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教案不是一次性的工作,需要在教学实践后进行反思和修订,使其不断完善,,设计多样化的教案活动,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方式,汇报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不迟到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不迟到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读写结合,重视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转换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感受父亲这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父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3、通过学习,学生能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感受父亲这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父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1、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来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对比“打”与“送”,升华父爱。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角度切换,建立父亲形象。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迟到》,还记得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吗?不急,老师有个建议,看大屏幕(出示要求),任选一个角度来概括。
“我”上学迟到了,父亲打了我,帮助我改正了错误。这件事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直到70多岁时仍然记忆犹新。(出示课件)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能影响作者一生的,究竟是怎样一位父亲。同学们,你们能说说吗?(严厉、关心女儿、疼爱女儿、慈祥……)
二、感情诵读,品析“严慈并济”的父亲形象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哪些自然段分别写出了父亲的严和慈。
感受“严”
1、说话要有根有据,自由读课文6—13自然段,找找哪些语句具体写出了父亲的严厉,感受特别深刻的地方勾画下来,还可以简单批注。比如一个词语、短语或者简单的一句话。3分钟以后交流行吗?
2、全班交流
a、“怎么不起来?快起!快起!” “晚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感叹号不仅可以表示赞叹还可以表示气愤,三个叹号足以说明父亲气极了。从语气上我们感受到父亲的严厉。(分角色朗读对话)
b、“爸气极了,一下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我挨打了!”
怎样才能读出严厉呢?自己试试。(指名)
我仿佛看到了高举的鸡毛掸子,听到了令人胆寒的咻咻声。“拖、抄、抡”这些动作直接写出了父亲的严厉。能从其它句子中有所感受吗?
c、“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尾,外面的雨声……被宋妈抱上了洋车。”
外面的雨声有多大,我的哭号就有多响,外面的雨水有多少,我挨的打就有多少。
d、“那一条条鼓起的鞭痕,红肿的,而且发着热。”
父亲下手狠,鞭痕让人有钻心的疼痛,怎么不严厉呢!
3、一次迟到,父亲为什么要狠狠地打我呢?他是怎么想的?
指名交流时,教师点拨学生注意联系前文。
小结过渡:
父亲恨铁不成钢,怕我养成坏习惯,所以才会这样狠狠地打我。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同学们还读出了他的慈祥。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品味“慈”
出示18自然段:
“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给我。”
1、指名回答。
2、送来的仅仅是夹袄和铜钱吗?送来的还是什么?同学们,这简单的两句话背后究竟蕴藏着什么?请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3、全班交流
a、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点拨。
(虽然打在我身上,却痛在父亲心里,他懊悔不已。父爱是深沉的,不善言表的,只好通过行动来表现。此时无声胜有声!)
b、每一动作后都承载着父亲沉甸甸的爱。同学们,用心用情去读去感受吧。
指名——示范——再读——指名(朗读中注意方法点拨,情感渲染)
教师小结:我们看不见父亲的脸,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父亲关爱的眼神,触摸到父亲那份厚重的爱!
三、入情入境,体味“我”的内心世界
父亲打了我,又送东西给我,作为女儿,“我”前后的心情和想法有什么变化?结合具体语句说说。
挨打时的心情:
指名回答,教师点拨。(伤心、不解、难过、委屈……)
送东西时的心情:
小结过渡:
(感动、感激、后悔……)
我挨打了,我委屈,我生气,我不解甚至怨恨,因为那时我不懂父亲的良苦用心,可是看到父亲追到学校送东西给我,看着他关爱的眼神,“我”的内心涌上一股暖流。同学们看啊,“我”在接过父亲送夹袄和铜钱时,眼里分明闪着泪光。
爱之深,责之切。听着我惨烈的哭喊,看着我狼狈的样子,想起我红肿的伤痕,父亲哪里放得下心呢?于是他来了,带着夹袄和铜板来了,可见到我了,却什么也没说。父亲的爱就是这样,有时是打的严厉,有时又是爱的深沉。
四、对比中升华父爱的高度
1、现在你觉得“打”和“送”,哪个给我留下的印象更深刻?为什么?可以和伙伴小声讨论。
2、指名回答。
补充资料:
其实《迟到》这篇课文选自她的代表作《城南旧事》。她在写这篇文章时,父亲早已经去世了。她是带着对父亲的怀念来完成这本书的。读书时,我们在乎的不是文字的多少,而是它带给我们内心深处的震撼有多大。
挨打时的皮肉之苦是短暂的,就像过眼烟云,一吹就散了;而送东西时的感动却是永久的,就如一块磐石,深嵌在我心中。多年以后,我记得的已不是挨打的疼痛,而是暖暖的、浓浓的父爱!
3、严而有情的父爱有效果吗?读课文19自然段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是的,因为有了父亲这份厚重的爱,也因为我读懂了,理解了父亲的爱,所以我才会有了从迟到到早到,甚至来不及吃饭也要赶到学校的变化,这样父亲足以影响我一生!可是父亲早已去世,要是时光能倒流,要是父亲此刻就站在我面前,“我”该有多少话想对父亲说呀!拿起你的笔代替女儿把心里最想对父亲说的2、3 句话写下来。3分钟够吗?
5、指名交流。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真切体会到作者的情感,那是因为你已经把自己当成了林海音。让我们再一次回味她70多岁时所说的话。生齐读。
林海音的故事影响了我,要是这个故事也能影响同学们那该多好啊!
不迟到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讨论,领悟经常迟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体验把错误推给别人与改正自我两种态度及行为的不同结果
活动准备:
教师事先阅读故事《不是我的错》,仔细分析作品的及其与具体描述的关系。
活动过程:
一、不是我的错。
1、教师讲述:“有一个小朋友名字叫嘟嘟,他上学经常会迟到。老师问他,他就说‘不是我的错’是不是嘟嘟的错呢?我们来听听这个故事。”
2、教师讲述故事从开头至“嘟嘟涨红了脸,不知怎么说”。
3、故事刚开头,老师为什么问:“嘟嘟,你怎么又迟到了”?(因为嘟嘟经常迟到)。
4、嘟嘟是怎么回答老师的?(不是我的错,妈妈骑车太慢)。
5、第二天,第三天,嘟嘟仍然迟到,他又是怎么说的?他说是谁的错?(他说都不是自己的错,要么是妈妈不好,要么是爸爸的错,要么是闹钟的错)。
6、听了嘟嘟的话,同学们为啥都笑了起来?嘟嘟为啥涨红了脸?(嘟嘟讲的不对,同学们才笑。嘟嘟难为情了,所以涨红了脸)。
二、究竟是谁的错。
1、嘟嘟经常迟到,究竟是谁的错呢?我们继续听故事。
2、教师讲述故事“老师弯下腰来”到结尾。
3、老师弯下腰来,对嘟嘟说了些什么?(自己早点起来,动作快一点,这样就不会迟到了)。
4、嘟嘟照着老师的话去做了吗?他是怎么做的?(早早就起来,很快的`准备好),他这样做了以后,有没有迟到?(没有迟到。大家都在操场上玩,还没上课呢)。
5、上学经常迟到,是因为嘟嘟起的晚、动作慢,还是爸爸不好、妈妈不好、闹钟不好?
三、怎样才能不迟到。
1、嘟嘟迟到的时候是低下头走进教室的,嘟嘟不迟到的时候,是怎样的呢?(高高兴兴坐在位子上,抬起头,挺着胸,看着老师)。
2、我们怎样才能不迟到,高高兴兴的开始一天的学习呢?
3、引导幼儿讨论具体的做法(起的早、动作快……)以及正确态度(不要都说成是别人的错,应该从自身找原因)。
4、引导幼儿一起学说嘟嘟的那句话:不迟到,真好。
不迟到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迟到的茗茗》,并知道茗茗经常迟到的真正原因。
2、要求幼儿懂得每天要按时上学,做到不迟到。
3、幼儿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并能连贯讲述故事。
难点:请幼儿自己制定一个作息表,并帮助自己规划好自己的时间。
活动准备
?迟到的茗茗》的图片、幼儿用书《迟到的茗茗》、《我的作息表》
活动过程
一、激趣引入——我用谈话形式来吸引幼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性。
师:有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叫茗茗,他在上学时经常迟到。老师批评他,他总是说:“不是我的错”。是不是茗茗的错呢?好,现在我们来听听这个故事《迟到的茗茗》好吗?
二、出示教学图片,采用直观教学法,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这一环节主要分两个步骤进行。
1、分段讲故事。
此环节我运用了直观方法和提问法,把故事进行分段讲述,先通过观察后,再鼓励我们大胆表达。这样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并充分调动了他们的视听觉帮助他们理解故事内容。
2、幼儿翻阅幼儿用书《迟到的茗茗》完整欣赏故事,使幼儿懂得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不要依赖别人并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此环节其实重在揭示思想内涵,进行情感,通过看幼儿用书的形式让幼儿完成整欣赏故事,有利于幼儿更形象的欣赏故事,理解故事能大胆讲述故事简单的对白,我利用幼儿用书让幼儿更形象的欣赏故事。
3、通过交流讨论茗茗经常迟到的原因?上学为什么不能迟到?你们也要上小学了,怎么样才能保证自己上学不迟到?等等,并引导幼儿深入分析故事帮助幼儿领悟要想不迟到,只有改变自己。
三、操作法:幼儿完成幼儿用书作业《我的作息表》
在这一环节,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自己的作息表能更进一步加强幼儿对时间的观念,并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教学反思
让幼儿先观察图片,再听讲故事,幼儿知道故事的内容。交流讨论环节茗茗经常迟到的原因。幼儿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在制作《我的作息表》这一环节,教师如果先引导幼儿在自己的作息表的时钟上写上数字点数。幼儿会更容易看懂。
不迟到教案篇4
观察时间:
20xx年12月3——4日。
观察对象:
刘璦宁。
观察内容:
宁宁有段时间没上幼儿园了,与她的妈妈通话中了解到是因为要去继续对牙齿进行治疗。即使宁宁上幼儿园也是经常的迟到。自从幼儿园制定了新的方案,要求孩子在8:30之前都要到幼儿园,班上很多经常迟到的孩子也都能够抓紧时间,早晨起床不再磨磨蹭蹭,而是听到妈妈的召唤,马上穿衣服、刷牙、洗脸、吃饭。
周三的早晨,我去香坊区政府幼儿园参加教研活动,回到班里,听说宁宁早晨又迟到了。这次我好好地思考了一下,采取什么方法才能使总是迟到的宁宁不再迟到呢?这样她自己也是耽误了很多学习内容的啊?下午起床后,孩子们都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去游戏,宁宁也不例外,她在操作区《布口袋连起来》这里停下来,插好进区卡,开始投入地探索。看到她这样喜欢这个区域,我想:如果宁宁上幼儿园不迟到,可以让她担任操作区的管理员,那何尝不是一个好办法呢?晚上离园前,我就对宁宁说:“宁宁,如果过明天上幼儿园你不迟到,老师就让你做操作区的管理员,好吗?”宁宁听后开心地点点头。
今天早晨,还不到8点就看到宁宁站在班级的门口向我问好。看来我的办法很见效。宁宁说:“老师,今天上幼儿园我没迟到!”说完很自豪地走进操作区做起她的管理员。
观察反思:
看来我的这个办法很见效,自从实行迟到管理制度后,很多班级基本上已经没有迟到的孩子了。希望自己班的小朋友也都能够早早的来幼儿园。上幼儿园多好,吃完早餐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区去游戏了。区域活动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孩子,希望宁宁这个小管理员能够把她所负责的区域管理好,上幼儿园再也不迟到了。
不迟到教案篇5
目标
1、能理解故事的内容,感受故事幽默有趣的情节
2、通过讨论,领悟经常迟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体验归咎于别人与自我改正两种态度以及行为的不同结果
准备
男孩玩偶一个
过程
一、导入
介绍来自刚入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嘟嘟。教师一边演示玩偶,一边讲述:有一个小朋友名字叫嘟嘟,他上学经常会迟到。老师问他,他就说:“不是我的错。”那是不是嘟嘟的错呢?
我们来听听这个故事。
二、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不是我的错》的第一部分(嘟嘟涨红了脸,不知道该怎么说) 讲述故事之前先提醒小朋友们仔细听,注意听嘟嘟是怎么回答老师的话
提问:
1、老师询问嘟嘟,你怎么又迟到了的时候,嘟嘟是怎么回答的? (不是我的错,妈妈骑车太慢。)
2、第二天、第三天,嘟嘟仍然迟到,他又是怎么说的?他说是谁的错? (他都说不是自己的错,要门是妈妈不好,要么是爸爸的错,要么是闹钟的错)
3、听了嘟嘟的话,同学们是怎么样了呢?为什么会这样呢,你们觉得嘟嘟这样说对吗? (嘟嘟讲得不对,同学们才笑。不对)
(二)讲述故事《不是我的错》的第二部分(教师讲述故事“老师弯下腰来”到结尾)
1、嘟嘟经常迟到,究竟是谁的错呢?我们继续听故事
2、老师弯下腰来,对嘟嘟说了什么? (自己早点起来,动作快一点,这样就不会迟到了) 模仿老师说话
3、嘟嘟照着老师的话去做了吗?他是怎么做得?
(早早就起来,很快地准备好)
他这样做了以后,有没有再迟到?
(没有。大家都在操场上玩,还没上课呢)
4.、小朋友们觉得是谁的错?
三、引申
1、提问:嘟嘟迟到的时候是低下头走进教师的,嘟嘟不迟到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呢? (高高兴兴坐在位置上,抬起头,挺着胸,看着老师)
2、模仿 :分别请两位小朋友作为迟到的嘟嘟和一位不迟到的嘟嘟
3、提问:以后小朋友们上小学怎样才能不迟到,高高兴兴地开始一天的学习呢?(与小朋友们互相交流)
4.、引导幼儿讨论具体的做法(起得早、动作快......)以及正确的态度(不要都说是别人的错,应该从自身找原因)
四、总结
把故事的大概再复述一遍从而引导幼儿一起学说嘟嘟的'那句话: 不迟到,真好。
不是我的错
嘟嘟刚走进教室,老师就问他:“嘟嘟,你怎么又迟到了?”
嘟嘟低下头,支支吾吾地说:“不是我的错,妈妈骑自行车太慢了。”
第二天,嘟嘟又迟到了。他说:“不是我的错,爸爸喊我太晚了。”
第三天,嘟嘟又迟到了。他说:不是我的错,闹钟的声音太轻了。”
听了嘟嘟的话,有的同学“嘿嘿”地笑出声来,有的捂着嘴偷偷地笑。
嘟嘟涨红了脸,不知道该怎么说。
老师弯下腰来,小声地堆嘟嘟说:“以后,自己早点起来,动作快一点,这样就不会迟到了。”
嘟嘟想,也许应该照着老师的话试一试。
这一天早上,嘟嘟早早地就起来,很快地转杯好。他和妈妈来到学校,同学们还在操场上玩呢。
嘟嘟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教师,他看见老师笑眯眯地看着自己,嘟嘟高高兴兴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他和同学们一样,抬起头,挺着胸,看着老师。他心理想:不迟到,真好。
不迟到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蒂姆所表现出来的协作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培养协作意识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联系课文理解本课重点词语,体会蒂姆所表现出来的协作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20xx年,在芬兰埃斯波市举行的一个仪式上,芬兰技术奖基金会授予49岁的蒂姆全球的技术类奖——千年技术奖。这是一个迟到15年的奖赏,你想知道为什么吗?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出示自学指导??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句子读通顺,将字音读正确。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边读边用笔勾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这些生字。同时将你不懂的词作上记号。
1、抽读课文,学生评,师生共同正音。
2、小组交流,采用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解决不懂的词语,老师相机指导。
3、教师出示能概括本课主要内容的词语,读词,检查学生理解情况。同时让学生看着这些词语,大致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4、教师指导记住字形,书写课后生字,词。
四、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出示自学指导二
默读课文,思考:许多人都觉得蒂姆获得”千年技术奖”是当之无愧的,你是怎么看的,他做出了什么贡献,能获此殊荣。学生边读边作勾画,作批注。
1、汇报交流。
2、教师总结。
五、巩固提高
抄写生字词,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文章简述了什么内容。
二、出示学习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蒂姆所表现出来的协作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培养协作意识和奉献精神。
三、精读课文,学习内容
(1)在他之前,没有浏览器,网络世界一片空白。万维网的诞生给全球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一举打开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便之门。
学生汇报,互联网给你们带来了哪些方便什么叫革命性的变化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教师小结,蒂姆发明的万维网为信息的交流和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在他将自己的发明公布于众之后,互联网立即风靡全球。不久,网络公司便风起云涌。一夜之间,一批富翁宣告诞生。而”万维网之父”蒂姆却分文未取,依然进行着自己清贫的科研工作。
3、理解加点的重点词语,把蒂姆的行为与其他人作对比,体会他的高尚。
4、教师补充资料:天下真有免费的午餐。蒂姆将自己的发明无私地奉献给了全世界,分文未取。他给无数人创造了暴富的平台,自己却一直苦于无钱修厨房。当十五年后蒂姆拿到100万欧元时,他这样说:”这的确是个惊喜,但金钱还不至于让我疯狂。100万欧元的奖金我得妥善分配。我家住郊区,子女上学不方便,另外,妻子总在抱怨,说我们该修修厨房了。”
有谁知道,当蒂姆给了无数人财富的时候,他自己的生活却有这么多的困难从而引导学生体会蒂姆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反复读,认真体会。
5、有的人说蒂姆太傻,有的人说蒂姆是超凡脱俗,你是怎样想的呢找出蒂姆说的话,用笔勾画出来,写出你的体会。汇报交流。通过理解蒂姆说过的话,来理解”在蒂姆眼里,让人类共享知识和互相协作是理所应当的”,从而体会蒂姆身上表现出来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6、教师小结本文。
7、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认真体会。
四、拓展升华
1、结合现实生活,学生讨论,你能感受到蒂姆精神品质的高尚吗?
2、学生讨论:如果你有一次可以给蒂姆写信的机会,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不迟到教案篇7
设计意图
故事是人皆喜欢的,是幼儿接触最多而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故事教学是幼儿园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开展故事教学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扩大幼儿的知识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幼儿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活生生的形象来反映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通过故事让幼儿逐渐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行为是对的或是不对的。
教学目的:
1.能根据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大胆想象,编出故事的主要情节。
2.能用较清楚。连贯的语句大胆发言。
3.懂得关心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
教学准备:
1、故事图片一幅。
2、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
师:“美丽的小树林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小动物。你们看,这是谁的家?(小兔的家)今天是兔妈妈的生日,邀请了许多朋友到家里来做客。她对小兔说:‘孩子,帮妈妈去买生日蛋糕,好吗?’小兔子高兴地说:‘好的。’说着,拿过钱飞快地跑出了家门。
一会儿,兔妈妈请的客人都到齐了,大家一块等着小兔回家。可是大家左等右等,还是没见小兔回来。呀,小兔在路上会发生什么事呢?兔妈妈可着急了。”
2、讨论、构思故事的中间部分
请小朋友帮兔妈妈想一想,小兔在路上发生什么事?
提示:想一想,小兔在路上会遇到谁?发生什么事?(可能是危险的事,也可能是有趣的事)
小兔是怎么做的?(谁帮助了小兔子或小兔子帮助了谁?)幼儿讨论。
3、幼儿讲述。
让幼儿四个人为一组进行讲述,在小组讲的基础上推一名代表进行在集体面前的讲述。
4、教师讲述故事部分。
“刚才,小朋友帮兔妈妈想出了许多小兔在路上发生的事情,过了很久,小兔子终于拎着蛋糕气川吁吁地回家了。兔妈妈又生气又心疼地问:“你到哪儿去了?为什么那么晚才回来?”小兔子难为情地低下了头,你们想知道小兔在路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们听小兔自己是怎么说的。”听录音。
5、对幼儿进行情感。“兔妈妈听了小兔子的话,她会责怪小兔子吗?
兔妈妈和客人都夸奖小兔子能为别人着想,是个好孩子。”
6、请幼儿给故事取题目。简单评价。
不迟到教案篇8
一、说教材:
?迟到》是鄂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第8课。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叙事散文。文章以倒叙方式,回忆和描述了“我”童年上学因赖床而挨打的往事,写出父亲对“我”管教很严厉又很疼爱,表达出“我”对深沉父爱的理解和感受。
课文共16自然段,可分五个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领全文,交代父亲既疼“我”,又对“我”管教很严。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我”有赖床、上学常迟到的坏习惯,为下文发生的事情作了铺垫。第三部分(3至12自然段)详细叙述“我”赖床不想上学而遭到父亲痛打一事。第四部分(13至15自然段)写父亲在“我”挨打后来到学校看“我”,为“我”送衣服,并给“我”两块钱。第五部分(16自然段)写“我”从此改掉了迟到的坏习惯,变成一个早起、勤奋的学生。
文中的第三、四部分值得品味,重点写了两件事:一是父亲发怒打了“我”;二是父亲到学校给“我”送衣服、送钱。这两件事很鲜明地刻画了一个严厉又慈爱的父亲形象。因为父亲的爱,也因为作者对这份爱的理解,所以才会改掉迟到的习惯,才会有了将来的所为。
根据上述课文特点,以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结合本班学生实际,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深沉的爱,了解爱的真谛。
3、重点学习课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明白作者对严厉的父爱的理解和思想上的转变过程,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深沉的爱,了解爱的真谛。
2、重点学习课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明白作者对严厉的父爱的理解和思想上的转变过程,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二、说设计思想:
(一)注重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有机结合。
?迟到》是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导读明确指出:“学习本单元课文,认真品味有关词句,体会文章中丰富的情感。”在教学中,我紧扣这一目标,适时引导学生品读体现父亲严爱与疼爱的词句,从中体会父亲深沉的爱,了解爱的真谛,引导学生品读心理活动的语句,从中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
a)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供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而质疑是“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前提条件。年段目标提出“继续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年段目标以及高语组的小课题“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策略研究”,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
1、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质疑问难。如第1自然段总领全文,是本文的中心句。通过品读这一句,学生感悟到这是一个既疼“我”又对“我”管教很严的父亲。我因势利导,问:“读了这句话,你想知道什么?”我相信我的这一“石”定会激起“千层浪”,学生围绕这句话一定问:“父亲是怎么疼我的?”“父亲是怎样严厉管教我的?”“父亲为什么对我这么严?”“父亲到底有多严?”等等。
2、引导学生抓住难点质疑问难。通过对第三部分的学习,学生都明白“我”被父亲狠狠地打了一顿,可到第五部分时,父亲又到学校给“我”送衣服送钱,爸爸的这一举动肯定会在学生心中打下大大的问号。针对这点,我引导学生主动说出自己的不解。
(三)透过重点词句品味,引导学生读进去,体会情感。
抓住重点词句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在设计中,紧抓表现父亲生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方面的字眼,还有“竟”和“居然”两处句子和相关段落进行品味,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1)联系上下文。(2)抓住重点词。帮助学生逐步感受父亲的严厉,为后面体会“严中有爱”作铺垫。
(四)注重朗读指导,体现语文特色。
以读为本为学生真实创设了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在设计中采用了不同形式的读,而且每一次的读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和目的,如突破难点的细读,升华情感的引读,以读贯穿了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到了文章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有声有色的读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的与文本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体,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
(五)阅读中要注重评价。
阅读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独特个性体验的评价,评价的语言要丰富,评价的方式要多样。不仅要有语言性的评价,还要有非语言性的评价。因而在设计中我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相关的预设评价,不仅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而且想以此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六)注重课堂的预设和生成。
学生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体。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不是框定一个僵化的路线,而是以人为本,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进行穿插变化。这集中体现在研读课文的第3至10自然段中具体体现父亲严厉那几句话的教学设计上。
不迟到教案8篇相关文章:
★ 不查封申请书6篇
★ 不保全申请书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