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引入创意写作的活动,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教案设计能够帮助教师迅速应对学生的不同需求与反应,以下是汇报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奶牛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奶牛教案篇1
活动准备
范画、幼儿美术用书、作画用具
活动目标
学习用简单的图形画出不同形态的奶牛。
大胆添画与奶牛有关的景物,使画面饱满、丰富。
活动过程
一、奶牛本领大
师:你们喝过牛奶吗?你知道牛奶那里来吗?
幼:喝过,是奶牛产出来的。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谢奶牛吧。你吃青草,我喝奶,谢谢你呀牛奶奶。
师:奶牛长的怎么样?它在哪里生活?
教师出示范画,引导幼儿观察奶牛的形态特征。
二、奶牛真可爱
1.奶牛有个扁扁圆圆的大鼻子,鼻子中间有两个圆鼻孔,嘴巴长在鼻子下面。
2.在鼻子上面画一个拱门,从中间往左开一扇小门,再向右边开一扇小门这就是奶牛的左右脸颊,然后再两边脸颊上分别画上圆圆的大眼睛。
3.奶牛的头上是两个弯弯的牛角,牛角下边是半圆形的耳朵,牛角上还有条纹。
4.用大大的方形画出奶牛胖胖的身体,身体下边有两条前腿和两条后腿,靠近后腿的地方有充满牛奶的乳房和奶头,身体后面的细尾巴一摇一摆,帮助奶牛赶走烦人的小虫子。
5.奶牛身体是什么颜色的?
幼:白色的底,黑色的比规则斑纹
6.奶牛生活在什么地方?可以在它的周围添画点什么?
幼:蓝天、白云、蒙古包、草地
三、奶牛的快乐生活
1.鼓励幼儿把奶牛画大,使画面构图饱满。
2.提醒幼儿把奶牛的轮廓全部画好后,再用黑色添画奶牛身体上的斑纹。
3.鼓励能力强的幼儿画出大小和形态不同的奶牛。
4.引导幼儿添画场景,使画面饱满、丰富。
5.欣赏同伴作品,并将自己的画编成故事讲给同伴听。
奶牛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简单的图形画出不同形态的可爱的奶牛。
2、大胆想象奶牛的快乐生活,添上相关的周围背景,使画面饱满、丰富。
3、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活动准备】
奶牛场图片一幅、幼儿8k画纸、记号笔、油画棒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奶牛长得什么样?它在哪里生活?
2、我们天天都喝牛奶,让我们一起感谢奶牛:“你吃青草,我喝奶,谢谢你花奶牛”。
二、观察图片,了解奶牛。
出示“奶牛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奶牛的形态特征,了解奶牛的生活习性,以及挤奶、工厂加工牛奶知识等。
三、怎么画奶牛。
1、奶牛真可爱,那怎么画呢?(教师请个别幼儿到黑板上画奶牛,并向大家讲述自己的画法。)
2、教师小结幼儿画奶牛的方法,编成儿歌:扁扁圆圆大鼻子,鼻子上面大拱门,拱门中间左右开,两个小门变脸颊画上圆圆大眼睛。头上两个弯弯角,牛角下边装耳朵,大大方形是身体,身体下边有四腿,后腿牛奶挤一挤,喝上几口好营养。不忘添上细尾巴,赶走烦人小虫子。
3、奶牛身体是什么颜色?奶牛生活在什么地方?可以在它周围添画点什么?
四、奶牛的快乐生活
1、鼓励幼儿把奶牛画大,画出大小和形态不同的奶牛,大胆想象奶牛快乐生活的情景。
2、引导幼儿添画相关场景,使画面满、丰富。
五、我的可爱奶牛故事
1、相互欣赏作品,将自己的画编成故事讲给同伴听。
2、将作品布置在画廊,幼儿命名:快乐的奶牛
【活动反思】
1、充分发挥图片认知作用。通过图片可以让幼儿清楚了解奶牛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用途。我让幼儿对图片进行充分的观察和讲述,先对奶牛的一切有个深刻的印象。
2、充分激发幼儿的想象。图片的出示容易局限幼儿的绘画思维,我在幼儿绘画之前,图片认知之后,充分激发幼儿的大胆想象,给予多方面的画图内容启示,如亲亲奶牛一家、散步的.奶牛、游戏中的奶牛等等。
3、充分肯定幼儿的创作表现。我不做示范,让幼儿根据对图片上奶牛特征的认知,和老师一起总结出画奶牛的基本方法,然后再放手让他们大胆作画。绘画中我只要发现一点点与大家不同的特好的画面或画法,就及时拿起作品启发大家学学或者也可以创作出与众不同的更棒的作品。在老师的不断肯定激励下,孩子们会更胆大去创作,较好的作品效果也就出来了。
奶牛教案篇3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小说情节巧妙的设计。
2.把握本文的主旨。
3.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学习重难点】
1.体会小说情节巧妙的设计。(重点)
2.把握本文的主旨。(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难道只有我们人会感到孤单寂寞吗?奶牛也会的。能够把动物当作人来看待,也算是爱心无限了。我们对待动物不能只看到它的物质性的一面,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精神性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和动物的和谐共处。这一堂课,让我们继续穿越时空,走进一百年前的丹麦小镇希默兰,一起去解读一个给人无穷启发的温馨故事。
二、自主预习
在真相大白之前,你觉得安恩有欺骗大家的嫌疑吗?
明确:安恩去集市原本就没有卖牛的打算,和买牛人一再发生冲突是她根本没想到的,所以从头到尾她都没有存心欺骗众人。她一开始就和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不想干扰别人做生意;面对嘈杂喧闹的集市、熙来攘往的人群,她不过是一个悠闲的`旁观者;对所有的买主,她拒绝的态度都很鲜明;最后真相大白,虽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三、合作探究
(一)情节设计
1.安恩把奶牛带到集市上让它与同类相聚,这样的考虑合理吗?
明确:“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然有一定的道理。安恩富有同情心,善待动物,她认为自己唯一的奶牛孤单,无奈之下想出这个办法,这是一位农家老奶奶的智慧,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2.小说结尾,安恩对自己不卖牛作了解释后,为什么没有写集市上人们的反应?
明确:这样结尾,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也许有人会恍然大悟,对安恩的做法表示理解,甚至称赞她的智慧;也许有生意人仍然不理解,因为每个养牛人也要生存,何况安恩并不富裕;也许有人会想到安恩的仁爱如同天使,他们会敬仰这样一位老奶奶;也许会引发一些人的思考……
(二)探究
一幕集市上引人瞩目的奶牛风波结束了。引发无数人好奇心的谜底竟是如此简单——安恩带着奶牛来到集市仅仅是为了让奶牛和同类相聚、散心。通过对安恩和奶牛故事的解读,请你谈谈对小说的理解。
讨论、明确:安恩和奶牛有着深厚的感情,她对奶牛喜欢、爱护、怜惜、尊重,把它当作生活中的伙伴,甚至当成和自己平等的生命来看待。她对生命的尊重不是一种形式,也不是一种姿态,而是发自内心的愿望。她用看似简单的行动诠释了人与动物的深厚情感,把尊重生命做到了极致,也阐释了作品的:人与动物也会有真挚的感情。人应当像尊重同类一样尊重它们,爱护它们,理解它们,重视它们的情感需求;人也因之展现出高贵的人性之美。正如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所说:“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根本性的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动物。”
(三)写作技巧
1.明暗两线,并行结构。本文有两条线索,安恩拒绝出售奶牛是明线,而奶牛自始至终的孤独则是暗线,正是因为这一点,安恩的行为才会遭到众人的误解,情节才会跌宕起伏。
2.形象描写,栩栩如生。运用了外貌描写、细节描写、对话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第一自然段主要用了外貌和神态描写,叙写了安恩是个不太富裕,但自尊、勤俭、有高尚趣味、沉静、安详的老太太。除此,第一自然段中还有对周围环境的描写,意在反衬安恩的沉静和安详。第二自然段主要是对牛的描写,从中可看出这是头年老、美丽、健壮结实、甘于奉献的好牛。文中通过买牛人和安恩的对话描写等,写出了安恩的态度是从谦恭到不屑,到坚定的拒绝。对于最后一个买牛人所提出的疑问,安恩只是一般的回答。对于猜测,她感到歉意,想做些事情让对方消气。对于不满,安恩感到愤怒和无助。的确,就此而言,安恩真是个善解人意的人。
3.层层设置悬念,文末解疑,突出主旨。故事简单,但是耐人寻味。原因就是作者把故事讲得充满悬念,具有吸引力。直到末尾才揭开谜底,让人恍然大悟,引人深思。
四、板书设计
安恩和奶牛
安恩——淡泊、坦然的人
奶牛——平凡、温顺的动物人性美体现在对一切动物的关爱
五、课外拓展
安恩回到家后依然过着清苦而平淡的生活,奶牛日渐衰老,将要死去。这时屠夫又出现了,提出买奶牛的请求。请你设想一下二人对话的情景,续写一个结局。
解析:文中的安恩老太太虽然比较清贫但却慈悲、善良、有爱心。表达了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的深刻。续写结局,既要发挥想象,又不能脱离原文作者的写作。
答案示例:“你的奶牛就要死了,现在你卖给我,还能得到一笔钱。我们来做这笔交易吧!”屠夫说。
“它不卖的。”安恩平静地说。
“你仔细考虑考虑,否则你会后悔的。”屠夫感到不可思议,又进行劝说。
“它不卖的,你不会明白的,你走吧。”安恩依旧平静地说。
屠夫看了看奶牛,看了看安恩,最后离去了。
奶牛最终死去了,安恩把它埋葬在了山坡上。
奶牛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体会故事的夸张与想象,学习用“我给奶牛吃××(颜色)的××(食物),就挤出×颜色的牛奶。”句式说话。
2、借助故事中的神奇想象,关注蔬菜的颜色特征与作用。
3、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ppt课件《神奇的奶牛》、奶牛手偶、蔬菜指偶、蔬菜图片
活动过程
1、利用奶牛手偶,引出故事。
导语:牛奶是什么颜色的?你们见过彩色的牛奶吗?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神奇的奶牛》。这头神奇的奶牛怎么变出彩色的牛奶呢?我们一起来听听。
提问:
(1)牛大叔带来的奶牛什么地方很神奇?
(2)故事里说道了那些小动物?
(3)有那些颜色的牛奶?它们是怎么变出来的呢?
2、分段理解故事。
利用ppt课件《神奇的奶牛》,逐步出现图片,教师边讲边指图,注意故事夸张的语调,及语速,给孩子观察思考的空间。
提问:
(1)橙色的牛奶是怎么来的?小白兔喝了橙色的变成了什么兔?
(2)绿色的牛奶是怎么来的?谁喝了?结果是怎么样的?(紫紫的牛奶、红红的牛奶)
(3)小动物们喝了会变颜色的牛奶心里觉得怎么样?小动物能变回原来的颜色吗?怎么变?
小结:牛大叔带来的奶牛真是太神奇了,吃了不同颜色的蔬菜就挤出不同颜色的牛奶,小动物们喝了什么颜色的牛奶就变成什么颜色小动物。不同颜色的蔬菜有不同的营养,小朋友要什么菜都吃,身体才会健康强壮。
3、学习用句式说话。
(1)幼儿自由说一说:吃过的各种颜色的蔬菜名称和颜色
(2)教师操作指偶,示范使用句式说话“我给奶牛吃××(颜色)的××(食物),就挤出×颜色的`牛奶。”
(3)幼儿选自己喜欢的蔬菜图片练习用句式说话“我给奶牛吃××(颜色)的××(食物),就挤出×颜色的牛奶。”
4、讨论:这个故事有趣吗?你觉得哪里比较有趣?
小结:这个故事实在有趣,奶牛吃了不同颜色的食物就挤出不同颜色的牛奶,小动物们喝了什么颜色的牛奶就变成什么颜色的小动物。自然界是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有许多神奇的植物,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小朋友们下次吧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把它变成一个好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教学反思:
这节语言课《神奇的奶牛》,其中牛奶是孩子们在生活中最熟悉的食品,而通常我们喝的都是白色的牛奶,为什么会有彩色的牛奶?这一问题是幼儿很好奇的一个话题。这个活动我共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引起幼儿的兴趣,完整的欣赏故事。第二个环节是分段欣赏故事,感受故事中神奇的想像。第三个环节是学习用句式“我给奶牛吃××(颜色)的××(食物),就挤出×颜色的牛奶”说话。第四个环节是讨论,幼儿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对故事的印象,自己觉得故事哪里比较有趣,进一步体验想象的乐趣。第一个环节中通过引出课题,完整欣赏故事并提问:“为什么说牛大叔的奶牛是一头神奇的奶牛?引起幼儿的兴趣。第二个环节,主要是请幼儿分段透过图片欣赏故事,二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通过看课件倾听故事兴趣还是比较浓的。注意力也很好,也能很好的关注蔬菜的颜色特征与作用,达到目标二的效果,第三个环节是学习用句式“我给奶牛吃××(颜色)的××(食物),就挤出×颜色的牛奶”说话。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幼儿熟悉故事的具体内容,并使用句式,可是在句式使用进行的时候,我发现这样的设计对幼儿来说,比较简单了,于是临时改成一个人连着说几种食物或是几个小伙伴说而连起来,并创编故事,但效果比较差,以至于出现有些失控了。也让我想到出现问题的两个原因,一是材料的不足,如果是加上合适的图片,即前面两句让幼儿看着图说,后面的在幼儿熟悉了之后再让幼儿想象的去说。二是环节设计中前面没有为创编故事做铺垫,例如:分段欣赏后没有再次完整欣赏故事,只是单方面的注意到句式的使用,所以临时的急性加上创编对于孩子们来说就有很大的难度了。三是孩子们在这方面的合作意识很弱。我想这在以后的语言课中是非常值得我去思考的问题。第四个环节,它是主要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体验想象的乐趣,在这个环节孩子们很兴奋,很乐意讲自己喜欢的故事环节,而且通过这样交流结束也能很正面的了解到孩子对故事的理解。
通过了这个活动我得到了很大的教训,在以后的语言活动中,在课前要更多从孩子的角度能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奶牛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及作品。
2、通读全文,梳理小说的情节,把握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能够复述故事。
3、通过课文品读,初步了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能说出安恩的性格特点。
4、通过评读探讨,能体会小说巧妙的情节构思,说出其对于塑造人物表现中心的作用。学习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5、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主人公安恩关爱动物,重视它们生命情感需求的善良感情。多角度体会小说。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巧设悬念的写法及作用。
2、学习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了解外貌描写与小说情节和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理解安恩对奶牛的深厚情感及其勤劳淳朴、善良慈爱的性格特点。把握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
2、多角度分析小说的,理解文章的思想。
教学方法:
“四读”导学,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处理生字词,标注自然段序号。预习指导检测:
a.给加点的字注音:
褶(zhě) 撂(liào) 木屐(jà) 窘迫(jiǒng) 臀(tún) 茸(róng)
锃(zng)亮 瘦骨嶙峋(lín)(xún)翕(xī)动 踌躇(chóu)(chú)
反刍(chú) 瑕疵(xiá)(cī) 找茬(chá) 羞怯(qi) 刨根究底(páo)
粗粝(lì) 锱铢(zī)(zhū)必较 腼腆(miǎn)(tiǎn)
b.词语解释:
1.腼腆: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2.瘦骨嶙峋:形容人十分瘦。
3.旁若无人:好象旁边没有人,形容态度自然或高傲。
4.熙来攘往:同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5.锱铢必较:对很少的钱都计较。
6.扬长而去:大模大样地离开。
7.刨根究底:比喻追究底细。
c.《安恩和奶牛》选自《20世纪外国文学作品选》,作者约翰尼斯·延森,_丹麦_(国籍)的小说家、诗人,代表作《漫长的旅途》。
d.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作家赵丽宏希望我们迈进文学之门,巴金先生引领我们走进了散文天地,冰心老人用隽永的小诗带我们漫步了诗的国度。今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延森的步伐,共同学习短篇小说《安恩和奶牛》,轻轻地叩开小说之门,去感知小说世界里的真善美、假恶丑,体会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二、问读:
教师问读,学生回答:
1.本文啥体裁?(小说。)
2.本文写了啥?(安恩和她的奶牛在集市上散心。)
3.本文为啥写?(爱护善待动物,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4.本文咋样写?(通过刻画把握安恩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理解安恩对奶牛的深厚情感及她淳朴、勤劳、善良、慈爱的性格特点。)
5.本文写咋样?(文章用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 )
三、寻读:
(一)寻重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看谁能复述故事内容。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相当于记叙文的起因、经过、结果)(生思考回答)
一天,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
(时间——一天,地点——集市上,人物——安恩。关键有开端(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发展(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高潮(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这篇小说的高潮即是结局。
2.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情节结构,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按照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几部分,各讲了什么内容?
提示: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划分。
第一部分:(1)是小说情节的开端部分: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写安恩和奶牛在集市上。
第二部分:(2-10)是故事情节的矛盾发展部分,写安恩两次拒绝想要买她的牛的顾客。她表示这头奶牛是不卖的!
第三部分:(11—19)故事的高潮及结局。写安恩说出了事情真相。
(二)寻难点
1.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特别是外貌、对话描写。
2.品味鉴赏作品的语言,感悟人物形象。
(三)寻探点
这篇小说成功的原因何在?
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描写,吸引人的故事情节,成功的制造悬念,文章的深奥多义。层层设置悬念,文末解疑,突出主旨。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中。故事简单,但是耐人寻味。原因就是作者把故事讲得充满悬念,具有吸引力。文章直到结尾才揭开谜底,让人恍然大悟,引人深思。
四、评读:
1.评朗读:挑选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11-19段),注意把握人物的语气。学生评价: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人物的不同语气。
2.评“三读”请在“三读”:问读(略读)、寻读(速读)、品读(精读)中谈谈自己的收获、启示或发现。
3.评拓读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约翰尼斯·延森(1873-1950)丹麦小说家、诗人。从小学起,他就迷恋书本,尤其喜爱丹麦古典文学和北欧神话传说。故乡西玛兰了延森对时空的.强烈感受,使他关注人类历史和命运并与大自然深深结缘。
本文选自作者的《希默兰的故事》一书,共包括34篇(1898—1910)。这是延森以日德兰半岛北部故乡风光人物为背景,把幼时听到过的各种故事和逸闻进行文学加工而写成的短篇故事集。在这些短篇小说中,他热情讴歌希默兰的农民,赞美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朴但健康的生活,同时也描述了当地剽悍粗野的民俗乡风,其中最出色的是《安恩和奶牛》。这部故事集的出现一扫当时流行的无病呻吟、追求华丽词藻的时尚,为丹麦文坛输入一股清新的阳刚之气。1944年,“由于他借着丰富有力的诗意想象,将胸襟广博的求知心和大胆的、清闲的创造性风格结合起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五、布置作业:
请发挥你的想象力续写本文。字数在150—200字左右。
奶牛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能简单概括故事内容。
2.通过课文研读,能够说出安恩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3.通过探讨,能理清小说巧妙的情节构思,说出其对于塑造人物表现中心的作用。
重点、难点:
1.理解安恩对奶牛的深厚情感及淳朴、善良、慈爱的人物特点。
2.把握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作家赵丽宏希望同学们走进文学之门,巴金老人引领我们走进了散文天地,冰心老人用隽永的小诗带我们漫步了诗的国度。今天我们将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延森的步伐,轻轻地叩开小说之门,去感知小说世界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二、走近作者
约翰尼斯﹒延森(1873-1950)丹麦小说家、诗人。出生于丹麦日德兰半岛西岸的西玛兰。从小学起,他就迷恋书本,尤其喜爱丹麦古典文学和北欧神话传说。西玛兰了延森对时空的强烈感受,使他关注人类历史和命运并与大自然深深结缘。17岁时,延森到格陵兰上高中,三年后,到了哥本哈根念大学,结识勃兰兑斯等一些丹麦的著名学者和作家。1895年,延森在一份周刊上发表发表连载惊险小说《卡塞亚的宝物》,这是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紧接着,他又写了一系列侦探小说。第二年,长篇小说《丹麦人》出版,由延森根据学生时代的经历写成。从此,延森成为一名职业作家。从1897年起,他陆续创作了30多篇描写家乡西玛兰风土人情的短篇小说,后来结集出版了《西玛兰短篇小说集》,该小说集连续再版达几十次之多,为延森赢得了世界声誉。
延森曾两度到美国旅行,并写出了小说《德拉夫人》(1904)和《车轮》(1905)。两篇小说均本世纪初的美国为背景,充满了讽刺、滑稽与悲剧色彩,较深奥难懂。延森的重要作品有长篇系列小说《漫长的旅途》(1908-1922):《冰河》、《船》、《失去的天国》、《诺尼亚?葛斯特》、《奇姆利人远征》和《哥伦布》。这六部长篇小说从远古冰河时代的北欧写到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具有史诗的宏大气垫和优美奇特的风格。其他作品有小说《艾纳?耶尔克亚》(1898)、《国王的没落》(1900-1901)、《鲁诺博士的诱惑》(1935),诗集《世界的光明》(1926)、《日德兰之风》(1931)和数量众多的散文及美学论文。1944年,由于他借着丰富有力的诗意想象,将胸襟广博的求知心和大胆的、清闲的创造性风格结合起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整体感知
1.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简要概括故事内容。
2.谁能准确读出下列词语?
干瘪 七皱八褶 撂下 木屐 锃亮 翕动
找茬 瑕疵 小犊 锱铢必较 踌躇不决
3.简要概括故事内容。(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四、学习新课
1.初识安恩
根据课文第1小节谈谈安恩给你的最初印象。
示例:从 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
2.走近安恩
根据表格在课文中划出相应的语句,并结合这些语句进一步分析、理解人物形象。(课件展示下表)
小组合作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说说对安恩这个人物有哪些新的'认识。
小组分角色朗读11-19小节,再次感受人物形象
3.评价安恩
能否从奶牛的角度再来评价安恩?
五、拓展延伸
丁克家宠
近些年,随着丁克家庭的增多,很多丁克家庭在放弃生育下一代的同时,却又想享受为人父母的温馨与乐趣,于是他们养了宠物,把宠物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日三餐像对待孩子那样给宠物配餐,增加营养。每天要给宠物洗澡换衣服。闲暇时还抱着宠物逛街,旅行。还自称是宠物的爸爸妈妈。
安恩和丁克家庭,你更欣赏谁?说说你的理由。
六、小结:
安恩勤俭、淳朴、善良、热爱生活、富有爱心,她把奶牛当做和自己平等的同类,当做自己的老朋友,当做自己相依为命的亲人,给以精神的关怀,把尊重生命做到了极致,给我们的心灵以震撼,让我们读到最后非常感动,安恩这一人物形象也因之展现出高贵的人性之美。
随着我们对人物的亲近和深入,心中的不解和惊奇被温暖和感动代替。安恩,这一平凡而特殊的形象清晰地走近我们的心灵,被她感动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启迪人生,升华灵魂。
七、布置作业
以我对安恩说为题,写一段话,表达你学习这篇文章的感受。
板书设计
初识:年迈、贫困、勤俭、自尊、安静、从容
走近:善良、 慈爱、有尊严、无私、淳朴
评价:把奶牛当做自己平等的同类、老朋友、亲人一样理解、尊重、关怀奶牛的精神世界。
人物形象真实丰满
正面描写:外貌、动作、神态、 语言、心理
侧面描写:从奶牛的角度
奶牛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简述故事,体会小说构思的精巧,了解悬念手法的作用。
2、解读人物形象,多角度解读小说。
3、学习小说的描写方法,了解人物外貌描写与小说情节和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小说的多角度解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奶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对人和奶牛的关系你有什么想法?
2、作者简介:约翰尼斯﹒延森(1873-1950)丹麦小说家、诗人。1944年,“由于他借着丰富有力的诗意想象,将胸襟广博的求知心和大胆的、清闲的创造性风格结合起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文选自作者的《希默兰的故事》,这部故事集的出现一扫当时流行的无病呻吟、追求华丽词藻的时尚,为丹麦文坛输入一股清新的阳刚之气,其中最出色的短篇是《安恩和奶牛》。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指名读字音,解释重点词语。
2、默读全文,准备概括故事内容,十句话左右。(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先自由说。
一天,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开端)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发展)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这篇小说高潮就是结局)
3、你对后面发生的事有没有自己的猜想?有哪些是你没想到的`?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呢?
三、初识安恩
指名朗读小说的第1小节,语速要慢,要平静一些、舒缓一些。
根据课文第1小节谈谈安恩给你的最初印象。
示例:“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
板书:朴素勤劳、历经沧桑、有爱心、沉静安详
四、走近安恩
1、随着情节的发展,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安恩。分角色朗读第3——19小节。
2、先后有几拨人要买奶牛?哪几拨?这几拨人的出场顺序能倒一倒吗?为什么?
四拨:锱铢必较者、屠夫、死乞白赖者、回头客(刨根究底者)。
不能颠倒,这四拨人一拨比一拨难对付。是根据情节发展的深入而设定的顺序。
3、通过安恩的回答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细节,你对安恩又有了那些新的认识?
示例:从“老太婆安恩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然后转过脸去往远处张望,仿佛发现了什么使她感到兴趣的东西。”这句中动作细节可以看出安恩是个十分怜爱奶牛的善良的人。
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善良、慈爱、质朴等。
五、多角度解读:
1、安恩解释原因中的三个“我们”意味着什么?
2、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说:“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根本性的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动物。”
安恩她把奶牛当做自己平等的同类、老朋友、亲人一样理解、尊重,关怀奶牛的精神世界。
请以安恩告诉我为开头,把你得到的启迪写下来:
1、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孤独是痛苦的。能够读懂孤独,理解孤独,解除孤独,这样的人是伟大的。
2、难道只有我们人会感到孤单寂寞吗?奶牛也会的。能够把动物当作人来看待,也算是爱心无限了。我们对待动物不能只看到它的物质性的一面,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精神性的一面。
3、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和动物的和谐。人和动物都和谐了,那人与人之间呢?
六、小结布置作业
1、结构故事的方法:设悬——释悬
2、丰富内心世界:善待动物,给予它们精神关怀。
3、作业
小说最后安恩对自己不卖牛作出解释后,集市上的人有怎样的反应?请续写一个结尾。
奶牛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能用黑色颜料画出黑色的、大小不同的奶牛斑纹。
2、尝试从拼贴奶牛、了解奶牛的肢体形态、并贴出不同形态的奶牛。
活动准备
画有黑白斑纹的纸、液体胶、剪刀、绿色卡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黑白斑纹的纸导入。
1、出示黑白斑纹的纸,请幼儿说说这可能是什么动物身上的斑纹。
2、教师用变魔术的方式变出一头奶牛,引导幼儿说说牛的身体有哪些部分组成。
二、示范做奶牛。
1、师幼讨论这只奶牛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2、讲述制作奶牛的过程,并将每一步切分的纸片展示的白板上。(重点讲一下牛角和尾巴是怎么剪的,出示纸是怎么被切分成每一个小部分的)
3、教师将切分好的纸片拼成一只奶牛。引导幼儿注意,拼贴的时候先拼贴大的部件,最后再拼比较小的。
4、出示三张范画,鼓励幼儿拼贴出不同形态的奶牛。
三、幼儿做奶牛。
要求:
1、请幼儿看黑板上的步骤图,看看每一个小部分是怎样切分成的。
2、尽量表现不同形态的奶牛。
四、作品展示。
讲评幼儿的作品,请幼儿说说谁的奶牛最特别。
奶牛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