求:本次班级的自助餐活动重点围绕请家长和孩子一起现场制作“水果拼盘”,家长可提前通过上网、相关书籍、向别人请教等方式构思好自己的创意,结合迎新年活动为自己的拼盘取一个有意义的名字,我们将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参与家庭都有礼物颁发。注意:活动当天请家长自备材料,如带来自己所需要的不同水果(较大的水果可带所需要的部分)、水果刀、可摆放的大果盘、吃水果的叉子(大人、孩子用)等。
2、其他事项:
1)本次活动每户家庭必须由一位家长参加,请家长提前上报参加人数。
2)请乐怡家长购买奖品,乐金柯家长订购“新美心”食物,陈弛家长购买一次性餐盘、杯子等。
3)告知家长活动评选规则,通过唱票宣布获胜家庭,现场颁奖。
教学反思:
鞭炮声声辞旧岁,带着对新年的美好祝愿,我们将迎来牛年的`到来,“你牛我牛看谁最牛”,我们将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到活动中来,和孩子们一起唱歌、游戏,重温童年的快乐,感受新年的气氛,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小百科:新年,即一年的第一天,为世界多数国家通行的节日。世界各国,特别是古代都有不同的日期,现代世界多数国家为公元制纪年的1月1日。现代将“元旦”称为公历新年,将“春节”称为农历新年。当日,人们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庆祝新年的到来。
关于伞的教案篇4
活动准备
图谱一张,磁带、录音机。
录有水草和小鱼游戏的录像带一盘。
(1)观看录像,观察水草在水中随波晃动的样子,引导幼儿用不同的身体姿态表现水草。
(2)玩过“小鱼和水草”的游戏,掌握游戏规则,水草动时小鱼不动,小鱼动时水草不动。
活动目标
能运用脸部表情和身体动作与同伴交流,体会与同伴交往的快乐。
能用身体各部分的扭动表现水草生长,用手臂不同方位表现小鱼的'游动。
初步熟悉“水族馆”乐曲旋律,感受a段乐曲的优美流畅和b段乐曲的纤巧轻快。
活动过程
1、听音乐,初步了解乐曲结构,感受a段乐曲的优美流畅和b段乐曲的纤巧轻快,能分辨水草生长和小鱼游动、探望的音乐。
2、分段欣赏音乐,听听做做,进一步熟悉乐曲旋律,分解练习动作。
(1)小草慢慢长大,动作舒缓优美,做出各种不同的造型。
(2)用不同方位的手臂动作表现小鱼,启发幼儿对水草点头、抚摩水草来表达情感。
(3)小鱼告别水草。
3、分角色完整地跟随音乐游戏。
关于伞的教案篇5
班会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与宝贵,感悟生命只有一次要好好珍惜。
2、使学生懂得溺水的主要原因和自救的方法,强化防溺水的意识。
班会过程:
一、导入
二、关于防溺水我们要严格遵守四不:
①未经家长老师同意不去;
②更不能到河塘捞鱼摸虾;
③深水的地方不去;
④不熟悉的江溪池塘不去,。
三、溺水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不会游泳;
②游泳时间过长,疲劳过度;
③在水中突发病尤其是心脏病;
④盲目游入深水漩涡。
四、做到防溺水的几点:
为了确保游泳安全,防止溺水事故的发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独自一人外出游泳,更不能到河塘捞鱼摸虾,更不要到不摸底和不知水情或比较危险且宜发生溺水伤亡事故的地方去游泳。
2、要清楚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平时四肢就容易抽筋者不宜参加游泳或不要到深水区游泳。
3、对自己的水性要有自知之明,下水后不能逞能,不要贸然跳水和潜泳,更不能互相打闹,以免喝水和溺水。
4、在游泳中如果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如眩晕、恶心、心慌、气短等,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
5、在游泳中,若小腿或脚部抽筋,千万不要惊慌,可用力蹬腿或做跳跃动作,或用力按摩、拉扯抽筋部位,同时呼叫同伴救助。
五、掌握自救
六、课堂总结
指导思想:
在班会上,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溺水"安全知识的宣传,包括"溺水常识"、"溺水的预防与急救"等等,学生要保持高度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对溺水危害的认识,坚决杜绝溺水事故的发生。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相关的救生与自救知识,更是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使广大同学更加认识到"安全无小事,事事有安全"。
活动目的:
1、使学生了解有关生命的来之不易与宝贵,感悟生命的可贵。
2、使学生懂得溺水的主要原因和自救的方法
活动过程:
班长:青少儿童年是祖国的明天,民族的希望。提高青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生存能力,都是开展素质的`重要课题。如今的社会里,车祸、中毒、溺水......剥夺了许多宝贵的生命,尤其是溺水最为严重了。了解溺水和如何防止溺水显得非常重要。
主持人:我宣布,三年级《防溺水》班会现在开始!同学们,,现在正是天气逐渐转热季节,“防溺水”安全牵动着每一位老师和家长的心,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为了每个人幸福和欢乐,让我们多掌握一些防溺水知识吧。
一、溺水致死原因有哪些?
主要是气管内吸入大量分阻碍呼吸,或因喉头强烈痉挛,引起呼吸道关闭、窒息死亡。
二、溺水者有哪些症状?
溺水者面部青紫、肿胀、双眼充血,口腔、鼻孔和气管充满血性泡沫。肢体冰冷,脉细弱,甚至抽搐或呼吸心跳停止。
三、自救当发生溺水时,怎样自救与救护?
当发生溺水时,不熟悉水性时可采取自救法:除呼救外,取仰卧位,头部向后,使鼻部可露出水面呼吸。呼气要浅,吸气要深。因为深吸气时,人体比重降到0.967,比水略轻,可浮出水面(呼气时人体比重为1.057,比水略重),此时千万不要慌张,不要将手臂上举乱扑动,而使身体下沉更快。
会游泳者,如果发生小腿抽筋,要保持镇静,采取仰泳位,用手将抽筋的腿的脚趾向背侧弯曲,可使痉挛松解,然后慢慢游向岸边。 救护溺水者,应迅速游到溺水者附近,观察清楚位置,从其后方出手救援。或投入木板、救生圈、长杆等,让落水者攀扶上岸。
出水后的救护:
首先清理溺水者口鼻内污泥、痰涕,取下假牙,然后进行控水处理。救护人员单腿屈膝,将溺水者俯卧于救护者的大腿上,借体位使溺水者体内水由气管口腔中排出。有些农村将溺水者俯卧横入在牛背上,头脚下悬,赶牛行走,这样又控水、又起到人工呼吸作用。如果溺水者呼吸心跳已停止,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摩。
四.如何防溺水?
游泳,是广大青少年喜爱的体育锻炼项目之一。然而,不做好准备、缺少安全防范意识,遇到意外时慌张、不能沉着自救,极易发生溺水伤亡事故。
为了确保游泳安全,防止溺水事故的发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独自一人外出游泳,更不要到不摸底和不知水情或比较危险且宜发生溺水伤亡事故的地方去游泳。选择好的游泳场所,对场所的环境,如该水库、浴场是否卫生,水下是否平坦,有无暗礁、暗流、杂草,水域的深浅等情况要了解清楚。
2、必须要有组织并在老师或熟悉水性的人的带领下去游泳。以便互相照顾。如果集体组织外出游泳,下水前后都要清点人数、并指定救生员做安全保护。
3、要清楚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平时四肢就容易抽筋者不宜参加游泳或不要到深水区游泳。要做好下水前的准备,先活动活动身体,如水温太低应先在浅水处用水淋洗身体,待适应水温后再下水游泳;镶有假牙的同学,应将假牙取下,以防呛水时假牙落入食管或气管。
4、对自己的水性要有自知之明,下水后不能逞能,不要贸然跳水和潜泳,更不能互相打闹,以免喝水和溺水。不要在急流和漩涡处游泳,更不要酒后游泳。
5、在游泳中如果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如眩晕、恶心、心慌、气短等,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
6、在游泳中,若小腿或脚部抽筋,千万不要惊慌,可用力蹬腿或做跳跃动作,或用力按摩、拉扯抽筋部位,同时呼叫同伴救助。 7、在游泳中遇到溺水事故时,现场急救刻不容缓,心肺复苏最为重要。将溺水者救上岸后,要立即清除口腔、鼻咽腔的呕吐物和泥沙等杂物,保持呼吸通畅;应将其舌头拉出,以免后翻堵塞呼吸道;将溺水者的腹部垫高,使胸及头部下垂,或抱其双腿将腹部放在急救者肩部,做走动或跳动"倒水"动作。恢复溺水者呼吸是急救成败的关键,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可采取口对口或口对鼻的人工呼吸方式,在急救的同时应迅速送往医院救治。
五、发现溺水者该怎么办?
当发现有人落水时,救助者不要贸然去救人,因为一旦被落水者抓住将十分危险。在水中与落水者纠缠不但会消耗救助者的大量体力,有时甚至会导致救助者体力耗尽最终丧命。如果当时情况十分紧急,而救助者又具备一定的救护技巧,那么救助者在下水前应尽快脱去衣裤和鞋子,在向落水者接近时,要尽量避免被落水者抓住。
综上所述,溺水是非常危险是,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高安全意识,安全第一,防患于未然。水无情,人有情。其实,只要我们在生活中注意各种游水、戏水事项,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学会在遭遇溺水懂得如何自救和他人遭遇溺水时如何抢救,溺水事件还是可以防止的。
六、班主任总结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幸福快乐掌握在你的手里,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会珍惜生命,养成自觉遵守溺水安全原则的好习惯。
关于伞的教案篇6
第一课时
同学们,下面我们上《劝学》。
?劝学》是我们这个学期要上的最后一课文言文,这一课是我们特意留下来的,对于我,是早有预谋的,对于大家,不知是否是有备而来?-----(回答可能是:是或不是)
(回答是):既然大家是有备而来,那么我们就给众多的领导教师检阅我们的成果!
(回答不是):既然大家没有准备,或者准备不好,那就让我们使出浑身数解,希望我们能不让各位领导老师失望!
1、 诵读课文
下面我们先大家先将课文下面的注音及通假字移到正文上,然后读一下课文,注意停顿: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3分钟)
2、解题:
①下面我们看题目《劝学》是什么意思?
勉励学习,劝是勉励、鼓励的意思。
我们以前学过这个意思吗?--学过,“果行,国人皆劝。(《勾践灭吴》,课本p90,注解第22)
为什么要勉励学习呢?
--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时尚口号: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可以弥补先天不足;
--学不可以已
②作品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荀子劝学》
?荀子》是部什么样的著作?(--见《创新设计》文学常识及学法指导之课文导读)
--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约bc.313-bc.238)所著,一小部分出自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劝学是《荀子》开篇之作,本文节选部分出自文章开始几个段落。
荀况是诸子百家的哪个流派?其思想如何?
儒家,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儒家的集大成者,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另两位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西汉董仲舒,南宋朱圣人朱熹)
他是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称之为荀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洵之讳,写作孙卿。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有人曾评价,庄子、荀子瓜分了中国文化:
荀子在其两大弟子手上赢得了庙堂中国--韩非成了帝国的教父,李斯成了秦帝国的宰相;
庄子赢得了江湖中国,成为中华文化尤其是中华艺术的宗师。
荀子的思想主要有哪些呢?(--见《创新设计》文学常识)
1)认为人定胜天。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认识掌握它,利用它。
?荀子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认为: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
2)他主张与时俱进。“与时迁徙,与世偃仰”,万物得宜,事变得应,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
"法后王"、"王道""霸道"并用,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
3)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此与孟子的“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相对。
强调后天的环境与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主张“明礼义而化之”。“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3、课文讲析
正因为后天的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所以要“劝学”。
下面我们来看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请同学们再齐读一下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
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结合完成“练习一”,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
下面请一个代表上来板书一下练习一,把提示的比喻句也一并写上,并标上序号,中间的字可用省略号表示。
再请一个同学上来给二、三、四段的比喻按练习一提示的分论点进行分类。
组内就练习一及两位同学的板书进行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
师:请同学们根据填写好的练习一背诵本文
(生集体背诵)
师:自读全文,然后合上书背诵全文
师:下面分析第二段,本段一共用了5个比喻,论述了什么内容?
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两个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①作者以青胜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板书:青青于蓝,冰寒于水)
生: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
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
可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句式特点:a.+于=比较,可译为:比……a.
成语溯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②师:对。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
(板书:直木为轮)
通假字: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头之间的“有”,常通“又”。
如碑文上常有的“享阳某十有几”《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生:说明事物可以后天改造。
师:对。谁能说得更全面、更具体些?
生:比喻说明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一旦提高和发展了,就不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即一个人如果不断地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化。
师:很好。“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
(板书:金就砺、木受绳)
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板书:知明而行无过)
推理方法:类比推理, 以类比排列的方式,引物连类,取譬设喻,从而非常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知识能力
类比例证:蝴蝶花开蝴蝶飞,鹧鸪草长鹧鸪啼。门前种得相思树,落尽想思人未归。
师: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应?
生:“学不可以已。”
师:对。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这里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人发展的过程,如果不停止地学习,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会不断地增进、提高,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第一课时结束前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完成练习二三,下节课抽查
第二课时
1、 抽查两人检查课文背诵情况
2、 请不点名由五个小组各派一名代表上黑板完成练习二五组加点词的辨析
3、 请7位同学自觉得上黑板完成练习三的通假字
4、 分析课文三至四段
1)、分析第三自然段
先请一名学生背诵第三自然段。思考一下本段写了几层内容?
生:分三层。第1句为第一层,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第2、3句为第二层,具体阐述“假于物”的重要
第4句为第三层。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
师:第二层与第三层是什么关系? 分总关系。
师:思考“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 外物,各种客观条件,这里指学习,学到的知识。
师:第二层用什么方法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类比: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
(板书: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善假于物,可以成就自己
善假于学,可以弥补己之不足)
师: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大量的比喻、类比,从各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加以阐释,使论点既鲜明又生动。
词语分析:而:①表修饰:终日而思, 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
②表并列: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表转折:而青于蓝,而见者远,而闻者彰,而至千里,而绝江河。
④表假设:锲而舍之,锲而不舍,恂恂而起,而吾蛇尚在。
2)分析第四段
师:请同学们齐背第四段。
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分几层?
生:这段主要论述学习态度。
分三层:第一层,从“积土成山”到“无以成江海”,阐述学习要善于积累;
第二层,从“骐骥一跃”到“金石可镂”,阐述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
第三层,从“蚓无爪牙之利”到本段末,阐述学习要专心。
(板书:学习态度-积累、恒心、专心)
师:很好。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
生:比喻。
师:第一层的前面两个比喻句与“积善成德”一句是什么关系? 类比关系。
第二、三层主要用什么论证方法进行论证?对比论证。
师:为什么要专心?一心不能两用,专心致志,才能把事情办好。
作者在课文节选之后作了明确回答: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特殊句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特点:n.+ 之 + a.(句末)=a.+ n.,又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词类活用: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活用为状语)
3)小结:
师: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故曰:学不可以已。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人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我们需要学习。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一口不能吃成胖子,一眼不能看遍九州。一心不能两用。
所以,学习需要积累,需要坚持,需要专心。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希望我们的同学好好珍惜现在,以学广才,立志成学,争取做一个于国于家于己都有用之人。
4)作业布置
①课外收集一些古代有关劝学的名言名句;
②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劝学文字
③有条件去阅读荀子的《劝学》全文。
关于伞的教案推荐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