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教案5篇

时间:
Anonyme
分享
下载本文

具有明确学习路径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复杂知识,增强学习信心,大家在撰写教案时,应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于后续的评估和反馈,以下是汇报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河中石兽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河中石兽教案5篇

河中石兽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难点: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文学家,乾隆十九年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戌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亲自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题目是编者加的。《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编写成。在内容上,主要搜集当时流传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或亲耳听闻的奇闻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遍及全中国,北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3、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笔记”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由于“笔记”本身获得的自由空间,可以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笔记”叙述相互交叉,优势十分明显。

【自主预习】

给下列字词注音。

河干()门圮()船棹()曳( )湮没()

啮沙()坎穴()溯流()臆断()

【朗读课文,翻译】

1、翻译全文。

2、完成《学辅》p86第2、3、4题

3、理解重点词。《学辅》p86第5题。

4、重点理解的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试概括各层大意。

【再读课文,文本探究】

3、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试归纳总结。

4、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5、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这说明了什么?(《学辅》第12题)

6、结合全文,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性格特征。

7、“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把握文章主旨】

8、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学辅》第11题)

【写作鉴赏】

1、层层铺垫。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河中石兽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了解“铭”的特点。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熟读背诵。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教学难点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的后两句从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一定要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要躬行”至少有这样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在学习过程中的动脑、动手、动嘴就是一种“躬行”。学了文章诗篇要背诵,是一种“躬行”,自己练笔写作,是一种“躬行”。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这个“躬行”就是社会实践,要通过社会实践去检验已学的知识,要通过社会实践把书本知识化为己有,为己所用,还要通过社会实践去巩固、深化已学的知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家作品

作者纪昀,字晓岚。乾隆年间人,清代文学家。《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三、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一)朗读,背诵课文。

(二)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临:靠近。河干:河岸圮:倒塌。并:一起。沉没在河中。焉:于此,在那里。

译文: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阅:经过岁:年。募:募集求:寻找。竟:最后。

译文:

3、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以为:认为棹:划船。曳:拖数:几迹:踪迹

译文:

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尔辈:你们这些人。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这。岂能:怎么能。为:被。暴涨:洪水。乃:这湮:埋没。颠:颠倒

译文:

5、众服为确论。

服:信服为:认为是。确:正确

译文:

6、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凡:凡是当:应当

译文:

7、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盖:因为。啮:冲刷。倒掷:倾倒。

译文:

四、课堂总结

学习课内文言文要学会利用注释。

五、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默写。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诵、背诵情况

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8、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是:像这样。已:停止。遂:于是。.溯(sù)流:逆流。固:固然。

译文:

9、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如:按照。果:果然。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但:只。知:了解。其一:表面现象。其二:根本道理。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欤::吗。

译文:

三、理解

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讨论并归纳:

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默写。

河中石兽教案篇3

一、积累运用

1.“斗酒诗百篇”是指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__________请你写出本学期你学到的他的`一首诗。

2.短文修改。

①人活着要吃饭,人活着也要读书;吃饭是人的本性,读书也是人的本性。②读书可以有目的地读,也可以无目的地随便翻翻。③书海无边,只能有选择地读一些代表作。④读得好不好,要看_________(实验、实践、实力)。⑤读死书,死读书,结果造就了两脚书橱,“百无一用是书生。”⑥但是如果是个“读书种子”,带着乐趣读书,就能兴味盎然地吸收书中,长成大树,成为栋梁之材

(l)文中第⑤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写出修改方法。

(2)从第④句的括号内有三个备选词语,请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

(3)第⑥句有一处语病,请写出修改方法。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3一6题。

农夫耕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①见而哂之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终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②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③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④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去。

注释:①行者:过路人。②所以:用什么方法。③未及移时:还没过多少时间。④术:方法。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l)农夫耕于田 于:

(2)欲速则不达 速:

(3)行者服而去 服:

2.给下列句子加上标点。

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农之惰也!

(2)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6.这则寓言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河中石兽教案篇4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复习文言文加点字解释。

二、思考问题。

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

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三、请学生口头回答上述问题,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次大意。

1、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多媒体演示】

(1)学生演示。

(2)教师演示。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2、师生共同归纳:

第一种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五、分析最后一层,概括文章的中心。

1、概括文章的中心: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2、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入地领悟这一道理。

六、拓展阅读:《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训练题。

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水中石兽真会向上游

吴德锋

纪昀(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是出名的清人笔记小说之一。蔡元培先生将它与《红楼梦》、《聊斋志异》鼎足并列为“有清一代三大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河中石兽》这个故事,颇负盛名。

近来有人对纪昀的这个说法,表示怀疑。理由是石重水轻,无论如何,沉于水中的石兽,只可能顺流而下,决不可能逆流而上。他们认为纪昀所说的这个故事,尽管很生动、有趣,很能吸引人,无奈事实决非如此,石兽向上游,不过是文学家的幻想,客观上并不存在。

事实真的如此吗?寻找沉在河中的石兽,究竟应在上游还是下游?不久前发生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回事,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回事的情节几乎与纪昀所记一模一一样,即西双版纳有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也随之失踪,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里去了。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的上游,发现了那块失踪了的石头,经核对,它确实是本来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块。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

原来炸另一块石头时,这块石头的基础也被震坏,它丧失了屹立不动的根基,正如纪昀所说的水冲走石边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时间中,它逐渐地向上游翻滚了十多里路。它向上“游”时经过之处,留下了一道明显的沟,令人信服他说明,纪昀所记,确非虚言。这一有趣的自然现象,1980年4月当地的报纸作过详细的报道。这故事不仅我们如何思考问题,对从事水中打捞也有实际指导意义。

河中石兽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实词,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知识扫除字词障碍,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说明

一、作者引入新课

1、讲一小故事:

1、倾听有关纪晓岚的故事由作者纪晓岚这位大有关纪晓岚的儿时的趣事

2、讲一讲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才子的小故事引入,说明这一“满清第一大学士” “风流才子”--纪晓岚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其才(自由发言,分散回答)、趣,从而也掌握一华了。

3、参照注释,知道有关些必要的文学常识。

4、组织学生讲一讲《阅微草堂笔记》的文学常识

5、引出《阅微草堂笔记》共24卷,记述狐鬼神怪和见闻琐事。

二、朗读,感知课文

1、范读、领读课文、跟读,反复朗读课文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点拨:字词的`读音掌握字的读音:圮棹曳湮中最重要的手段,2、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

3、发言:复述课文中的故事后学生在自行朗读,复述课文中所讲故事。

课文讲述了寻找两座掉入水中的由情入理,能够在石兽的故事。读清读顺的基础上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说明

三、合作学习,交流讨论

1、引领、点拨学生扫清课文的先自己参照书下注释,边读边对照注以这种小组合作的字词理解障碍。释翻译,遇到问题及时做标记。形式,来解决疑难

2、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后分小组讨论:问题,降低难度,试翻译课文,弄懂大意。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拿到小组内来进而培养学生这种讨论解决。阅读浅近的文言文

关键词:的能力。

古今异义词:干阅已

①圮:坍塌②曳:牵引

③湮:埋没……

3、课堂交流,资源共享。再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积累文言字词

以考试的形式,积累文言有问有答的:在课堂有剩余时间字词的解释掌握:的情况下,增置此选派一学生为主考官啮:咬,这里指沙子被水的反作用力环节,使学生对课提出问题,同学回答冲刷。上所学的知识进行

溯:逆流而上。巩固,强化训练。

课后作业:

a、b级学生继续认真阅读课文,写一篇小短文,说明能够在上游找到石兽的道理。

c级学生抄写并翻译课文。

河中石兽教案5篇相关文章:

小班教案上幼儿园教案5篇

幼儿数字教案大班教案5篇

8的减法教案大班教案参考5篇

小班户外游戏教案教案5篇

小班健康教案保护牙齿教案5篇

吃饭歌教案教案参考5篇

4的分解教案大班教案5篇

认识数字6教案中班教案5篇

花与瓶教案美术教案5篇

大班社会教案交通标志教案5篇

河中石兽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3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