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一份精心设计的教案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控课堂节奏,教案的制定让教师在教学中更具条理性和系统性,汇报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汉字二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汉字二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汉字的起源,知道汉字是中国人发明的文字。
2.尝试根据图画、象形字寻找相对应的汉字,并能进行认读。
3.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汉字,产生对汉字的兴趣。
准备:
1、挂图、 幼儿“有趣的汉字”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2、了解本班幼儿对汉字的兴趣和识字的情况。
活动过程:
一、找汉字。
1、出示挂图一,今天老师带来一张很特别的图片。提问:我们一起看看图片上有什么?(字)
2、这些文字一样吗?有谁知道这些字是哪些国家的文字。
3、找出图片中的汉字,一起读一读。
4、小结:汉字是中国人发明和使用的文字,中国的汉字又叫方块字,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有了汉字,就可以让我们很方便的.交流,知道更多的东西,中国人很了不起。
二、交流关于汉字的经验。
1、除了图片上的汉字,你还见过哪些汉字,是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请你和好朋友说一说。
2、幼儿讲述见过的汉字,教师记录幼儿所说的。认读过程中,及时纠正幼儿不正确的发音。
3、和爸爸妈妈说一说。
三、看图猜字。
1、师:博物馆的叔叔给我们大班的小朋友寄来了一封信,说是要请我们的小朋友帮个忙,你们愿意吗?我们一起把信打开,看看到底是什么事情?
2、出示挂图二象形字部分。请幼儿猜猜是什么?(幼儿自由猜测)
3、你认识它吗?老师来告诉你们这个呀是古代人用的字,你看了这个字想到了什么?感觉它象什么?引导幼儿观察汉字“火、口、山”的图画部分和象形字,猜一猜,认一认,出示现代汉字,并说说这些汉字是怎么认出来的。原来古代的人把山的样子画了下来,用这个符号表示山字,人们一看就看懂了,因为它很象一幅图画。认读现代汉字“火、口、山”。
4、帮助幼儿了解我国最早的文字叫“象形字”,是从各种具体形象的图画中创造演变过来的。
5、小朋友们都说了很多,这些到底会是什么字呢?在这些字的旁边都有一幅图画,请你们把图画和字一起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他们现在变成什么样子了,给他们找到朋友,然后贴在旁边。
6、幼儿操作“有趣的汉字”。(可请家长帮忙)
7、一起说一说这些到底是什么字。
四、游戏:寄信
1、我们帮博物馆的叔叔解决了困难,现在,我们把答案寄给叔叔,好吗?
2、在“有趣的汉字”反面写上你们自己的名字,这样,叔叔就知道谁做的了,然后放在大信封里,寄给博物馆的叔叔。
3、幼儿写名字,装入大信封。
汉字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开展“有趣的汉字”综合性学习,通过了解字谜与汉字谐音的特点,感受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和神奇,
引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2、通过综合性学习,学习制定活动计划,培养探究合作意识。
3、阅读相关资料,查找更多与字谜、谐音有关的资料。教学重点: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习写活动计划。教学难点:体会汉字的丰富有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学习内容
导语:我们平常看书、读报、写信、作文都离不开汉字。看,老师在黑板上就写了两个汉字(即“汉字”)。你们对汉字有哪些了解呢?(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打开书第76页,指名读关于汉字的介绍。
揭示内容。同学们,你们的发言,再加上刚才书上的介绍,仅仅是对汉字的初步了解,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汉字?好,让我们在这节课的时间里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去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吧!
二、整体阅读,感受汉字的神奇
教师谈话:首先,请大家一起走进课本第78~79页,让我们共同学习“阅读材料1—2”,一起遨游汉字王国!
(一)猜字谜
1、激趣:现在,我们来到汉字王国的第一个大关卡:字谜。同学们,你们知道字谜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老师适当做出引导。得出字谜是一种文字游戏,根据汉字独特的结构和读音所创设的。其中包括字谜、画谜、事谜、物谜等等)教师:现在我们对于字谜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今天我们就要领悟一下谜语的独特魅力。
请大家张开想象的翅膀,以小组为单位猜字谜,来猜一猜78页的字谜,看哪组猜得又快又多。
2、公布答案:(1)日(2)香(3)立(4)曼(5)休(6)林杜刘孟
3、刚才猜的字谜都是书本上的,1—4是字谜,5—6是画谜,第7题是动作谜语。老师也布置了大家回家搜集字谜。现在我们进行小组间的比赛,看哪个小组猜出的字谜最多!规则是这样的:每个小组轮流讲述自己搜集的字谜,其他人猜。但是一定要注意要等我喊开始的时候才举手回答,哪个小组举手最快就让那个小组回答,其他人不准提醒和讨论,否则就会倒扣小组的成绩。做好准备了吗?我们的猜字谜比赛正式开始了!
(二)有趣的谐音
教师过渡:好了,刚刚我们进行了字谜的小组比赛,比赛真是太激烈了。你们所说的一些谜语连老师都没有听过呢!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阅读材料“有趣的谐音”。首先听老师讲一个故事:
1、故事激趣,了解谐音:
(1)出示故事:有人送枇杷给一个县官,可他在礼单上把“枇杷”错写成了“琵琶”。县官笑道:“‘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一字差!”有个客人应声道:“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2)小组讨论:想想这个故事说明了汉字的哪个问题?(交流)(汉字同音字多,不能随意乱用,否则会闹笑话)
b、教师:是啊,汉字不能随便用。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汉字的用法,不要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闹出笑话。
(3)故事运用了什么?你们知道什么是谐音吗?(谐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它有着双关语义,既富有幽默色彩,又饱含哲理,余味无穷。)
(4)读对话,体会谐音的有趣。
2、趣探不同形式的谐音:
(1)师:谐音生动、俏皮,老师刚刚讲的是笑话中的谐音,而我要求你们在课外搜集的歇后语也属于谐音的一种。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歇后语中的谐音吧!
(2)歇后语中的谐音:
a、一起读读书上的歇后语,引导发现答案中谐音字的妙处:
这几组歇后语巧妙利用了汉字的谐音,表达了与原句截然不同的意义,读起来生动、俏皮、耐人回味。现在,我们进行一次歇后语的交流大会。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的歇后语进行展示。
b、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歇后语,互相出题竞猜。
c、歇后语的.运用:既然同学们搜集了这么多有意思歇后语,那么有同学能用这些歇后语造句吗?
⑴华强是我们班的乒乓球高手,我与他比赛,只能是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⑵张兰上课不再迟到了,真是新鞋换旧鞋──改鞋(邪)归正。
学生自己说一句带歇后语的句子。
d、教师总结:歇后语幽默又有趣,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谐音的应用不止在歇后语上,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谐音。比如说古代的诗词中“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就是思念的思的谐音。最后,让老师给大家看一首古诗,你们从中看到了什么了吗?有哪位同学想要读一读?
三、总结拓展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有趣的汉字”这一板块,认识到了字谜与谐音两个非常有意思的概念,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会感受到汉字的有趣。同学们在课外也可以继续搜集更多关于字谜与谐音有趣的故事,互相进行交流、比赛,将这种学习氛围延伸到课堂之外。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汉字二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汉字是中国人发明的文字。
2、能看着图画、象形字认读相对应的汉字,产生对认识汉字的兴趣,对汉字符号有一定的敏感性。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准备
1、挂图。
2、幼儿活动材料。
3、汉字卡片。(可以都带有提手边旁的)
活动过程
一、认识汉字。
1、出示个别幼儿的名字:小朋友,请看这是谁的名字?请你念一念。
2、原来我们小朋友的名字都是用汉字写出来的。你们知道是怎么写的吗?(是一笔一划地写出来的,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一写给幼儿看一看)
3、我们现在看过了汉字的样子,还知道汉字是一笔一划写出来的。(出示挂图一)现在请你找一找哪些字是汉字?你为什么觉得他是汉字?(方块的、一笔一划)
4、教师介绍汉字的由来:你们知道汉字是哪个国家发明的吗?(聪明的中国人)所以我们中国人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认识汉字、写汉字。
二、认识象形字。
1、最早以前的汉字不是这样的,看,这就是很早以前的汉字(出示一个象形字)你们能猜出它是什么字吗?(幼儿自由想象猜字)你觉得这个字看上去像什么?为什么?
2、出示旁边的图画:你们猜得对不对?它是什么字?(幼儿猜后就出示旁边的图画部分及相应的汉字)。
小结:你们刚才看到的`这个字叫“象形字”,是我们中国最早发明的文字,它是从各种具体形象的图画中创造演变过来的。
3、出示另外的象形字:老师这儿还有一些象形字,你们想来玩一个游戏吗?老师这里有一张操作卡,有的是象形字,有的是汉字,字宝宝都只有一个很孤单,请你们帮这些字宝宝找一个好朋友,让他们变成一对,好吗?记住不要送错了,图片宝宝在第一间房子里,象形字宝宝在第二间房子里,汉字宝宝住在第三个房间里。(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及时进行指导。)
4、教师对幼儿的操作进行讲评。(讲评时注意放的位置和匹配是否正确)
三、有趣的汉字。
1、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些汉字,你还认识什么汉字?(幼儿自由说一说)
2、(出示吹、喝、吃三个字)请你们看看这几个字,它们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理解口旁的字和嘴的动作有关)小结:这些真是有趣的汉字,我们看到这样的旁边有个口的字,就知道这些字和我们的嘴巴有关系了。
3、我们国家的汉字里,有很多的字都非常有趣的,请你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什么字和水有关系,好吗?
汉字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汉字的起源。
(2)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图片形象地展示汉字的发展 。
(2) 通过课堂练习来巩固和提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汉字的魅力,关心汉字的发展。
(2)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也能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书写规则,了解汉字中的民族文化气息,并且有助于鉴赏书法艺术作品。
教学重点:
理解汉字的起源、造字方法
教学难点 :
对汉字的起源、造字方法理解并能正确地解决在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课时安排 :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45年,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
引出鲁迅“三美”:
意美 以感 心,一也;
音美 以感 耳,二也;
形美 以感 目,三也”。
二、汉字的起源(讨论,师生互动)
人类社会之初,生产力极其低下,出于生存的需要,人们不得不联合起来,采用原始、简陋的生产工具,同大自然作斗争。在斗争中,为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语言诞生了。但语言一瞬即逝,它即不能保存,也无法传到较远一点的地方去,而某些需要保留和传播到较远地方去的信息,单靠人的大脑的记忆是不行的。于是,原始的记事方法--“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应运而生了。
1.结绳记事
2.契刻记事
3.图画文字
4.仓颉造字
?说文解字》说,“黄帝的史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文字。”
?原文】皇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háng 野兽经过后留下的痕迹)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
(师生互动)分析课文39页的内容。
识别古代汉字。课本中所列古文字对应今天的汉字分别是:“舟、车、册、又、其(“簸箕”的“箕”的本字)、月、川、刀;门、凤、鱼、鹿、羊、牛、犬、豕;下、亦(“腋”的本字)、龙;贝、翼、射、立;女、妇、乳、毓(同“生育”的“育”);书、从、莫(“暮”的本字)、明”。
三、关于汉字的造字法,从汉朝以来,相沿有“六书”的说法。六书之首,就是象形。
?分类】
1.象形:指用线条来描摹客观事物的形状的造字法。
2.指事:指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
3.会意: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4.形声:指用表意符号(形旁)和表音符号(声旁)组合成字的造字法。
“六书”当中除了上面讲的四种造字法以外,还有两种:转注法和假借法。
5.转注:过去的说法很多,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为了适应方音分歧和语音的发展而采取的一种造字法。
6.假借:就是借用同音字表示新义的一种造字法。
四、汉字的演变
1甲骨文,是商朝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由于它是以记录占卜之事为主的,所以又被称为“卜辞”、“契文”;又因为最早是在殷墟(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又叫“殷墟文字”。
2金文,是商、周时期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叫“钟鼎文”。这种文字前期字体与甲骨文相近,有的还保留了早期图画文字的痕迹;后期与小篆相近。
3小篆,是秦朝通行的文字,又称“秦篆”。战国时期,中国各地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对文字加以整理和简化,在“大篆”(又称“籀文”,春秋战国间通行于秦国)的基础上,规定了一种标准字体,这就是“小篆”。秦朝的这一统一全国文字的重要措施,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4隶书,是汉朝通用的文字。始于秦未,沿至三国。又称“汉隶”、“佐书、“八分”等。早期的隶书保留了一些小篆的形迹;后来波磔的笔法增多,这成为隶书字体的一个显著的特点。隶书的出现,为后来的楷书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就是由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
5草书大约始于汉朝初期,早期的草书是书写隶书时的快捷变体,称为“草隶”,后来又叫“章草”。汉末以后,脱去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画的痕迹,形成一种笔势连绵回绕、偏旁相互假借的“今草”。唐朝时还出现了一种笔画更加放纵、难以辨认的“狂草”,现在一般所谓的草书指的是“今草”。
6楷书是汉朝未年开始出现,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通行到今天的一种字体。楷书点画形态丰富,彻底摆脱了篆书的影响,构形单一。由于它的形体端正,笔画平直,足为楷模,所以被称为“楷书”,又叫“正书”、“真书”。历代许多书法家都是以楷书闻名于世的。
7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三国和晋朝以来流行。这种字体写起来比楷书便捷,又比草书易于辨认,所以很受群众喜爱,行书中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但是很难有一个截然分开的界限。
五、课堂讨论----“小试身手” (讨论,师生互动)
1你认为汉字会在电脑时代被淘汰吗?为什么?
2 你认为汉字将会被“拼音文字”所替代吗?为什么?
六、 课堂小结
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的?
这节课我们主要认识和了解了汉字是怎么产生和发展的,内容包括体会汉字如何起源于图画,介绍汉字的几种主要造字方法,了解汉字的演变情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将使我们感受到汉字的极大魅力,培养了我们的爱国情怀。
七、作业
请就生活中的错别字及不规范用字现象作一次社会调查。
汉字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汉字的一些基本知识,并能根据汉字的意思用生活中的物品拼出相应的汉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通过学习对汉字进行美化和装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你有心,就能发现。
教学重点:
1、利用各种方法,对汉字进行美化和装饰。
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在学习中能创造出具有创意的汉字。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各种物品(沙子、海螺壳、绳、线、硬币、花生、豆······)
3、范画
学具准备:
双面胶、彩纸、画笔、颜料、剪??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二、教授新课
1、发现感受
①出示沙子
师:“这是什么?”
“看仔细了,老师来个超级变变变!”
迅速用沙子制作成一个“沙”字。展示给学生欣赏。
②出示扁豆
“这是什么?”
用扁豆拼成一个“豆”字,并展示。
“怎么样?”“有趣吗?”
③欣赏
师:“我们再来看一些。”
播放课件
④讨论
“这些作品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⑤反馈
⑥感受
“你们想试试?”
学生制作(小组同学合作完成)
讲评
2、增长知识,培养感情
①师:“我们刚才用物品制作了汉字,哪我们使用的汉字是这样形成的吗?”
“谁知道汉字是怎样来的?”
“我们来看短片,在这里能学到很多知识。”
②欣赏短片
③“在这片子中你学到了什么?”
④反馈
⑤“我们的祖先创造出这么神奇的汉字,你觉的怎样?”
⑥“那我们刚才创造出的汉字觉的怎样呢?”
“想不想再学习几种方法创造出更有趣的汉字?”
3、学习体验
①出示汉字“果、伞、笔”
②师:“这些字能用刚才的方法吗?”
“用什么方法呢?
③小组讨论
④反馈
“把字的局部笔画进行变化。”
⑤欣赏“果、伞、笔”
⑥出示汉字“秋、甜”
⑦小组讨论
⑧反馈
“根据字的意思进行联想。”
⑨欣赏“秋、甜”
⑩讨论
“还有什么方法?”
1、欣赏
2、学生创作
出示汉字。学生在这些汉字中选择几个进行创作。
3、展示、讲评作业
4、小结
师:“说说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
“大家给这节课取个题目?”
5、课外拓展
①课后可以用更多的方法去美化汉字或词语等
②师:“老师还有一个创意,想听吗?”
“我们用全体同学的身体来写一个“人”字好吗?” 师生共同完成。
汉字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汉字的起源与演变,充分感受汉字的魅力,关心汉字的发展;
2、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了解汉字中的民族文化信息。
教学重点:
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
教学过程:
引入:
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的汉字与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人的楔形字,并称为三大古字。然而,随着历史的演变,惟有中国的文字生生不息,延用至今。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对汉字的了解有多少呢?汉字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是怎么演变过来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汉字。
一、汉字的起源
对汉字的起源,有着不同的说法,有结绳说,图画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等等。书中给我们举的就是其中的一种,图画文字。
除了图画说以外,我们要重点讲一种起源说——仓颉造字说。
(图:仓颉,仓颉的文字)
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黄帝统一华夏之后,感到用结绳的方法记事,远远满足不了要求,就命他的史官仓颉想办法,造字。于是,仓颉就在当时的洧水河南岸的一个高台上造屋住下来,专心致志地造起字来。可是,他苦思冥想,想了很长时间也没造出字来。说来凑巧,有一天,仓颉正在思索之时,只见天上飞来一只凤凰,嘴里叼着的一件东西掉了下来,正好掉在仓颉面前,仓颉拾起来,看到上面有一个蹄印,可仓颉辨认不出是什么野兽的蹄印,就问正巧走来的一个猎人。猎人看了看说:“这是貔貅的蹄印,与别的兽类的蹄印不一样,别的野兽的蹄印,我一看也知道。”仓颉听了猎人的话很受启发。他想,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画出图象,大家都能认识,这不就是字吗?从此,仓颉便注意仔细观察各种事物的特征,譬如日、月、星、云、山、河、湖、海,以及各种飞禽走兽、应用器物,并按其特徵,画出图形,造出许多象形字来,这些象形字便开始应用起来。
其实,不管是什么起源传说,从这些传说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最早出现的文字是图画文字。
对以上关于文字的起源传说,我们做一个简单的了解就可以了。
二、汉字的.构造
汉字本身是表意文字,从它最初的图画文字就可以看出,它是通过图形来表达汉字本身的意思。因此,我们了解汉字的本义,就有必要了解汉字字形的构造。
对汉字的构造,古人称之为六书。东汉的许慎将其解释为: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我们书中列举了四种。人们认为假借和专注是用字法,不是造字法,这里就做一个简单的了解就行了。随着人们对汉字研究的深入,他们发现,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法,而不是造字法。我们所说的造字,真正意义上的应该只有前面四种。说了这么多,可能大家还是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我们先来一个一个看。
(一)象形——独体表义字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描绘事物形状的造字法。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所要表达物体的轮廓、特征,使人一看就能了解字的意义。象形字是最早的造字方法,这种造字法接近画图,只能表达简单的事物,对复杂的事物、抽象的概念无法象形,所以单靠这种方法造的字很少,象形字在汉字的比例里面只占10%,但它是构成汉字的基础。后来的几种造字法都是在象形的基础上而创造的。
(二)指事——指事符号表义字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词的造字法。指事字多为抽象事物,而无具体形象可画,所以往往在象形字上加上象征性符号来表示其中的这几个字。此外再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木在象形字中是这样表示 在木下部加一个点表示树根的所在,即“本” 树根的意思;在木上部加一个点,表示树梢的所在,即“末” 树梢的意思。
(三)会意——合体表义字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就是用两个或几个部件合成一个字,把这些部件的意义合成新字的意义]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或指事字组合而成,用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注意,这几个形体,部件分开仍成字。
武,从戈从止。止是趾的本字,戈下有脚,表示人拿着武器走,有征伐或显示武力的意思。信,从人从言,表示人言以诚信为贵。人要讲实话。
暮,从日从茻(mǎng),指日在茻中 茻,是草。傍晚上下都是草,中间是个太阳,意思是太阳已落入草丛之中,天色已暮。
下面大家思考一下,这些都是些什么字?一个意义与另一个意义组合,组成新的意义,构成新的字。
用“会意”造字的方法时,还有一种“叠罗汉”的方式,就是把两个或几个同样的字形重叠起来。
(四)形声字
“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这种造字方法很简单,就是由表示字义类属的部件和表示字音的部件组成新字。形声字一般都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表义,叫做意符,一部分表音,叫做声符,习惯上也叫做形旁和声旁。形声字是最能产新字的一种造字法。
形声字按形旁和声旁的组合位置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a、形右声:
江——《说文·水部》:“江,从水,工声。”
这类数量最多。如“河、牦、酝、冻、租、肝、梧”等。
b、形左声
期:《说文·月部》:期,从月,其声。 如“都、切、劲、雌、战、攻”等。
c、形下声
空:《说文·穴部》:“空,窍也。从穴,工声。”如“芳、竿、宇、露、爸、翠”等。
d、形上声
基:《说文·土部》:“基,墙始也。从土,其声。”如“勇、袋、贷、架、劈、警”等。
e、形内声
病:《说文·疒部》:“病,疾加也。从疒,丙声。”如“囤、匣、裹、阁”等。
f、形外声
闻:《说文·耳部》:“闻,知闻也。从耳,门声。”这类形声字最少,如“瓣、辩”等。
现行汉字大部分是形声字。但是形声字中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形声字声旁和整个字的读音完全相同,如“换、唤、涣”等,读音同声旁“奂”完全相同。还有一些形声字的声旁与读音不完全相同,但是通过这些字的读音特点可以帮助区别形似字。如仑做声旁的字,论、轮、伦、沦、纶等。
(五)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顾名思义,本来这个对这个语言的表达没有专门为它造字,但是在书写的时候,借用另一个同音字来表示,这样的字就是假借字。
如,令本是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同样是发号命令;长本是久远的长,后来借用为县长的长。
有些字被假借表示另一个语素,而表示其本义的时候反而极少,以致于后人往往不知道它们的本义是什么了。如:莫,它的本义是今天的“暮”,后借来表示否定副词“莫”。而今天我们很少人知道它的本义其实是暮。
(六)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关于转注的解释,学术界的看法不一。一般认为转注就是互训,意义上相同或相近的字彼此互相解释。一对同部首的字,由于意义相近、声音相同或相近而互相解释。如老, 在异时异地由于语音发生变化而变成了考 字,两个字互相解释,成了一对转注字。
假借和转注,从造字的角度来看都不能产生新的汉字,它们只是对一些汉字做了一定的解释,是用字的方法。这里大家只是做个了解就可以了。
刚才主要讲的四种造字方法大家都明白了吗?下面做个课堂练习。
判断下列字分别属于哪一种造字方法?
三、汉字的演变
汉字流传至今,经历的上千年的变化,逐渐地简单化,便于书写。那么汉字是从从古至今是怎么演变过来的呢?我们这里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汉字在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
(一)甲骨文
甲骨文产生于商代,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的特点:
1、以象形字为基础,带有较强的图画性。甲骨文以象形、会意居多,形声字只占27%左右。尤其在早期甲骨文中,有些象形字的写实性很强,形象逼真。
2、形体结构没有完全定型。同一个字可以有多种写法,异体字很多。有些字的结构成分多少不确定。如“羴”字有由三个“羊”组成的,也有四个“羊”字组成的;“渔”有一个“鱼”旁的,也有四个“鱼”旁的。有些字构成成分不确定。如“牢”有从“牛”的,也有从“羊”的;“逐”字或从“豕”或从“鹿”或从“兔”。有些字书写的方向不固定。如“臣”字有正写、反写、侧写等几种写法。
3、笔画多为细瘦的直笔。这一特点与书写的工具密切相关。商朝日常生活中的文字书写是用毛笔,甲骨文已有“笔(聿)”字,正象手执毛笔之形。但是占卜的内容需要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用刀刻写就无法保持毛笔字的笔法和笔画结构,于是因材而施,改曲笔为直笔,改粗笔为细笔。
(二)金文
金文是是通行于西周青铜器上的文字。因为它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金文最早见于商朝后期,一直延续到战国,西周是其全盛期。金文总数有三千多,其中二千四百多字已经考定。
金文与甲骨文是同一体系的文字,但在字体上由于书写工具和方法的不同,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金文是用毛笔书写,然后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所以充分体现了毛笔的笔法。
金文的特点:
1、仍以象形、会意为主,象形字的形象性仍很强。但形声字明显增加,已占60%左右。
2、笔画丰满圆润,外形比甲骨文方正、匀称。
(三)篆书
篆书有大篆和小篆的区别。
大篆指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文字。
大篆的特点:比金文整齐,笔画均匀。
小篆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整理、推行的标准字体,字形更匀称、整齐,笔画粗细一致,线条圆转匀称。
(四)隶书
隶书,秦汉时使用的一种字体。
隶书的特点:
用平直方正的笔画取代了圆润曲折的线条。隶书把小篆的圆润线条变成方折笔画,彻底改变了汉字的象形面貌,使汉字由繁趋简,奠定了方块汉字的基本形状,使得汉字成为完全符号化的文字。
(五)楷书
楷书,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一直沿用至今的常用字体。
楷书字形方正,笔画平直,书写方便。
(六)草书和行书
草书和行书是辅助性字体。草书包括章草、今草、狂草三种。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体,今草产生与东汉末,形体连绵,变化多端,字字盼顾呼应,贯通一气。狂草产生于唐代,变化多端,极难辨认。
行书产生于东汉末,一直运用至今,形体接近楷书,笔画连绵,各字独立,易写好认。是楷书的辅助性字体。
除了以上的字体,在我们的电脑上还有一些字体,如宋体、黑体,仿宋体等等。
四、小结
从以上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汉字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汉字字形的总变化是由繁到简,每一种新字的出现,都改变着前一种字形难写、难记的特点;同时,汉字不断趋于定型化、规范化。汉字的发展是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化,从笔画较多走向笔画简单,使书写更加快速便捷。
五、名家书法欣赏
最后我们来欣赏一些名家书法
六、小试身手
课堂的最后做一个字形游戏,找一找图形中包含的是什么词?
七、结束
汉字二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知道汉字是中国人发明的文字。
2、尝试根据图画、象形字认读相对应的汉字。
3、关注生活中的汉字,激发幼儿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4、初步了解汉字的特性。
5、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字卡、象形字
2、幼儿已经认识“水、火、人、木、鸟、羊、月、日”等汉字。
活动过程:
一、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幼儿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激发对汉字的兴趣:
(一)、组织幼儿讨论:汉字有什么作用?你认识什么字?(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发言)
教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汉字,汉字可以帮助我们学习知识、认识世界。没有汉字我们就无法沟通交流、学习了。
(二)、出示象形字“水、火、木”:
1、提问幼儿:他们像什么?(教师引导幼儿积极思考)
2、如果老师告诉你,它们每一个都是古时候的一个字,那它们都是什么字呢?猜猜看。(请幼儿大胆猜想,教师做好记录。)
3、打开课件,看它们分别是古时候的什么字。
(三)、播放课件,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汉字的'由来及演变过程。
(四)老师小结:
汉字是中国人发明的文字,现在的汉字是由古时候的象形字在使用过程中,为了使用方便,经过长期的变化而来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也是最优美的文字之一。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同时也是流传范围最大的一种文字。
(五)、通过操作活动,发现更多象形字与汉字的对应。
1、给幼儿发放字卡,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示象形字,请幼儿操作,让幼儿找出象形字对应的汉字。
2、和幼儿一起检查操作情况。
3、大声读出对应的汉字。
二、通过动手操作,初步感知汉字的特点,使幼儿在观察和想象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的喜悦:
(一)、教师出示“海,树、油、桃、焰、灯”,提问:这几个字和是什么关,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认识这几个字的偏旁。
(三)、幼儿操作,按字的偏旁分类。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感知汉字语义之间的联系,从而幼儿感受汉字的魅力:
播放课件《丑小鸭》,教师结合文字和图片进行讲述。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的设计能够考虑孩子的特点,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和水平,合理的安排、组织每个环节。活动从始至终都能够较连贯、较顺畅的组织,环节与环节的衔接也能做到承上启下且逐步加深。活动中,孩子的积极性非常的高,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到活动里,并在活动中体验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整个活动的设置我都以幼儿为主体地位,基本能达到活动所需要达到的目的。
汉字二教案7篇相关文章:
★ 必修二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