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灵活性能够帮助教师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迅速调整教学策略,教案设计时,各个环节的紧密衔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下面是汇报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幼儿教案小班数学教案推荐7篇,感谢您的参阅。
幼儿教案小班数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数。
2、通过各种游戏培养幼儿动手、动口、动脑能力。
活动重难点:
让幼儿知道数字宝宝和水果宝宝的数量一一对应的关系。
活动准备:
1游戏
﹙1﹚小朋友一起拍拍手、转转手、搓搓手。
﹙2﹚手指游戏、一只猴子在水边,看见鳄鱼被水淹,鳄鱼来了,咬!
二只猴子在水边,看见鳄鱼被水淹,鳄鱼来了,鳄鱼来了,咬!咬!
三只猴子在水边,看见鳄鱼被水淹,鳄鱼来了,鳄鱼来了,鳄鱼来了,咬!咬!咬!﹙幼儿边做动作,边伸手指头﹚。
2活动开始:
师:﹙1﹚幼儿用手指表示1、2、3,这些数就在我们身上,在我们的教室里,在我们玩具中,我们不仅要会读数,而且要认识数,以后逐步学会写数。
﹙2﹚引导幼儿数数老师有几个鼻子?有几张嘴巴?幼儿边说,师一边出示数字卡片1。
幼儿再数数老师有几只眼睛?几个耳朵?幼儿边说,师一边出示数字卡片2。
继续引导幼儿数数教室里有几张奖状?幼儿边说,师一边出示数字卡片3。
﹙3﹚让小朋友观察,1、2、3这3个数的长相不是一样的,说一说它们各自的特点,
1像小棒;2像小鸭;3像耳朵。
师:﹙4﹚新年快到了,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好多好多的水果宝宝,送给你们,喜欢吗?
老师说出水果的名称和数量,幼儿将水果的数量粘贴在相应的数字下面;反之根据水果的数量粘贴相应的数字。﹙贴对了,发给小红花给予奖励﹚。
3:活动结束:
﹙1﹚师幼一起跳数字舞,一个小孩手摸地,二个小孩颠颠脚,三个小孩转又转……
(2)小朋友回家以后数数你家里有几头猪?几只羊?几只鸡?明天讲给老师和小朋友们听听,好吗?
幼儿教案小班数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添上”和“去掉”的方法学习3的形成。
2、感知物体数量的变化及数字的变化,进一步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
3、在活动中,体验共同游戏的愉悦,增强合作意识。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幼儿懂得3比2多1,2比3少1。
2、幼儿学会用“添上”和“去掉”的方法学习3的形成。
活动准备
教具:背景图一幅、3只小鸭、3只小兔、2颗白菜。
幼儿操作材料:小苹果教具、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复习2的形成。
二、幼儿操作小苹果,启发幼儿说出3的形成。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3是怎么形成的吗?老师想瞧瞧你们的操作方法。
2、教师出示小苹果教具3个,幼儿操作。
请幼儿取出是苹果数量的代表数字。提问:2个小苹果是怎样变成3个小苹果的.?启发幼儿说出:2个小苹果添上一个小苹果就是3个小苹果。幼儿操作苹果…
三、出示实物图,引导幼儿学习3的形成。
有2只小鸭在草地上玩,又从水里上来了1只,现在有几只?2只小鸭是怎么变成3只的?
四、用比较的方法,让幼儿感知数量和数字的多少。
出示兔子3只、白菜2颗,提问:是兔子多还是白菜多?谁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一只兔子对应着一颗白菜,有一只兔子没有白菜,那么3比2怎么样?2比3怎么样?如果想让另一只兔子也能有白菜吃,那怎样才能使兔子和白菜一样多呢?
五、教师引导幼儿学习用“添上”和“去掉”理解数量的变化。
出示背景图,草地上2只小鸭,水里游着1只,请小朋友让草地上2只小鸭变成3只小鸭,该怎么办?那么2添上1就是几?3只小鸭怎样才能变成了1只小鸭。
六、出示数字卡片,幼儿操作。
教师引导幼儿操作数字卡片,2再多1就是数字3,反之3去掉1就是几?然后请幼儿互相操作卡片,再由教师反复考验幼儿的快速反应能力。
七、以游戏的方式,用添上和去掉的方法巩固学习3的形成。
老是把小朋友分为几个小组活动,每小组为1——4人,请每组的小朋友互相调整一组3人。
八、幼儿练习,教师巡回指点。请小朋友把每组小成员用添上和去掉的方法,分成每3人一组。
九、分好组之后,教师组织幼儿做游戏。(在游戏的欢乐中完成课题)
教学反思
1、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幼儿们学习激情很高,互动很好!
2、这堂教学活动—学习3的形成,我了解到幼儿对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还不是很清楚,通过多次练习,有较好效果。
3、我发现对于数学活动,我们应该多以游戏和出示教具等实物更加生动、形象的讲解,这样会让幼儿能容易接受,获取知识。
幼儿教案小班数学教案篇3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已经能比较清晰的判断“1”和“许多”的数量,但对于构成与分化过程还比较模糊,在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有必要让幼儿进一步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
活动目标:
1.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
2.能在操作中感知“1”和“许多”。
3.初步认识“1”和“许多”的关系,即:许多个“1”合起来就是许多,许多是由许多个“1”组成的。
活动准备:
教学课件、教学软件、教学挂图、《课堂活动册》。
活动重难点:
掌握“1”和“许多”的关系。
活动过程:
一、歌曲导入
1.创设情境,平安夜要吃苹果。出示课件,挂满苹果的苹果树,带领幼儿唱歌曲《苹果歌》:“树上许多红苹果,一个一个摘下来。我们喜欢吃苹果,身体健康多快乐。”边唱边摘苹果,课件中的苹果一个一个的摘下来。提问幼儿:“苹果是怎样摘下来的?”
2.将摘下来的苹果分别放到两个袋子中,认识“1”和“许多”。
3.简单总结,许多的苹果,可以一个一个的摘下来。摘下来的一个一个的苹果组成了许多苹果。
二、游戏论证
1.请小动物吃苹果
创设情境,来了许多小动物吃苹果,很据小动物的数量,点选出“1”和“许多”。先请幼儿回答,教师操作。再请幼儿亲自操作。
2.和小雪人过圣诞节
吃完苹果,一起庆祝圣诞节。点击小雪人和圣诞树,看雪花飘落的数量,请幼儿回答出是“1”片雪花还是“许多”片雪花。重复游戏,用动作表现出不同数量的雪花。
三、练习反馈
出示教学挂图,讲述熊妈妈分蜂蜜的故事,请幼儿分辨出“1”罐蜂蜜和“许多”罐蜂蜜。提示幼儿,仔细观察,是一罐一罐的蜂蜜组成了许多蜂蜜。
四、故事总结
欣赏动画片《开心农场》前半部分,根据动画片提问:“小高斯是吃了一袋零食还是许多袋零食?”根据幼儿回答,进行总结,小高斯吃了一袋又一袋零食,加起来就是吃了许多袋零食。并提醒幼儿少吃零食。
活动延伸:
请幼儿找出教室中的“1”和“许多”,并能说出:“一个一个的‘……’组成了许多个‘……’。”结束本次活动。
幼儿教案小班数学教案篇4
活动目标:
幼儿学会比较物体的大小,能用“大”或“小”来表述物体,体验物体的相对性。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实物(如碗,皮球等)
2、雪花片大的,小的和幼儿人数相等。
3、大小皮球各半,大小筐各一只。
活动过程:
1、比比哪个大,哪个小
逐一出示各种实物(如碗,皮球等)每种大小各一个,教师问:“这是什么?哪个大?哪个小?”再出示大小篮子各一只,请幼儿按大小给实物分类,大的放在大的篮子里,小的放在小篮子里。
2、玩“听口令举雪花片”的游戏
请幼儿每人拿一种图形雪花片,大小各一片,听教师的口令举雪花片,如举大的'圆形雪花片,举小的正方形雪花片等等。
3、玩“拣皮球”游戏
①幼儿围在皮球周围念儿歌。“小小皮球真调皮,一眨眼儿跑掉了。”念完儿歌后,教师把大小皮球向四周滚出去,幼儿分散捡皮球,捡到皮球后说,“我捡到一个大(或小)皮球。”
②出示大小筐各一只,请幼儿先想一想自己的皮球应放在哪个筐里,然后把自己的皮球放到筐里。
幼儿教案小班数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运用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感官感知5以内的数量。
2、比较多、少和一样多,并将相关物体一一匹配,初步感受物体的对应关系。
3、乐于参加操作活动,体验活动的有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
2、幼儿学具:小鸭子卡片、游戏图、胶棒等
活动过程:
1、投骰子做动作(点指课件筛子)
教师请幼儿轮流掷筛子,按筛子的'点数,分别做相应次数的所选卡片上的动作。
教师:请小朋友一起玩一玩看点数做动作的游戏,看谁最机灵。
2、幼儿轮流掷筛子,重复游戏。
3、送小动物吃东西(课件图片)
教师:你们看森林里来了许多小动物,都有谁?都有几只呢?
请你们给小动物送好吃的,谁来试一试?
两只小兔送两根胡萝卜。三只小猫送三条小鱼。四只小鸡送四条小虫。
4、教师创设“鸭宝宝玩水”的游戏情境,引发幼儿的游戏兴趣。(课件图片)
鸭妈妈有5只可爱的鸭宝宝。5只鸭宝宝每天都闹着要去池塘玩水。
(1)教师请幼儿从7只鸭子图片中找出5只鸭子图片。
教师:鸭宝宝想去游泳了,请你们帮鸭妈妈把5只鸭宝宝送到池塘里去玩吧。记住,只能送5只鸭宝宝,既不能多,也不不能少。
(2)送鸭宝宝回家
教师:现在5只鸭宝宝玩累了,要回去休息了,请你把每个鸭宝宝分别送回自己窝里去。
每只鸭宝宝都回到自己的窝了吗?岸上有几个鸭窝呢?
5、多了还是少了
教师将比5 (或比5少)的鸭子图片,放入池塘中,请个别幼儿把它们送回鸭窝,来验证鸭子的数量是比5多还是比5少。
幼儿教案小班数学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在排列可乐瓶的过程中,学习寻找简单的旋律。
2、体验数学活动的愉悦。
活动准备:
1、大小不同的可乐瓶(剥去包装纸,瓶里装有红、黄、蓝、绿、黑五种颜料的水)。
活动过程:
(一)玩可乐瓶
1、幼儿根据自己的意图随意玩可乐瓶(滚、跳、跑)。
2、教师观察幼儿有创意的玩法。
(二)排可乐瓶:
1、请幼儿将可乐瓶排队,教师随意的在幼儿中间观察、询问。如:按瓶中水的'颜色排队、按瓶的大小排队。
2、请幼儿告诉大家自己是怎么排的。
3、教师根据幼儿的排列情况进行归纳:颜色的间隔、大小的间隔等。
(三)再次常识体验:
幼儿各自排列瓶子,告诉同伴或请同伴为自己的排法说理由。
幼儿教案小班数学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巩固对圆形、方形、三角形的认识。
2、能按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
3、喜欢参加数学活动,在游戏中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
活动准备:
1、方形、圆形、三角形卡片一张。
2、三种形状的图形(与幼儿人数相同),地上画有三个形状。
活动过程:
(一)复习圆形、方形、三角形,知道其简单特征。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小二班来了几位图形朋友,大家认识他们吗?能说出它们长什么样吗?老师依次出示三个图形朋友,让幼儿说出它们的名字和主要特征,并向客人问好,欢迎它们的到来。
(评析:谈话导入,引入。用小班幼儿喜欢的小客人引入,不仅给幼儿创设了一个思考的空间,同时也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二)按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
1、为图形朋友找家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图形朋友的家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帮它们找找。我们先来告诉圆形朋友:“圆形朋友送到圆形的家”。让幼儿练习这句话。还有两个图形朋友请小朋友来帮帮忙。
(评析:通过集体游戏《图形找家》,让幼儿积极为图形朋友找到相应的家,加深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同时让幼儿学说一句话:“圆形朋友我送你回家的”,让幼儿在参加感兴趣的数学活动的同时也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为图形孩子找家
(1)师:图形朋友都回家了,可是它们发现它们的宝宝不见了,我们来帮它们找找看,然后把它们送回家。“找呀找呀找呀找,图形宝宝在哪里?”
(2)师:找到了,原来躲在小朋友的椅子底下。我们来看看是谁?它们是什么形状?它们应该是谁的孩子呢?请小朋友象刚才送图形妈妈回家时一样说一句好听的话告诉它们再把它们送回家。
(3)幼儿送图形孩子回家,老师提醒幼儿边送边说一句话。
(评析:从集体教学到个别教学,用层层递进的方法让幼儿表现自我,了解他们的掌握情况。充分体现了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让每个孩子都有表达表现的机会。)
3、验证:图形孩子找到自己的.家了吗?
(1)集体验证:我们一起来看看圆形妈妈的家是不是都住着圆形宝宝?如发现有不同的形状让幼儿一起观察并纠正。
(2)个别验证:三角形妈妈的家请一个朋友去检查;正方形妈妈的家请另一个朋友去检查。
(评析:通过三个不同的验证方法,让幼儿进一步加深了对三种几何图形特征的认识。)
(三)游戏:图形排队。
(1)师:图形妈妈说,请小二班的小朋友也来做它们的孩子。那你们喜欢做什么形状的孩子呢?请小朋友自己来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形状拿在手里。
(2)请图形宝宝按妈妈的口令回到相应的家。
(评析:孩子在能力、水平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在设计上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让幼儿自己来扮图形娃娃来找到相应图形的家,这个环节,既帮助幼儿复习了图形的认识,也让老师了解了班中幼儿所存在的差异,让一些能力水平较弱的幼儿在大家的观察发现,反复纠正中获得提高与认识。更激发了幼儿认图形的兴趣,整个活动幼儿基本上都能找对相应图形的家。)
四、排好队,边听《火车嘟嘟》的音乐,边排好队到外面去郊游。引导幼儿按三种图形标记排队,排成小火车,听着《火车嘟嘟》的音乐去郊游。
(评析:让幼儿排好队在音乐的伴奏下,在游戏情境中结束。)
幼儿教案小班数学教案推荐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