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鸟教案参考6篇

时间:
Brav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中的互动环节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教案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教师应不断追求教案的精益求精,下面是汇报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八年级鸟教案参考6篇,感谢您的参阅。

八年级鸟教案参考6篇

八年级鸟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在本书中的地位与作用

初二思想品德课的是我与他人,而本框“礼貌显魅力”是与人交往的前提,是融入现代社会做一个文明人的基本要求;加之当代青少年文明礼貌的欠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基于以上两个方面,此框对于学生文明礼貌素质的形成是大有帮助的,必将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本框在全书的思想品德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中力求“把学会交往作为,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是能力培养的重点”的宗旨及初二学生的实际,本框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懂得讲文明、有礼貌是做人的基本品德,是社会交往的需要,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能力目标】

在实际生活中,逐步学会以礼待人,与人交往时做到语言文明、态度和气、举止优雅,并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自己的礼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验文明礼貌带给自己的乐趣以及对人生发展的价值,树立不讲礼貌为耻、讲礼貌为荣的交往态度,并乐于以礼待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的依据

在社会变迁的进程中,传统的交往礼仪在青少年身上正在逐步消失,不少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智力、学业的发展,而忽视了礼貌、礼仪方面的,致使一些孩子不懂礼貌,缺乏礼貌。针对青少年的现状及教学的践行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如何将礼貌落到实处,即在实际生活中,与人交往时做到讲文明有礼貌。

二、教学理念

注重活动,淡化说教。文明礼貌问题如果操作不当,很有可能演变成一种说教,致使教学回到传统政治课的老路上去。本节课我充分利用活动资源,在生动活泼的场景中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文明礼貌的魅力。

关注认知,强化体验。引导学生对文明礼貌的认识是必要的,对有关问题也要进行分析乃至说理。与此同时,我尽可能地在活动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验,这样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内化。

表层切入,深层领悟。文明礼貌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从基本的生活问题入手,让学生透过生活中的小事、平常事领悟做人的深刻道理。

三、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互动过程。初二学生有思想,乐于表现,他们既成熟又幼稚,直观形象思维强,抽象的逻辑思维较弱。基于此点,我设计的教学方法是“活动探究教学法、情感体验教学法”,

体现“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精神,让学生自己去活动、探究、体验、领悟,在关键之处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关注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小品表演、观看动画、即兴表演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参与交流与合作,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与时间,从而形成一定体验,分享成功的快乐,给学生自由驰骋的蓝天。

2、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进而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的教学情景,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程序设计与分析

1、开门见山,自然导入。

同学们,一看大屏幕,我们就明白了,今天要学什么?(礼貌显魅力)

2、活动一:欣赏小品《公交车上》、动画《上车》,明确为什么要讲礼貌?

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坐公交车问题切入,引发学生对礼貌问题的思考。学生自己表演,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动画历来深受学生喜爱,内容形象生动,既幽默又带有讽刺意味,让学生多感官感受,能引发学生共鸣,通过此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形成“礼貌是尊重的具体表现,礼貌是文明的体现”的道德认识。

3、活动二:欣赏动画《大蕃薯的故事》,明确应该怎样讲礼貌?

对人有礼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由于本课时间仅有30分钟,加之这部分涉及的内容较多,故而重点讲了语言文明的表现,其他一带而过。

4、活动三:即兴表演,生活考场

通过此环节的教学,使学生能够运用在前两个活动中形成的认知,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自己的礼貌,认识到礼貌是一种习惯,要将礼貌落到实处,即在生活中,与人交往时做到讲文明有礼貌。

5、教师总结,升华全篇

6、课后实践,阳光行动

通过此活动的践行,实现教学内容的内化。

八年级鸟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其中的真情。

3、德育目标:学习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父亲性格的核心

教材内容分析:

?台阶》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以农民的儿子作为叙事者,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双重感*彩。

教学对象的分析:

初二学生理解能力比初一能力有所提高,在初一记叙文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点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学过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父爱,父亲身上的慈爱和坚强、艰苦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泪水模糊的晶莹泪光中的背影上,父爱是世上最无私、最深沉的爱,表达是这么简单,没有做作,没有张扬,有的只是极其普通而又撼人心魄的细节。今天再来学习一篇讴歌父亲的文章,让我们一起走向《台阶》,走近文中的这位父亲。

二、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三、整体感悟:

1、出示速读要领:要默读,不出声。

2、思考以下问题:

(1)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用一句话来概括。

(父亲用毕生精力造起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2)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说,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父亲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造台阶)

四、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

以上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驾驭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些精彩的内容进行研读。通过吃苦耐劳具体的研读,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主探究

请大家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刻画父亲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让你感动的原因。

请大家依据这种形式,谈谈你对文中细节刻画的认识。

3、合作探究

4、全班交流

我的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穷爸爸,但是他却能够艰苦创业,不惜用毕生精力去铸就一个象征着他的尊严和梦想的高台阶。所以我们说……

以父亲是一位……的人说话。

五、拓展延伸:

父亲一辈子艰苦创业,所得的结果只不过是一间普通的房屋,只不过台阶高些罢了。父亲这样做究竟值不值得?

六、欣赏歌曲《我的老父亲》

画面中有父亲的许多形象,联系生活,你是否也有这样难忘的时刻?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日记:《父亲》

八年级鸟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2、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图意,正确列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第1题。

课件演示:池塘边有几只小鸭子在游玩,其中6只在池塘里嬉戏,3只小鸭子赶过来跳进了池塘,玩了一会儿,其中有4只小鸭子上岸回家了,剩下的仍在嬉戏.

你能把看到的数学问题讲给大家听吗?

学生根据画面内容独立填写算式并算出得数。

交流:为什么要“6+3”呢?(因为3只小鸭子赶过来,和原来的`6只合起来就9只了。)

为什么又要(-4)呢?(因为4只小鸭子回家了。)

2、第2题

师:小狗、小猫、小羊和小猪手上都拿着妈妈给它们的一把钥匙,身后是它们的家。钥匙上都有算式,只要算出得数就能打开自己的家。你能帮它们找到家吗?

(1)用线把算式和得数连起来

(2)投影交流

3、第5题

出示图

1、谁能看图说出几个数学问题/

2根据画面内容独立填写算式并算出得数。

学生交流计算过程。(重点说说计算顺序)

同时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和做文明乘客的思想。

二计算练习

小朋友们计算得这么快,大家来比一比,看谁又快又对,好吗?

1、比赛计算第4题

2、出示第6题:横行、竖行上的三个数相加,各得多少?

独立填在书上

反馈、评价、订正

3、出示第7题

同桌比赛,边指格子边报得数看谁算得快。

三、书写练习:第3题

1、指导学生写算式的格式

2、独立完成

四、拓展练习:拿钱币活动

每人拿出4张2角纸币,8个1角硬币,一个5角硬币。

思考:要拿出8角钱,你能想出几种拿法?

操作。

交流汇报,投影显示所有拿法。

五、课堂小结。

八年级鸟教案篇4

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形象直观的表现与交流语??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绘画的语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和认识中外不同的美术作品,了解绘画造型的语言和表现方法,培养初步的审美经验。

2.学会从造型的角度评述美术作品,获得初步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对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及造型艺术表现方法的了解。

教学难点:

运用艺术语言知识评述自己喜欢的中外绘画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问:达芬奇创作的作品有哪些?

学生回答:

教师展示《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作品。

你如何理解这幅作品?

学生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解读一幅绘画作品。

二、讲新课

出示两幅作品

教师提问:抛开画面的内容,找这两幅绘画作品的共同之处。

教师总结:绘画创作都要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造型艺术手段,即线条、形状、明暗和色彩等造型要素进行表现。这些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及运用方式便成为作者进行艺术表现或与他人交流的'艺术语言。

1.绘画的造型要素

(1)线条造型要素:介绍几幅以线条为主的绘画作品,同学感受并评价这些作品给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线条既可以具体地描绘审美对象的生动形象,也可以表现主观的审美感受和思想感情。

(2)色彩造型要素:介绍色彩的四种分类:再现性色彩和表现性色彩的不同。了解印象派、立体派、表现派、抽象派画家及作品,如何用不同的色彩表达情感的。

(3)明暗造型要素:介绍几幅以明暗为主的绘画作品,同学感受并评价这些作品给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以明暗为主的绘画既可以具体地描绘审美对象的生动形象,也可以表现主观的审美感受和思想感情。

2.了解绘画的三种不同的表现方法

(1)写实性绘画分别介绍画家及作品

(2)表现性绘画分别介绍画家及作品

(3)抽象性绘画分别介绍画家及作品

3.欣赏优秀作品:

三、教师总结

了解了绘画的造型因素,我们在分析欣赏绘画和创造绘画作品时就要运用这些造型因素。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情感。

八年级鸟教案篇5

?桥之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驻足、史诗、美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等词语。

2、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文章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4、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讨论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六字”读书法:运用读、划、写、记、练、思的方法在读文时进行批注,总结归纳。

3、质疑点拨法:采取质疑研讨、点拨指导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蕴含的深层意义。

4、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使生成的问题得以解决。对疑难问题进行组内及组间追问质疑,把握重点,各个击破

教具准备:

教材、教案、粉笔、黑板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驻足、史诗、美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等词语。

2、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文章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难点:理解桥美在何处。

教学方法:

1、.朗读讨论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六字”读书法:运用读、划、写、记、练、思的方法在读文时进行批注,总结归纳。

3、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使生成的问题得以解决。对疑难问题进行组内及组间追问质疑,把握重点,各个击破

教具准备:教材、教案、粉笔、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方法1: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上两堂课我们一起学习和探讨了桥梁建筑家眼中的《中国石拱桥》,今天我们再来看看著名画家吴冠中眼里的桥又具有什么特点。(板书文题)

方法2: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 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方法3: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康桥即英国剑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当代画家。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笔名“荼”,江苏省宜兴市人,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美术家、散文家。他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注重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学贯中西,融会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的不断探索、创新中,创作了大量的绘画艺术作品。油画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中国画代表作《春雪》《狮子林》《长城》。本文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

三、检查生字词情况。

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驻足:停止脚步。

销魂,不要写成“消魂”。 煞(shā)它风景:破坏人的兴致。 “煞”同“杀”,破坏,消弱,消减。

纤xiān细。 解释:第6自然段中1、“但脂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 左右:支配。 2、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指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弧线 颐和园 点缀 险峻 孕育 笼统 瞻前顾后 关键 搏斗

四、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的顺序:逻辑顺序。(因为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总分总的关系)

第一部分(1、2)由一句俗语和一句诗引出说明的对象。

第二部分(3---6)正反两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

第一层(3)用作比较的`的方法说明自己爱桥是出于美学的考虑。

第二层(4、5)正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

第三层(6)从反面说明桥不与周围景物配合就不会产生美感。

第三部分(7)总说桥美及其普遍的美学意义。

五、初读全文,完成下列填空。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桥之美。 作者认为桥美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本文采用了逻辑顺序,语言生动。[中国石拱桥语言平实、自然、准确、严密]

2、本文作者吴冠中,中国当代画家。本文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宋代的张择端。

3、作者在列举了四种形式作用的例子后,概括了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是: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第5段),最后,

在篇末用一句话对“桥之美”做了总结: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2)由一句俗语和一句诗引出说明的对象。

第二部分(3---6)正反两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

第一层(3)用作比较的的方法说明自己爱桥是出于美学的考虑。

第二层(4、5)正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

第三层(6)从反面说明桥不与周围景物配合就不会产生美感。

第三部分(7)总说桥美及其普遍的美学意义。

八年级鸟教案篇6

1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理解罗布泊之所以成为沙漠,原来是愚昧造成的恶果。

2.多角度地处理课文信息,通过“写”的方式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2学情分析

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索取的贪婪和盲目是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课文告诉人们,罗布泊之所以成为沙漠,是愚昧造成的恶果。

课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惜,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数据客观说明。这些都是学生语言学习的好资源。

课文的“研讨与练习”点示了教学过程中的训练性。如第1题指出,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通过概括提要,达到把握文意的目的。如“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并归纳一下变化的原因。”另一种方式是抓住点睛之笔,小口径切人,达到整体把握的目的。

练习题中的开放题的设计也力求角度、方式多样化。有的要求在重组课文信息的基础上发挥想像,如,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这些,都在启示着我们如何进行创新的教学设计。

3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理解罗布泊之所以成为沙漠,原来是愚昧造成的恶果。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一、简洁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课文的“研讨与练习”。这篇课文后面共有四个练习,就有三个与“写”有关。

第一题要求“概括”,第三题要求“诉说”,第4题要求“呼吁”。

再看课文前面的小方框,里面的内容就是根据课文内容写成的。

所以我们今天就上一节变“读”为“写”的课。

这个课就叫做:“课文小作文”课。

二、概说课文文意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2)请同学们各用一句话表达自己(感受最深的)阅读所得。

(3)同学们发言。教师即席评说。

同学们可能会表达的一句话:

罗布泊的今昔对比,告诉我们制造悲剧的是人。

人类因为破坏环境而使仙湖消逝。

罗布泊的生态悲剧应该增强我们强烈的忧患意识。

罗布泊的悲剧表明大自然已发怒了,如果再执迷不悟,我们将失去唯一的家园。

罗布泊的变化告诉我们:保护生态,迫在眉睫。

短短几十年,由仙湖变荒漠让我们感到环境、生态问题的严峻。

死神在罗布泊的上方开怀大笑,作为地球村村民的我们,却没有尽到责任。

曾经的绿洲变荒漠,人类正在破坏地球。

人类正在亲手毁掉自己辛辛苦苦建造美丽的、唯一的家园。

教师与学生进行简洁生动的对话。

三、指点本课看点

教师讲析本课看点:

所谓本课看点,就是课文中最值得我们体味、深究、欣赏的地方。如:

·本课的标题

·关于罗布泊遥远过去的描述

·关于罗布泊现在的描述

·关于塔里木河与罗布泊的关系介绍

·关于胡杨的描写

·作者的忧患意识与文中的呼吁

……

教师选择课文内容的几个“点”,用“串词”的方式,带着学生有重点地朗读一下。

四、讲析技法要点

(1)教师讲析“课文小作文”的形式:

所谓“课文作文”,主要是指在课堂上:

读大文写小文,

读长文写短文,

读此文写彼文;

读一文写多文。

这是一种自读课文的好方法,也是一种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训练,同时是一种语言表达训练。

(2)教师讲析“课文小作文”的过程:

首先,根据课文内容自定一个小小的作文题——如“美丽罗布泊”、如“可怕的罗布泊”、如“胡杨的诉说”,如“四个‘盲目’用得好”,如“说说‘问题出在近30年’中的‘问题’”等等,题目越新鲜、内容越实在越好。

然后,根据自己的命题,尽量利用课文的语言写百字左右的小作文或作文片段。

(3)教师讲授“课文小作文”的技法:

①可从概括内容的角度写

②可从说明事物的角度写

③可从描述事物的角度写

④可从抒发情感的角度写

⑤可从表达感受的角度写

⑥可从欣赏课文语言的角度写

……

(4)教师继续土进行“课文小作文”的技法讲授:

①可以用自己的话语来写,如进行课文概括、表达读文感受等。

②可以重点利用课文中的某个片段进行改写。如抒发情感等。

③可以自由地组合课文的文句,形成一段短而完整的文字。如描写景物、讲述故事等。

……

五、学生课文作文

(1)请同学们“献出”自己所确定的小作文题:

如:曾经有过的美丽 昨日的美丽还能重现吗 罗布泊的昨天今天明天 痛苦的呻吟盲目的代价 逝去的美丽 罗布泊的最后一滴眼泪,从前那里是仙湖那人,那湖,那树 梦回仙湖 谁吞噬了它的美丽 罗布泊的梦 梦中的罗布泊 无奈的胡杨 昨日的仙湖今日的荒漠 仙湖·荒漠,别了,罗布泊 罗布泊的悲鸣,罗布泊的今昔 仙湖之死……

(2)老师根据学生的“献题”,也公布一批小作文题,供学生选择:

1.美丽的罗布泊

2.这里曾经有过……

3.“我”眼中的罗布泊

4.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

5.话说胡杨

6.死去的胡杨

7.一株胡杨的独白

8.说说塔里木河

9.课文中的“水”

10.课文中的数字

11.课文中的忧患意识

12.悲剧并没有止住

13.说说"问题出在近30年中的“问题”

14.四个“盲目”用得好

15.我喜欢课文中这样的一段话

16.《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内容简介……

(3)学生写作10分钟左右。

(4)课堂交流。

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老师进行评说。如:

我仿佛……

我是一棵出生在久远年代里绿树环绕的罗布泊旁的胡杨。回想以前,白昼时,碧水如镜,鱼鸥欢唱,生机勃勃。黑夜时,皎月清辉,静影沉璧,万籁俱寂。我现在常常希望时间可以回到过去,因为昔日美景今已虚无。再也没有成群结队的小鸟向我招手,再也没有美丽锦鳞给我问候。我渴啊!渴啊!但我更加痛心!我缓缓地闭上了眼;梦中,我仿佛又回到了美丽的罗布泊。

六、引导作文欣赏

老师留心学生的作文,力求做到能够组合成一篇课文缩写。如下文。如果不能做到,就由老师进行。

下面的这篇“文章”是由四篇小“文章”组成的,它艺术地表现了课文全文的基本内容

罗布泊的悲剧

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

在遥远的过去,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曾赞誉道: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一只鸟,夏季气温高达70℃。

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如果站在罗布泊边缘,你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问题出在近30多年。人们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悲剧并没有止住。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

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间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干涸之势……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七、课堂教学小结

课文小作文是一种读写结合式的语文实践活动。

八年级鸟教案参考6篇相关文章:

八年级上册教案精选8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8篇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教案5篇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优秀7篇

八年级物理学期总结通用6篇

八年级物理实验工作总结6篇

八年级数学个人工作总结6篇

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模板6篇

八年级美术教学工作计划6篇

生物鸟的教案推荐6篇

八年级鸟教案参考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3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