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制定应注重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增强教学的连贯性,那些能有效提升课堂效率的教学设想,往往会被教师整理成详实的教案,,以下是汇报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五年级的教案模板5篇,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的教案篇1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至53页中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把简单的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2、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概括性与简洁性,发展符号感。
3、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发展历史,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教学难点:
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体会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一、谈话引入,板书课题
1、魔盒神奇
师:大家喜欢玩魔术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神奇的数学魔盒?它到底神奇在哪里呢?你随便说一个数,输入进去,经过魔盒的加工,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数,想不想来试试
学生报数,师随机输入,经过魔盒加工后,果然变成了一个新的数。
2、发现秘密
师:我听到有的同学说发现秘密了,发现什么秘密了?
输出的数要比输入的数大10,是这样的吗?
3、猜测验证
猜猜看,你猜输出的会是几?
师:我们刚才输入的数都是什么数,小数行不行?
4、想方设法
师:为什么试不完?你说说
师: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我们这样试下去,永远也试不完,对吧?
师:那现在,你能不能想个办法,用一个你认为比较简明的形式,把我们想试的数都包括进去,它既能代表(),又能代表(),还能代表我们想试的任意一个数,那你觉得它应该怎么表示呢?
想一想,写在练习本上
5、交流汇报
师:好,大家都有方法了,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老师挑了几个有代表性的?
汉字,数,字母
师:a代表任意的数,其实呀,在数学上就是用字母来代表变化着的数,用x也好,用a也行,都可以代表输入的数,如果我们用a表示输入的数,输出的数怎么表示呀?
6、思想渗透
师:为什么用a+10表示呢?它就表示输出的数,没错,所有输入的数都在不断地变化,(板书:变化)输出的数也在变化,那么什么没有变?
我们明明这些数都试不完,后来我们想了一个什么办法把它解决了?
7、板书课题
8、逆用规律
你看字母的作用大不大呀?如果我们用字母x表示输出的数,那么输入的数?(板书:x-10)
二、儿歌展开,学习新知
我们用字母或还有字母的式子就能表示数,你看,字母的作用是很大的,下面我们接着来研究
1、读编儿歌
?数青蛙》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
还能接着往下读吗?
2、发现规律
师:我听到的声音越来越不整齐了,是不是在算眼睛的只数和腿的条数遇见问题了,谁发现有什么窍门?怎么来算?你来说说?
师:哦,青蛙只数乘2就是眼睛只数,青蛙只数乘4就是腿的条数,
哦,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发现了这首儿歌中还有数学规律。这样的儿歌你们可以说多少句?这首儿歌我唱了30多年也没唱完,你们能不能运用刚才学到的本领——用字母表示数,只用一句话就能把这首儿歌唱完?
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3、展示交流
同时呈现几种方式、讨论评价。
(1)ABCD
(2)aaa×2a×4
(3)yyy×2y×4
4、简写形式
师:其实a×2还可以写成更简单的形式。(多媒体显示:数学上规定:
数和字母、字母和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记作“?”,或者省略不写,数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现在如果让你来编这首儿歌,你会怎样编?
5、字母优势
师:你觉得用字母表示数好不好?谁来说说好在哪儿?
师:它形式很简洁,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板书:简洁概括)
三、介绍“韦达”,提升思维。
其实人类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并不像我们这样一堂课这么短暂,而是经历了一个长达几千年的漫长过程。在古代埃及的>中,就出现过用x代表数,这是目前已知的人类最古老的使用字母的记载。系统的使用字母来表示数,这个功绩要首推法国十六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韦达,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有意识地和系统地使用字母来表示数的人。自从韦达系统使用字母来表示数后.引出了大量的数学发现,解决了很多古代的数学问题。在西方他被尊称为“代数学之父”。
师:韦达是不是很伟大呀!我想,如果同学们也能坚持不懈地勤奋学习,将来你们也会取得伟大成就的。
四、看书质疑,理解新知
看数学书52页的例1和53页的例2
1、例1
a+30表示爸爸的年龄,还表示爸爸比小红大30岁,那么大家想一想a可以表示哪些数呢?
还能是任意的一个数吗,在这里它取值可有一定的范围
2、例2
师:下面我们一起去了解月球上的秘密,x表示人在地球上的举起物体的质量,那6x表示人在月球上举起物体的质量,人在地球上的举重成绩,目前最高的是伊朗运动员挺举263kg,可见x也有一定的取值范围。
五、及时练习、巩固新知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并且感受到了字母表示数的优点,还知道了字母与字母或字母与数字相乘时的简写形式,下面我们一起来练习吧
1、请看53页的做一做
2、“嫦娥1号”探月卫星平均每秒飞行v千米,5秒飞行()千米,t秒飞行()千米。
3、李明今年x岁,爸爸今年3 x+1岁。猜猜李明今年可能()岁。
① 5岁② 12岁③ 50岁
六、师生交流,感悟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认识了字母这个好朋友,该下课了,你想对字母说些什么?
师生交流后,师再次强调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简洁、概括。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简洁、概括
+10
输入的数输出的数青蛙(只)嘴(张)眼睛(只)腿(条)
变化关系不变变化a b c d
3 13 a a a×2 a×4
96 106 2a 4a
3000 3010 y y 2y 4y
9.8 19.8
…
a a+10
x-10 x
五年级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能力目标: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长(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和容积单位的换算。
2、听故事,曹冲称象(大象的质量转换为石块的质量)阿基米德的故事(皇冠的体积转换成水的体积)。故事对于我们的这节课学习是不是会有所帮助,有所启发呢?
3、观察(石块土豆)的形状,与长方体或正方体比较引出不规则物体(并板书)。
故事中的皇冠也是不规则物体吗?
石块和土豆再比较,哪个物体更不规则,指出今天我们就来测量石块的体积。(板书)
二、实验操作,测量石块体积。
1.拿出桌子下面的测量工具,根据给出的测量工具,各小组想好测量方案,该做哪些工作(分工)。分工协作:
方案一,取水,测量底面的长和宽,以及水面的高度,放入石块后再测量水面到达的高度,用底面积乘高度的差就是石块的体积。(注意点:水的量应适中,不要太少也不能太多,刚好能让石块浸没而升高的水又不至于溢出就可以了。)
方案二,取水,在空器中倒满水,然后把石块慢慢放入水中,再将溢出的水倒进量杯中量出水的体积
2.小组汇报各自做法,老师边听学生汇报边板书。(适量的水:升高部分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加满的水:溢出的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
真不错,大家测出了石块的体积,请把水倒回水桶,下面小组交换一下测量工具,重新测量石块的体积,来验证一下测量的结果是否大致相同。
3.除了上面的两种方案,还有其他的测量方案吗?说说看,我们班是不是会出现曹冲第二呢?
预设一:小物体---直接有量杯测出体积。
预设二:把石块先放入容器,往容器里加入水,直到水高过石块,测量水的高度,把石块捞出,再次测量水的高度,把容器的底面积乘两次的高度差就是石块的体积。
预设三:当装的水过高时,我们可以把升高的这部分水的.体积加水溢出的水的体积也能求出石块的体积。
预设四:有称重的办法求石块的体积,把我们量出的石块称一称,看重多少,再根据这对数据求出任意大小石块的体积。
预设五:用橡皮泥代替水做也可,把石块放入长方体空器,往容器内塞入橡皮泥,直到塞满为止,取出石块,再塞入橡皮泥(压平,测量橡皮泥的高度,把底面积乘容器高度与橡皮泥高度差就是石块的体积。……
三、巩固提高
今天大家的表现真不错,有些方案老师也没能想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我们来看看小黑板的题目怎么做。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升高了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生独立完成。)
2.测量一颗跳珠的体积。
数25粒跳珠,放入一个盛有一定量水的量杯中,根据水面升高的情况测量出水的体积,再算出一颗跳珠的体积。(学生实验并计算出体积)
四、总结提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学会了求石块的体积,我学会了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我学会了把一个物体转换成另一个物体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年级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探究并感受林冲和洪教头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学习对比等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
2、体会明快、洗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
3、学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生动有趣地讲故事。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探究并感受林冲和洪教头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学习对比等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明快、洗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揭题(评书式导入激趣)
?水浒传》一百单八将咱今天单表一人,他 “东京汴粱人士,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级,官至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人送外号豹子头——林冲。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起书空)
2、回忆1—3节,在你脑海中浮现出了哪几幅画面?
指名回答。
3、回味形象。
洪教头执意比武让我们感受了怎样的洪教头?(傲慢无礼、自以为是)与他形成鲜明对比,又刻画了怎样的林冲?
二、品言得意识英雄
1、4——8自然段你看到了哪几个画面?(浏览)
2、品读初战画面。(平淡的字眼品精彩)
(1)自由朗读第4、5自然段,对林冲和洪教头二人初次交手的情景,把你觉得写得特别好的语句划下来。(学生读书,圈画)
(2)让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所关注的语句(预设)。
出示一: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拿起一条棒掂量一番,独自耍了一阵,然后喝道:“来! 来! ”
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出示:然后说:“来,来!”感受与原句表达的不同。
出示: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说:“请教了。”
抓住“只好”、“请教”体会。
示例二:洪教头恨不得一口吞了林冲,便把棒在地上猛敲一下,冲向林冲。
抓住“吞”“猛敲”“冲”体会。
(3)齐读。
看似平淡的字眼里实际是精彩无限,我们仔细逐磨。这就是水浒语言明快、洗练、准确、生动啊!
3、品读第六节,感受林冲的机敏。(语言背后的玄机)
(1)默读。用刚才学的抓关键词的方法,你能读出来看似平淡的语言里实际藏着玄机吗?自己读读,看哪些地方写得有意思,用笔圈画出来。
(2)让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所关注的语句。
预设一:“洪教头提起棒就要打”
预设二:“小人戴着枷,就算是输了吧。”
他真的输了吗? 再读读林冲的话。体会出什么?
(3)讨论:柴进到底希望谁赢?
抓住“二十五两重的大银”来讨论。
总:刚才我们尝试通过关键词的品读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4、品读第七节。(招式背后的形象)
(1)自由读,画关键词,想象比赛画面。
(2)同桌互读,感悟比赛场面的'紧张精彩以及人物的形象特点。
(3)交流读后体会。
(4)引读感受招式对比背后人物性格冲突。
当洪教头用尽浑身功夫使出“把火烧天”的狠招时,林冲只是把棒——一横。
当洪教头跳起来举棒劈头打来时,林冲只是往后———一退。
当洪教头虽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时,林冲只是抡起棒———一扫。
(5)练习讲故事(最精彩的一个回合)
出示关键词,想画面讲故事。
三、拓展视野论英雄
1、讨论失败原因。
灰溜溜走开了的洪教头,回家后总结失败的原因就是武功太差了,你觉得呢? (学生写后讨论)
2、教师总结。
洪教头输就输在没有真正懂得一个字——武。把武字拆开就会得到一个“止”和一个“戈”。戈是古代的一种长兵器,戈字也就有了争斗的意思,而止戈就是学武之人应该运用所学之力,去制止争斗。所以“武”字真正含义就是:以武止戈,以德服人。林冲不正是这样吗?
3、引发阅读兴趣。
在《水浒传》中,像林冲这样的好汉,还有很多,快去读读《水浒传》吧,那荡气回肠的文字,波澜壮阔的场景,栩栩如生的人物,一定会让你心驰神往,回味无穷。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四、布置作业
在理清故事发展顺序的基础上,用抓关键词想画面的方法,练习复述课文。
附:板书设计:
林冲棒打洪教头
忍 骄
智 躁
武
稳 狠
强 弱
五年级的教案篇4
〔解题〕
?火烧云》是萧红写的一篇散文。
萧红在这篇文章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展现了绚丽多彩、美妙奇异的火烧云景观,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情。
〔结构分析〕
文章以火烧云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为线索写的,共7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晚霞的霞光照到地上的情景。文章具体描写了在霞光照射下人和动物身体颜色的变化。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先写从西到东“好像是天空着了火”,强调天空一片红色。接着写火烧云颜色的变化,围绕“变化极多”,不仅写颜色变化丰富,而且写变化极快。然后写火烧云形状的变化,一是把火烧云比拟成各种动物,二是突出火烧云形状连续、快速的变化。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火烧云下去了。这部分写出作者观察火烧云的感受,从侧面表现火烧云变化又多又快,然后在快速变化之中迅速消失。
〔语意理解〕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
两句中有两个名词,“火烧云”和“霞光”。“火烧云”和“霞光”不是一回事。“火烧云”是云彩受夕阳照射而产生的,呈红色;“霞光”,指太阳落下地平线后,余光照射到云彩上又反射到地面上来的光。因此,傍晚被阳光照得红彤彤的云,叫“火烧云”;而火烧云反射到地面上来的光,叫“霞光”。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由于傍晚透过云层的阳光是红色的,人与动物等身体颜色不同,受到霞光的映照必然呈现不同的颜色:照到白色物体上,呈红色;照到黑色物体上,呈紫色;照到红色物体上,红上加红,呈金色。
“您老人家必定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
这句写霞光照到老人身上的颜色。胡子是老人身上表征性事物。在红光照射下灰白色胡子变成黄中有红的颜色,即金色。表现了说话人对老人的敬重和对老人的美好祝福———金胡子是高寿的象征。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这一句先总写颜色“变化极多”,再具体写变化成哪些颜色。“一会儿……一会儿……”,表明不仅颜色种类多,而且变化极快。“红彤彤”形容很红很红,也写作“红通通”。“金灿灿”形容金色耀眼。“百合”,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花呈漏斗形,白色。“百合色”,即白色。
“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
这句写作者观察火烧云时的真切感受,“恍恍惚惚”即“恍惚”的叠用。“恍惚”原指神志不清,或精神不集中,本句使用引申意义,指看得不真切。因为看的时间太长了,火烧云变化多而快,眼睛就发花了。这句话包括5个分句,第1分句概括写“恍恍惚惚”,后4个分句具体写恍恍惚惚的表现。
〔写作特点〕
1.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
作者抓住火烧云的两个特点,一是颜色变化多,二是形状变化快。
2.描写生动逼真。
全文采用联想的方法写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比如,说白狗变成红狗。红公鸡变成金公鸡,灰白胡子变成金胡子。再如,说云一会儿变成马,一会儿变成狗,一会儿变成狮子。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运用联想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方法。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准备〕
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⑴激情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本课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导入:让学生看火烧云的录像或图片;教师通过优美的语言激发读书的情趣;引导学生交流观察火烧云的奇观,再读课文体会……
⑵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启发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在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火烧云“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
⑶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本篇课文要以读为主。教学第1段时,感受晚霞的神奇,晚霞把万物改变了颜色。
课文第2自然段,主要告诉读者为什么叫火烧云。要抓住“烧”体会用词准确。感受天空红彤彤的变化莫测的景象,要通过文字想象,再借助图像感受火烧云的壮观与奇妙。
> 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千变万化,瑰丽无比。教学时要通过感情朗读,感受色彩的魅力,同时进行词语的归纳,让学生用恰当词语来概括火烧云色彩的变化。
第4~6自然段写了云彩形状的变化,教师要在教学中用引读、再读等手段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五年级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借助天平明白等式的含义,并在分类的基础上充分感受、认识什么是方程。
2、会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4、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重点:
理解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难点:
方程的意义抽象的过程。
课前谈话:
渗透平衡和等量(谈体验)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天平,(见过天平吗?在那里见过?有什么作用啊?)根据天平的状态列出不同的式子,(不平衡让学生想办法得出让天平两边平衡)。
二、探究新知
1、对不同的式子进行分类(不要有任何要求)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想法。
2、小组汇报分类的想法。小组之间在倾听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本组的想法。
让小组的代表说说自己组是怎样分类的?为什么这样分类?
3、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分类进行小结:像这样的用等号连接左右两边的叫做等式。像这样的这一类叫方程。板书课题。(在学生分类的基础上)
4、小组探究“什么是方程?”(先观察式子,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5、小组汇报各组的想法。在各组倾听的基础上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6、教师在学生小组汇报的基础上进行小结: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7、生举例。
8、师举例,让学生说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并说明理由。
9、通过刚才的几道算式,让学生说说对方程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10、判断两句话: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
11、画图表示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三、应用练习
1、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2、看图列方程。
3、根据题意列方程。
四、拓展延伸
1、谈谈自己在知识和情感上的收获。
2、送给同学们一个方程:天才+x=成功。
五年级的教案模板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