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上课之前都会准备好自己的教学教案,做为一名工作多年的教师,你写教案时一定特别用心,以下是汇报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科二数学教案优质7篇,供大家参考。
科二数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一分钟的长短,了解时间和自己生活、学习的关系;
2.尝试对自己的游戏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3.增强时间意识,懂得珍惜时间的意义。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幼儿初步认识时钟,学会看整点;
物质准备:钟表、操作材料:剪圆圈——剪刀、画圆圈的纸;夹珠子——珠子、筷子;拼插花朵——雪花片;写数字——纸张铅笔;运动器械——跳绳、篮球。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提问:你们在幼儿园生活了多长时间?(你们每个人入园的时间不一样,最长的已经三年了,这么长时间啊!)
你们还有几个月就要毕业了?你们喜欢幼儿园吗,快要毕业了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小结:三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你们要抓紧在幼儿园的时间,不要浪费每一分钟的时间。那你知道一分钟有多长吗?60秒又有多长呢?
基本部分:
1. 出示钟表,幼儿初步感知一分钟的长短
(1)出示钟表,幼儿观察分针和秒针的变化。
师:认识过时钟吗?时钟上都有哪些指针?
谁走的最快?秒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
小结: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格就是一分钟。
(2)师:刚才我们静静的等待的时候,你们觉得一分钟长还是短?
一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比比看,一分钟到底可以干什么?
2.幼儿计时比赛,感受一分钟的长短。
(1)拍球比赛,感受一分钟的长短。
提问:一分钟时间两位小朋友拍了多少个球?为什么他们两个人拍的数量不一样?
小结:同样是一分钟小朋友排球的数量不同,所以我们要多练习本领变得更能干。
3. 幼儿动手操作,感受一分钟能做的事情
(1)师:“我们刚才说了那么多一分钟可以做的事情,你们想不想来试一试?”
(2)教师介绍操作内容:剪纸、夹珠子、拼插、写数字
(3)提示操作规则:秒针开始走时,大家要一起动手,一分钟到时立即停止,看看大家一分钟能干什么?
(4)幼儿操作,教师计时
4. 展示操作结果,交流讨论
(1)讨论:为什么小朋友做相同的事情,有的小朋友做完了,有的却没有做完?
(2)小结:一分钟很短,做事情要认真,才能做得又快又好。小朋友只要抓紧时间,珍惜每一分钟,就能做很多事情。
结束部分:讨论珍惜时间的办法。
师:时间很宝贵,小朋友们应该怎么做呢?
科二数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运用各种感官感知5以内的数量,提高幼儿点数、计数、匹配等数学操作能力、
2、训练幼儿思维的正确性、敏捷性,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3、锻炼幼儿手指小肌肉,提高手的灵活性、协调性。
活动准备:
糖(幼儿每人15颗)、小篮子8只、小杯子幼儿每人5只(里面装有数量为1—5的点卡),数字卡片1—5、糖果图片5张,圆点卡片5张,猴子卡片5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小朋友,今天我们教室里什么东西最多呀?(糖果)你吃过什么糖?味道怎样?
师:糖果不但好吃,还可以用来和我们做游戏。
二、夹糖游戏:主要练习数数把手做成夹子(幼儿用两只手指头做“剪刀”状),伸到篮子里去夹一夹糖,能夹住吗?其他的手指不能帮忙哦。
1、好,下面,我们来玩夹糖游戏,游戏有一个规则,当听到铃鼓声,你开始把糖一粒一粒桌上,铃鼓声一停,你的手马上停下。
x数一数你夹了几粒糖?(幼儿自己数数)用我夹了x颗糖回答
2、请一个幼儿到展示台上数数,(要求手口一致),大家一起数
3、第二次操作,提高速度这次你夹了几颗糖?谁也夹了x颗糖?(你们夹的糖是一样多的)
4、第三次操作后:先数一数自己的糖,再看一看桌上其他小朋友的糖,看看谁的最多。
三、猜糖:点数师:猜猜我手上的图片上有几粒糖?你们可以在1、2、3、4、5这5个数里猜一个数)。
1、数一数证实。(可以请个别幼儿数或全体数)
2、x粒糖可以用几个点来表示?
请一个小朋友把它送到x个点的下面,边送边说一句话:点宝宝我送给你x粒糖。
四、匹配
1、现在这些糖果要找图片上的点宝宝做朋友了,一颗糖和一个点宝宝做朋友,那么两颗糖和几个点宝宝做朋友?
谁来给这些糖果找朋友?(幼儿上来操作)并说:x粒糖果和x个点宝宝做朋友。
2、小猴子看到这么多糖果真想吃很多,但是糖果吃多了会烂牙,现在我们让一只猴子吃一颗糖果,应该怎样分给它们吃?
(幼儿遍操作边说:x只小猴子分给你们吃x粒糖果)
四、装糖果:小猴子吃到了糖果很高兴,老师也想吃糖果,现在你们来装糖果,等一会卖点糖果给我好吗?
请小朋友把椅子下面的小碟子拿起来。数一数有几个杯子?马上请小朋友来装糖,每个杯子里有一张圆点卡片,先数数杯子的卡片上有几个圆点,然后在杯子里装和点子一样多的糖,听清楚了吗?
(幼儿装糖,教师观察与指导)。
五、买糖、品糖游戏:
1、糖都装好了,我想买你们的糖,行吗?
师:我想买杯子卡片上有x点宝宝的杯子里的糖,如果你装对了,我就用一个棒棒糖来买你的糖。现在请大家举起来。
请个别幼儿说说x个点宝宝应该装几颗糖。如果对了,奖励一个棒棒糖。
2、你们喜欢吃吗?糖吃多了可不好。那我们今天就选一粒自己喜欢吃的糖果吃吃,再选一颗大人喜欢吃的糖果送给他们吃。其余的糖果如果你想带回家给其他人一起吃可以,如果不想带回家的话,就倒在娄子了,下次继续游戏。
科二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 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绳子、学生尺、等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引起认知冲突请学生用厘米量黑板。(课独自探索,也可与他人合作)
认识米
提问:这样测量你感觉怎样?(麻烦)
要想方便的测量就要认识另外一种尺子米尺。
介绍米尺
展示米尺,告诉学生从1100厘米着一段正好是1米。
建立表象
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获蒋两臂张开伸平庸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用米量
用不同的方法测量1米的绳子长是多少厘米?
汇报方法(得出1米就是100厘米)
实践活动
测一测,你跳远的距离是多少米?
四人一组,分组操作。
每人量一物,其他同学监督帮助。
量一量:黑板长、宽,教室长、宽及教室门的高和宽。
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1、小华用一根3米长的竹竿量水深,竹竿露出水面1米。水深多少米?
2、找一根绳子和一把米尺,去量一课树干周围有多长。想一想,应该怎样量?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1米到底有多长?怎样估测物体的长度?
科二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
?认识钟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91—92页的内容及练习十六的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钟面,了解时针、分针。
2.掌握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能认读整时的时间。
3.了解生活中的时间,感受时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认识钟面,能区别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
2.会认读整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时针、分针的钟面模型,无时针、分针的钟面图。
学具准备:
有时针、分针的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猜谜语。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猜猜看是什么?
生:钟表。
师:对,是钟表。谁能告诉大家你都见过哪些钟表?(学生自由发言)
?通过说自己见过的不同形状的钟表,让学生了解钟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连。】
2.展示多姿多彩的钟表。
师:钟表王国的兄弟姐妹可真多呀!瞧!(课件出示各种钟表)这些钟表都是带有指针的;这些是显示数字的电子表;现在呀,人们又发明了一种既带有指针,也能显示数字的钟表。这些表别看它很普通,很常见,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今天我们一起认识钟表。(出示课题:认识钟表)
?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整体上建立钟表的感性认识。】
二、借助经验,认识钟面
1.感知钟面。
师:请小朋友拿出你的钟面模型玩一玩。
要求:在玩的时候看看钟面上有什么?再拨动钟面模型侧面的按钮,看看你又发现了什么?请开始吧!
2.小组交流。
师:请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钟面上有什么?
3.汇报评价。
师:刚才,你们玩钟的时候,发现什么了?谁知道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叫什么针?(出示钟面模型)你是怎么知道的?那谁知道这根又粗又短的针叫什么针?(生汇报的同时并让学生在钟面模型上指一指,摸一摸)
师:你是怎样区分时针、分针的?(重视学生评价)
师:拨动按钮,小朋友们还发现了钟面上的时针跑的慢,分针跑的快,时针和分针是怎样转动的?请小朋友们用小手比一比。(生用手比划。)
4.师生小结。
师:请看大屏幕,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钟表。(课件出示钟表)
?让学生再次感知钟表的几个特点。】
钟面的特点:
①有12个数;
②有长针和短针;(课件出示:又粗又短是时针,又细又长是分针)
③有12大格;
④每大格里有5小格;
……
?借助学生生活,获得有关钟表的经验,让学生认识了钟面,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整时的教学
⑴学生拨出1时
①师:调整好你的钟面模型,使时针和分针都指向12。(学生调整)
②师:现在拨动指针,使分针转一圈,还指着12,观察时针有什么变化?(生拨)拨好了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谁知道钟面上现在表示什么时刻?(1时)你是怎样知道的呢?(多让生说)
③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就是1时。(板书:1时)想一想,1时在电子表上是怎样显示的?(小圆点后面是两个零,前面是几就是几时)(生说后师板书:1:00)
⑵学生拨出2时
师:请小朋友们继续拨动,使分针再转一圈,还指着12,现在钟面表示什么时刻呢?(2时)
师:2时的时候,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课件出示后板书:2时)
⑶认识整时
①课件出8时
师:再看大屏幕,现在钟面上是表示几时?(板书:8时)
②课件出示3个整时时刻:8时、3时、6时
师:刚才,我们认识的1时、2时、9时都是整时(板书:整时)(小组讨论)
生讨论后小结:
⑷学生操作
师:请大家迅速在你的钟面上拨出你最喜欢的整时时刻。(学生拨)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你拨的是几时?这时你在干什么?
?在认识整时的教学过程,人人动手、动口、动脑,全员参与,安排了三次动手拨一拨的活动,让学生在拨一拨、说一说、评一评的活动中认识了整时。】
四、律动放松,课间小憩
课件出示:《时间就像小马车》歌曲,让学生随着音乐自由活动。结束后进行惜时教育。
五、阅读课本,质疑问难
阅读课本92页的内容。
师:图中的小朋友们,一天的学习、生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阅读课本后再汇报)
生:我知道这个小朋友7:00刷牙,8:00就开始学习了。
师:你看他上课多么认真啊!希望大家也能象他一样。
师:……
生:……
师:整时的认识方法是什么呢?你能说一说吗?
2.质疑问难。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认识了整时。
生:我知道了钟面上有12个数,还有时针和分针。
生:我会认时间了。
……
师: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生:我想认识那个细细的针。
生:我想知道1时等于多少分。
……
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师:小朋友想了解的知识可真多!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请记住: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课件出示这三句话)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引导~自学,让学生“我能读”和“我能问”,培养学生读中思,思中读,找出关键句,重点词,动笔圈、点、勾、画、批注,从小养成自学的习惯。汇报自己的收获,锻炼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通过质疑,为将来学习打下伏笔。】
六、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练习十六的第1题:连线(课件出示)
注重学生的评价。
2.练习八的第3题:过1小时是几时?(课件出示)
3.练习八的第2题:看一看、拨一拨、画一画
⑴师:大家学得很好!请看这几个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课件出示电视节目时间表)你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把这个节目的时间拨出来,好吗?(同桌合作边拨边说)
⑵师:真不错!老师还准备了小礼物奖给大家,猜猜是什么?(每生奖励一张没有时针、分针的钟面图)快看这些有趣的钟面图,你发现了什么?(钟面上没有时针、分针)
请你结合大屏幕上提供的电视节目时间表,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时间,在这张纸上画出时针和分针。(画一画)
画完的小朋友在小组内互相检查,对不对?不对的大家帮他改一改。
?练习的设计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安排了与
生活密切联系的习题,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也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评析:
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小学数学“引导~自学”实验倡导学生学习中做到“我能做”,就是要在“做”中经历数学的“再创造”过程,这节课基本特点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拨一拨、说一说、看一看等观察和操作活动,从认识各种钟表→钟面→整时。在教学整时时,让学生人人用学具拨出1时、2时、9时等,从而归纳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读书是有益的吸收,通过读书能让学生了解书中重要的知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教师重视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能力,从小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无论是课的导入,新知识的探究学习,还是最后的课堂活动都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时间的认识,让学生体验所学知识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科二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
1、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2、统计的知识和人民币的使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整
学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熟练的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100以内的.加减法。
1、看图说一说:小熊举的是什么类型的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提问:我们在做题时应注意什么?
25+2125+27说一说计算过程。
小猴举的题:65-2265-29
2、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内容。
出示图片: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买羽毛球拍和排球公用多少元,应找回多少元?
15+12=27(元)30元5角–27元=3元5角
买足球和乒乓球拍还差多少钱?
30+10=40(元)40元-30元5角=9元5角
篮球、足球和排球一共要用多少钱?
50+30+15=95(元)
二、课题作业
计算下面各题:
59+827+2599-3831-24
63-938+4650-2377+23
88-5543-3412+963+36
三、观察与测量。
1、谁离大树最近。
房屋
5厘米
3厘米
蚂蚁大树
4厘米
科二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在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中,初步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能顺利参与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
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课前准备:
课件、每人40 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课件出示情境图),
1、教师:小朋友们,快来看看,淘气和笑笑正在玩小棒搭图形的游戏呢,你知道他们在搭什么吗?
学生观察情境图,自由回答。
2、揭示课题并板书:搭一搭(一)
二、操作探究
1、动手操作
(1)12根小棒搭正方形,能够搭出几个呢?
学生动手操作,集体交流。指名汇报结果,展示搭法。
(2)若用16根、20根小棒,又能够搭多少个正方形呢?
学生思考,动手操作,指名回答。
(3)小结:用12根小棒可以搭3个正方形,用16根小棒可以搭4个正方形,用20根小棒可以搭5个正方形……
2、认识余数
(1)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呢?自己动手写一下。
学生独立列出除法算式,组内交流订正。
(2)若用13根小棒,能搭几个正方形?
请每个同学用小棒摆一摆,交流思考过程。
(3)引导学生将两种搭正方形的活动(有余数和没有余数)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4)小结:当我们用小棒搭正方形时,有的有剩余的小棒,有的没有剩余的小棒。
(5)像这样用小棒搭正方形有剩余的,用算式又该怎么表示呢?
学生试写,指名展示,集体纠正。
13÷4=3(个)……1(根)板书
(6)结合搭正方形的过程,想一想13÷4=3(个)……1(根)这个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含义。
学生思考,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7)归纳:像13÷4=3(个)……1(根)这样的除法算式,我们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把剩下的小棒根数“1”叫余数,除法算式读作13除以4等于3余1。
3、如果继续增加小棒根数,搭一搭,你能发现什么呢?
(1)学生根据教材p4页“搭一搭,填一填”处的表格独立操作并填写表格。
学生汇报填写的算式和单位名称。
(2)观察表格,比较每个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什么?
学生观察,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余数比除数小。
4、余数真的都比除数小吗?
组织学生分别用25根、31根小棒搭一搭正方形验证一下。
三、练习巩固
1、教材p5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集体订正。
2、教材p5页“练一练”第2题。
完成练一练第2题,比较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余数要比除数小。
2、教材p5页“练一练”第3题。
指名学生指出错在哪里,并改正。
四、拓展延伸
你能写出几个不同的算式?
□÷□=4……1
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全班汇报。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科二数学教案篇7
菱形
学习目标(学习重点):
1.经历探索菱形的识别方法的过程,在活动中培养探究意识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2.运用菱形的识别方法进行有关推理.
补充例题:
例1. 如图,在△abc中,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c交ab于e,df∥ab交ac于f.四边形aedf是菱形吗?说明你的理由.
例2.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 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与边ad、bc分别交于e、f.
四边形afce是菱形吗?说明理由.
例3.如图 , abcd是矩形纸片,翻折b、d,使bc、ad恰好落在ac上,设f、h分别是b、d落在ac上的两点,e、g分别是折痕ce、ag与ab、cd的交点
(1)试说明四边形aecg是平行四边形;
(2)若ab=4cm,bc=3cm,求线段ef的长;
(3)当矩形两边ab、bc具备怎样的关系时,四边形aecg是菱形.
课后续助:
一、填空题
1.如果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加上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是矩形;加上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是菱形
2.如图,d、e、f分别是△abc的边bc、ca、ab上的点,
且de∥ba,df∥ ca
(1)要使四边形afde是菱形,则要增加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使四边形afde是矩形,则要增加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答题
1.如图,在□abcd中 ,若2,判断□abcd是矩形还是菱形?并说明理由。
2.如图 ,平行四边形a 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oa=4,ob=3,ab=5.
(1) ac,bd互相垂直吗?为什么?
(2) 四边形abcd是菱形 吗?
3.如图,在□abcd中,已知adab,abc的平分线交ad于e,ef∥ab交bc于f,试问: 四 边形abfe是菱形吗?请说明理由。
4.如图,把一张矩形的纸abcd沿对角线bd折叠,使点c落在点e处,be与ad交于点f.
⑴求证:abf≌
⑵若将折叠的图形恢复原状,点f与bc边上的点m正好重合,连接dm,试判断四边形bmd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科二数学教案优质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