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实施效果应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表现来评估,教案不仅是教学的蓝图,更是教师探索新领域的重要工具,下面是汇报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行道树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行道树教案篇1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设计拟用主问题探究法,即用一个大容量的问题来统帅两文的教学。同时针对两文的主旨和风格,对教材作了灵活处理,深教细教《行道树》,浅教淡化《第一次真好》,避免课堂上因平均使力而造成的固定节奏。
教学步骤:
一、探究主问题:这两篇小散文,你更喜欢哪一篇?深入钻研课文后,作出有理有据的回答。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作答,鼓励发表不同意见,提倡有价值的争论。明确两文特色:
从内容上说,《行道树》赞美的是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第一次真好》抒写的是人生体验;从表现的哲理上说,前文让人明白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后文告诉人们尝试第一次需要勇气,但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从艺术魅力上说,前文富有感染力,后文富有亲和力;从传情效果上说,前文含蓄,后文直白;从语言表达上说,前文是内心独白式,是诗意的抒情,后文是寓理于事式,是叙议结合……
二、探究分问题一:《行道树》读起来极优雅动人,你认为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合作学习,然后作答。
明确:有很多原因。如:
①形象选择高妙——行道树本身就是城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况作者还喻它为无私奉献者,的确惹人喜爱。
②形象烘托巧妙——作者为行道树设置了一种独特的背景氛围,使描写主体始终处于鲜明醒目的位置上,如烘云托月。
③作者构思奇妙——用行道树形象与原始森林同伴、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对比,赞美了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还有诸多对比隐在文中,如堕落与高尚、神圣与庸俗、深沉与肤浅、痛苦与欢乐、黑夜与朝霞、喧闹与孤独、污浊与清新、忧愁与快乐等等,发人深思。
④语言表达精妙——作者善用富含感情的词语达意,善用转折句层层翻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探究分问题二:《第一次真好》所阐述的一些观点你赞同吗?结合课文及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谈。学生可就“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等有感而发的句子设问探究。学生各抒己见,能以理服人就行。
四、小结。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许多篇幅较短的散文有文眼,如果教学时能引导学生找准这些关键词或关键句,然后顺藤摸瓜,带动全篇教学,定能事半功倍。这是教法,同时也是学法。
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前的导语,导入课文。
二、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感受《行道树》中的抒情和《第一次真好》中的事理。
三、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章的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结合课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行道树》中的哲理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和直接抒情句——“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的深刻含义,重点弄清《第一次真好》中“好”的积极意义。
四、回头再答导语所提出的问题。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本设计观照语言的读写训练。《行道树》优雅的叙述、诗意的抒情,适合于朗读。《第一次真好》中的事例很能勾沉起学生对往事的回忆,适合替换式的改写,这样设计兼顾了两篇短文自身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学习《行道树》,强调训练点——读。
1.听配乐朗读,要求想象行道树形象,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要求理解行道树形象的意义,理解词语含义,理解文章的哲理。
3.感情朗读,要求体味文章精美的语言和诗意的表达。
4.配乐诵读,要求读出韵味,读出美感。
二、学习《第一次真好》,强调训练点——写。
1.读课文,了解课文先叙事后点示道理的结构。
2.替换式改写,用你亲身经历的某个感人精彩的第一次替换文中的事例。
3.范文交流、评点。自主参与交流,修改,定稿。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梧 桐
张晓风
其实,真正高大古老的梧桐木,我是没有见过的。
也许由于没有见过,它的身影在我心中便显得愈发高大了。有时,打开窗子,面对着满山蓊郁的林木,我的'眼睛便开始在那片翠绿中寻找一株完全不同的梧桐,可是,它不在那里。想象中,它应该生长在冷冷的山阴里,孤独地望着蓝天,并且试着用枝子去摩挲过往的白云。在离它不远的地方有山泉的细响,泠泠如一曲琴音。渐渐地,那些琴音嵌在它的年轮里,使得梧桐木成为最完美的音乐木材。
我没有听过梧桐所制的古琴,事实上我们的时代也无法再出现一双操琴的手了。但想象中,那种空灵而缥缈的琴韵仍然从不可知的方向来了,并且在我梦的幽谷里低回着。我又总是想起庄子所引以为喻的凤鸟鹓鹐,“夫鹓鹐,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一想到那金羽的凤鸟,栖息在那高大的梧桐树上,我就无法不兴奋。当然,我也没有见过鹓鹐,但我却深深地爱着它,爱它那种非梧桐不止的高洁,那种不苟于乱世的逸风。
然而,何处是我可以栖止的梧桐呢?
它必定存在着,我想——虽然我至今还没有寻到它,但每当我的眼睛在窗外重重叠叠的峦嶂里搜索的时候,我就十分确切地相信,它必定正隐藏在某个湿冷的山阴里。在孤单的岁月中,在渴切的等待中,聆听着泉水的弦柱。
使用建议:此文与《行道树》同出于张晓风之《林木篇》,都是寄情于物类散文,都是张晓风诗意散文中的优美篇章,但状物不同,象征意义也不同。此文可作为课文比较参照的对象,课堂使用。
行道树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字、新词,提高阅读能力
2、理解行道树的形象
3、揣摩形象而又含蓄的语??
4、认同自我牺牲精神的崇高,立志做一名奉献者
教学重点:
行道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形象而又含蓄的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假如我是一棵树,我愿意站在 ,因为 ”的句式说一句话。
二、简介作者
张晓风,1941年出生,台湾著名女作家,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77年辈台湾地区的评论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散文《愁乡石》《地毯的那一端》《再生缘》等
三、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堕落 点缀 牙龈 冉冉 贪婪 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四、指导朗读
1、听读课文。
2、自读课文。
3、小组为单位,组织朗读比赛。
五、整体感知课文
生齐读课文,思考:
1、 行道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本文其实借行道树赞扬一种人,赞颂一种精神。。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六、合作探究
1、第二段,为什么说是一种堕落?
明确:“堕落”一词在字典里的解释是沦落,流落。在文中的含义是流落到恶劣的环境里。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堕落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2、 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这一句中哪三个词最关键?
明确:“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1为什么行道树认为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什么样的事业是神圣的?
明确:行道树认识到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2“神圣的'事业”为什么是“痛苦”的?“痛苦”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3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明确:一切神圣的事业总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承受牺牲,但是只有这样的代价才能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如行道树承受痛苦,为城市和行人带来“清新”“浓阴”这种牺牲体现的是奉献精神,这种为人民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3、为什么说行道树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明确: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4、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忧愁什么?最后一段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与开头照应,是文章结构完整,同时起到深化中心的作用。
5、文中有两处对比,请找出来,说明它们的作用
行 道 树 繁华热闹的城市
(对比)
原始森林 孤独寂寞的行道树
作用:突出表现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六、作业设计
1、抄写“堕落 点缀 苦熬 冉冉 贪婪 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1和二。1
行道树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4.学习托物言志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知识链接:作家与背景。(见基础训练17页)
学习过程:
学法提示:朗读法朗读——大声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把文章念出来,不加字、不减字、不换字、不颠倒字、不重复,词或词语的轻重读音恰当,声韵正确,音变符合规律。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加深听众对文章的理解,以激发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引起他们的共鸣。
本课的两篇短文都很适合咱们朗读,按照以上要求试试吧。
一、基础知识(独学)
1.给加点字注音或据拼音写汉字。
雏形点缀丰硕苦熬累累沉甸甸
牙yí贪lán duò落污zhuó玲珑剔透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①玲珑剔透:②具体而微:
③贪婪:④堕落:⑤雏形:
⑥繁弦急管:
3.谈一谈《行道树》写了什么内容?请找出《行道树》中点明文章主旨的一句话,试着说说理由。
4.《行道树》一文作者运用第人称写法,采用修辞手法,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请以“第一次”为话题,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好”的含义。
6. 《第一次真好》一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第一次真好》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二.专题提升:(独学群学、合作释疑)
1.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也唯有这种痛苦才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中“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你还能再列举一些课文中没写到的它承受的痛苦吗?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2.《行道树》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
3.短文末句说:“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
4.《第一次真好》中为什么说结实累累的柚子树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三.当堂反馈:
1.请根据提示赏析下面的词句。
①“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这里为什么用“堕落”?
②“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④“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⑤“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忽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仅仅具有鸟的雏形,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①为什么“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用文中的话回答)
②找出作者细心观察生活的句子。
a.
b.
③语段中“第一次”出现了几次?主要记叙了第一次的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④摘出选文中表达方式为记叙、议论的句子各一句。
记叙:议论:
四.小结与评价:
要点整理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掌握的知识点有:
情智闪烁
学完本课后,我有如下感悟:
交流评价
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我认为:
五。.家庭作业:阅读下面的文章《煤》,思考并完成后面的问题。
很古很古以前,有一棵美丽的树。从来没有谁忍心伤害她。但有一天,浪从很远的地方冲过来,山坡陷下去了,可怜的她被埋在了地底下。好黑,好冷……
几亿年过去了,她突然感到了一阵温暖。啊,重见天日了。但,当她的双眸看到自己的身体时,她惊呆了,自己成了一块乌黑的煤,没有了昔日的风采。
过了些时候,她走了,步子很轻,嘴角挂着微笑。
一盆火在熊熊燃烧。她很安静,不时放出几只黑色的蝴蝶。
那一定是她上亿年的梦想被灼痛的样子,不过,她似乎无悔。
煤,是美丽的树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①表现“她”内心情感的词语有(按先后顺序):
②《煤》和《行道树》比较阅读:共同使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两文在表现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③“她似乎无悔”是因为什么?
六.预习新知
1.字词积累。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写拼音。
(1)风韵()(2)地jiào( )(3)泯( )灭(4)è运(5)落难()(6)险象dié()生
请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她不愧是赏月的行家,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
(2)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着一个念头:“这是我的月亮!”
(3)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4)有一天,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而我的耳边也响起了那熟悉的叹息……
请把你认为本文中写的好的词句工整地抄写在下面,并再多读几遍。
2.《白兔和月亮》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其词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3.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4.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5.找出王子的人生感悟,概括寓言的寓意。
行道树教案篇4
主要内容:
第六课《理想》第七课《行道树》
学习重点:
?理想》
1、学习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和理解《理想》的哲理。
?行道树》
1、学习“行道树”——这无私奉献者的精神。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讲解:
一、 基础知识
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划线字:
蜕变tuì 倔强jué 洗濯zhuó 玷污diàn扒窃pá 诅咒zǔ 寂寥liǎo 夸耀yào脊梁jǐ 贪婪lán怨恨yuàn鬓发bìn
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蜕变——退化 倔强——坚强 洗濯——洗涤 玷污——沾染扒窃——盗窃诅咒——咒骂寂寥——寂寞 夸耀——夸赞装饰——庄稼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 倔强:刚强不屈,固执。
(2) 玷污:弄脏,污损。多用作比喻。
(3) 诅咒:原指迷信的人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现指咒骂。
(4) 寂寥:寂静而空阔。
(5) 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6) 行道树:指种植在道路两旁的树木。
(7) 堕落:思想行为变坏或往坏的方向变。本文指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
(8)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本文指对被污染的城市的一点改观。
(9) 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弦,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
(10) 红灯绿酒:即“灯红酒绿”,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
二、 重点分析
1、阅读新诗《理想》,把握主要内容。
什么是理想?人们说:理想是对未来的美好设想。如:办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的中国人民的理想是什么?祖国独立、民族解放。今天,我们积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人民的理想是什么?强国富民,振兴中华。诗人流沙河极大地赞美理想:希望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
2、《理想》共有12节,每一节主要写什么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1节用了四个比喻:由“石”到“火”,由“火”到“灯”,由“灯”到“路”——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第2节诗是写: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如:饥寒、温饱、文明)。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
第3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如:从温饱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
第4节:理想的实现,并不很切近,往往要经过多次挫折和失败。(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长期性。)
第5节:理想给人力量:使人乐观、给人斗志、增人活力。(理想使人有满怀希望的情怀、不屈不挠的斗志、壮心不已的活力。)
第6节:为崇高社会理想而奋斗,将获得幸福。(理想不是黄金梦,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
第7节: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享受着欢乐、品尝着艰辛。(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不是个人荣誉。所以,社会给你的荣誉,只不过是副产品。“寂寥”写出了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往往不被人理解的处境。)
第8节: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第9节:理想使人走上正轨,奋发向上。(罪人、浪子有了理想,就能恢复良知,重新做人。)
第10节:理想要坚定,信心不动摇。(这也是一种考验。)
第11节:失去理想,人生将没有意义。(对应第八节“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
第12节:希望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今日“抽芽、开花”,明日“浓荫、甜果”。)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两句诗的含义?
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拥有为理想而奋斗是幸福的,是一种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要舍弃“小我”,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2)怎样理解“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这句诗的含义?
因为,理想会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的奋斗的。因而面对不幸和厄运,有了理想,就能相信厄运是可以战胜的,前途是光明的,就会不屈不挠的奋斗。所以,理想可以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4、《理想》的脉络是怎样的?
总说理想的意义(第1节)——理想的历史意义(第2、3节)——理想的人格意义(第4、5、6、7节)——理想的`人生意义(第8、9、10、11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5、新诗《在山的那边》和《理想》有共同的吗?找出这两首诗中内涵相同的诗句。
共同的是:都抒写了理想的意义。
相同的诗句:①关于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每一次的失望是折磨人的有:《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②关于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在山的那边》——“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的你眼睛……”《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6、行道树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7、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8、问题探究:
(1) 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
因为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2) 行道树忍受了哪些痛苦?
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3) 行道树“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中的“深沉”的含义是什么?一切神圣的事业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深沉的幸福。
9、本文的行道树和奉献者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是散文领域里传统的表现手法,本文是借行道树的自白,来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首先,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奉献者舍“小我”、牺牲个人幸福,为人们的幸福而辛苦忙碌、努力奋斗。
其次,行道树和奉献者一样,他们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都会感到寂寞、孤独、苦熬,往往不被人重视、不被人理解。
第三,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他们同样享受着深沉的幸福。
巩固训练
1选出下列词语中读音全对的一组()
蜕变tuì 倔强jué 洗濯zhuó 玷污diàn扒窃bá 诅咒zǔ 寂寥liǎo 夸耀yào脊梁jǐ 贪婪nán怨恨yuàn鬓发bìn
洗涤tiáo堕落duò 坠落zhuì 包袱fu
2找出下列词语中有错误的一组()
a蜕变——退化 倔强——坚强 洗濯——洗涤
b玷污——沾染扒窃——盗窃诅咒——揍骂
c寂寥——寂寞&n
行道树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学习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2、在朗读中学会抓住文眼,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和主旨。
3、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1、学习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2、在朗读中学会抓住文眼,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和主旨。
学法指导:
这是两篇散文,散文的学习宜采用朗读的方法——在朗读中把握课文的内容,在朗读中理解课文的主旨,在朗读中体味文本的语言,在朗读中了解文章的写法。
学习课时:2课时
学习过程:
第 一 课 时(《行道树》)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和主旨。
2、学会抓住文眼,感受行道树所象征的奉献者形象,树立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前热身
1、请给下列加点的生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堕落()烟cōng()点zhuì()繁弦急管()
苦熬()牙yín()冉冉()贪lán()污浊()
2、自由朗读课文后思考:
(1)、课文是用第几人称写成的?
(2)、课文通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内容与的?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交流预习1
(二)、听读或朗读课文,并交流预习2
(三)、悟读,理解内容
1、通过朗读,你感悟到了什么?请你结合文中的语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这是一列的行道树,我是从课文的
看出来的。
2、通过理解,你认为行道树是一种怎样的形象?
3、请你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主旨。
(三)、疑读,品味语??
这篇课文虽短,但有些句子的含义深刻,难于理解。请你从文中找出这些难于理解的句子,我们一起来探讨。
(四)、拓展阅读
行道树
陈润曦
初中时学过张晓风的《行道树》。
没想到这时会想起它,因为它的渺小。
我们学校大门外的两旁都是树。很是茂盛。这些树一直贯穿地包围着整个科技园。不知不觉便形成了科技园里一道特殊的风景。
我不敢说它们给我带来了什么东西,但我却总是感受到了它们用力的呼吸,即使它们不曾引起人的注意。
第一次感受它们的存在,是在领通知书的那天。天气格外炎热,仿佛太阳只管它不顾死活地放射性“大笑”,把所有的“笑声”散发出来似的。于是,人们变得黝黑。于是,人们变得浮躁。于是,人们懒得不想睁开眼睛……
所有的一切都那么懒懒散散,惟有树,努力地张开它们的“三头六臂”,努力地与太阳比着“胸怀”的宽广。只是,终究是比不过的。
但是,即便如此,因为有了树的伟大,才能渗析出太阳的斑斑点点,不能不说,在这个时候,人们应该多么感谢它。
我总是坐在窗边。我也喜欢窗打开后,蹿进来的新鲜的气息。即使夹杂着许许多多城市中的尘土,但始终不能拂灭那新生嫩芽的生机,高大树木的凉意……这些,总在炎热夏天的午后,为你的心灵带来一次洗礼。
灯火霓虹的`城市,改不了的喧嚣,换不了的颜面。只有那些树让你感受到了时间在变,季节在变,虽然很不明显。但即使是嗅觉不灵敏的我也能从中嗅出点什么。
我不知道如果没有了这些树,路灯会不会孤独;
我不知道如果没有了这些树,人们会不会感到缺少了什么。
我只知道虽然这些树都在,但谁也没有很细心地每天观察它们。它们只是城市的陪衬,可有可无。但它们真的消失的时候,你才觉得生命中真的缺少了、失去了什么。
是的,这人来人往的城市,总是有些东西在用力地呼吸着,比如行道树。这些东西在默默地创造着属于它们自己的奇迹。
第 二 课 时(《第一次真好》)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对文中事件的概括,了解详略得当的写法。
3、结合自身的经历,感悟并学会珍惜人生“第一次”的体验。
一、课前热身
1、请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柚子树()硕大()shà时间()zǐ妹()
玲珑剔透()()()fū小鸟()雏形()
2、默读课文,思考:
⑴、全文一共记叙了哪些“第一次”?
⑵、作者对“第一次”有怎样的感受?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检查交流预习1
(二)、自由读课文后,交流预习2
(三)、仔细读课文,并思考:
1、文中主要写了哪两件“第一次”,请简要概括。
2、“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3、请试着找出全文的主旨句并谈谈你对它的理解。
(四)、赏析读课文,回答:
1、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
2、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五)、体验读课文,想一想:
1、作者既然说“第一次真好”,为什么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这不矛盾吗?
2、既然第一次真好,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第一次都值得去尝试?试举例说明。
3、请讲述你生命中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
4、学完了本文,你一定有很多感触,思考一下:此刻,你最想尝试的“第一次”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愿同学们努力去尝试给我们生命中带来宝贵经验的有益的第一次,开拓暂新的生活领域,增加自己的人生阅历,使有限的生命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行道树教案篇6
教学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的形象,揣摩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②学会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③联系自身生活实际,体会行道树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歌曲《好大一棵树》
二. 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三. 出示目标(教师出示,学生静观半分钟)
四. 反复朗读,实现目标
★ 一读课文,认准字词,积累词汇:(5分钟)
① 朗读方法:教师与学生合作范读。
② 自学指导:品味朗读,感受朗读的语气语调;在文中圈注关键词语,疑难字与易错字注音;自己查阅字典和注释理解关键词语含义,互相交流讨论;组长抽查部分同学掌握情况。
③ 重点字词:堕落 点缀 贪婪 冉冉 红灯酒绿 繁弦急管
④ 检查方法:重点词语领读;连词成篇。(星级评价)
★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形象: (10分钟----目标1)
① 朗读方法:齐读。
② 自学指导:朗读中遇到形容行道树品格的词语大声重读;运用联想,将自己想象成行道树,以情入文,设身处地,感受行道树的胸怀和品格;读出感情,读出领悟。
③ 检查方法:结合课文内容,参照范例,采用第一人称介绍行道树的形象,尤其要注意原因的解读。
参考示例:我是一棵忧愁而又快乐的'树。我为人们不珍惜我的劳动、不珍爱生存的环境而忧愁,我为能替人类作贡献而快乐。
④ 预设答案:我是一棵无怨无悔的树。……
我是一棵不被别人理解的树。……
我是一棵能承受痛苦的树。……
(学生可能还可从其他方面来说,只要合理,即以肯定。)
⑤ 问题评价:读后抢答,小组竞争的方法。(最敏捷思维;;最佳回答)
★ 三读课文,品味语言,阐发感悟:(10分钟---目标1.2)
① 朗读方法:自由朗读,选择性朗读
② 自学指导:a.有感情朗读课文,勾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
b.把喜欢大声有感情读给伙伴听,交流自己喜欢的原因(传神的关键词语,运用的写作手法,带给人的震撼与启示,充分利用原文原句解决问题)
c.标注出共同的疑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③班内交流,教师点拨:(展示或者质疑,先朗读后分析)
④重要问题预设:(引导突破问题4与5)
行道树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