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草的教案推荐5篇

时间:
loser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应包含课堂活动安排,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优秀的教案能够提供清晰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朝着既定方向努力,以下是汇报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古诗草的教案推荐5篇,供大家参考。

古诗草的教案推荐5篇

古诗草的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学会“晓、眠、觉”三个字,知道这几个字在诗中的意思。

3、初步理解诗意,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晓的字形。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春雨》。

2、默写:乃、随、润。

二、揭题:

板书:春晓

解题:晓:早晨春晓:春天的早晨(老师告诉学生晓这个字的意思是通过查字典再结合诗句的意思才查到答案的,鼓励学生多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在晓的三种答案中找到正确答案。晓:1、天刚亮;2、晓得;3、使人知道清楚。)

作者:唐代诗人孟浩然。(告诉学生他是李白的朋友,在以后我们将学到李白写给他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读古诗,学生字。

1、指名读古诗,其余同学画出生字词

2、出示生字词让学生自学:春眠不觉晓啼

3、检查自学情况。

四、细读古诗:

1、看图读古诗,试说古诗的'"意思。(请学生看书上插图,用优美的语句说说图上画了谁,她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举例: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一位女子起来后拉起竹窗帘,看到了杨柳依依,芭蕉油绿,桃花红艳,可是却有花瓣掉下来了,花瓣为什么会掉下来呢?我们学习诗的内容就知道了。)

2、学习古诗:

3、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先理解字义、词义,再理解句义,最后理解全诗的含义)

4、理解字义:

眠:睡觉。(同样出示字典里查到的意思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选择)

不觉晓:晓指天亮。不知还、不觉天就亮了。

间:听到。

闻啼鸟:闻鸟啼,听到鸟的叫。(老师讲解:古诗为了整齐押韵,便于吟唱,会省略一些词语,有时还颠倒次序,使意思变得曲折、跳跃。)

5、理解诗意:

(1)指名读第一句。

(2)讨论:联系单字的意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3)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

师: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

(4)齐读一、二两行诗。

(5)指名读三、四两行。

(6)这两句写什么时候的事?

昨天夜里听到什么?想到什么?

师: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老师补充:教育学生春光虽然美好,可是却很容易逝去,所以我们应珍惜美好时光。读: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7)齐读这两句诗。

6、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

四、老师把《春雨》与《春晓》进行比较,进行课外拓展。

(写春天的诗句有很多,老师这儿也找了一些,请学生朗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唐僧志安《绝句》。请学生回家再找找看还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找出来读一读。

五、指导朗读:

1、指导朗读节奏、韵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3、老师范读。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六、指导背诵。

1、自由练背。

2、配音背诵。

七、作业:

1、完成《习字册》第一课生字;

2、把书上插图的意思说给家长听。

古诗草的教案篇2

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的思乡诗。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常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长相思》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它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的词。

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选编这三首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体会,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路点睛

思路一: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思路二: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要有导有放,以第一首诗为例,学习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二、三首诗则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交流来理解诗意,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4.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泊船瓜洲》)

学习提纲

1.背诵一首思乡的古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泊船瓜洲》这首诗,注意间、数、重、还的正确读音。

3.《泊船瓜洲》的意思是()。

4.间的意思是();数重山的意思是();第一、二行诗的意思是()。

5.绿的意思是();还的意思是();第三、四行诗的意思是()。

6.诗集中集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称为诗眼。默读诗句,勾出诗眼,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7.讨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又可以换成哪些词,与原句比较,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一、古典音乐创设古诗情境,背诵怀乡古诗词。

二、明确古诗学习方法:解诗眼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三、初读课文,落实字词。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音:间、数、重、还。

四、自读自学学习提纲3.4.5题,理句连意,说说古诗大意。

五、导读导悟重点、难点、疑点及诗眼,体会思想感情。

1.质疑问难,解决难点、疑点。

2.抓住诗眼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联系全诗想象意境,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思念家乡之情。

六、讨论绿又的准确、生动,领悟作者用景表达感情的表达方法。

练习提纲

1.背诵、默写古诗。

2.合理想象,把《泊舟瓜洲》改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3.积累一首思念家乡的古诗,说说诗句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七、改写古诗,积累古诗

古诗草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运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

2.反复朗读,结合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喜欢大自然的感情。

3.背诵课文,增加积累。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感受诗中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搜集李白、王维的有关资料,搜集描写瀑布的诗词、文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引入课题

1.师即兴背一首古诗,引发学生兴趣。问:在你记住的古诗里,最喜欢的是哪一首?请勇敢地背给大家听一听。

2.师生一起回忆李白、王维的诗,学生齐背。

3.交流搜集的资料,了解诗人李白和王维。

4.揭题并板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自学字词,感知大意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2.结合注解,试着自己了解诗的意思。

3.自学检查:

(1)读准生字读音,特别是“瀑”和“疑”。

(2)说一说,通过自学,学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还有那些不懂的地方?

三、小组合作,描画诗歌

1.朗读全诗,说说通过自学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2.小组合作画诗歌:瀑布在太阳照耀下像有紫色的烟雾在缭绕,远看瀑布犹如一条白练,高高地挂在山川之间,从峭壁上一泄千尺,好像银河从天而降。诗人把这气势磅礴的景象囊括在四句诗里。各小组先把诗歌内容讲一讲,再合作画出一幅画来。

四、精读品味,感悟意境

1.展示各组图画,再读诗歌。按顺序让小组代表讲解图画内容。

2.全班争议:紫烟用在这里恰当吗?“三千、九天”是什么意思?你从诗中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3.再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体会“生、挂”的妙处,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思。

4.学生独自读全诗,体会诗歌在措辞和修辞方面的特点。抽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大家点评。最后教师小结。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6.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画面指导学生背诵。

五、拓展延伸

以朗读比赛的'形式,交流搜集到的描写瀑布的诗词、文章。

六、总结学法,半扶半放学《鹿柴》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一起总结学法。

3.自学诗歌,感知大意。

(1)自学提纲:借鉴前一首古诗的学法学习本诗;读准字音,把诗歌读流利;对照注释,思考诗句的意思,把读懂的内容讲给同桌听;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在小组内请教交流。

(2)依照提纲,学生自学。

4.合作讨论,解决疑难。

(1)小组朗读诗歌,组长汇集读不明白的地方,组内讨论。

(2)小组学习汇报:先报告讨论的问题,再汇报弄懂了什么,是怎样弄明白的?

5.指导精读,想象意境。

(1)学生读全诗,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2)分组读,说说哪两句写事,哪两句写景。

(3)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说给大家听一听。重点指导:“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衬的寂静,“但、闻、返、复”的意思。

(4)让学生讲讲“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意思,想象诗的意境。

6.背诵全诗。

六、延伸作业

把你搜集到的诗读熟,下节课准备开诗歌朗诵会。

附: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生动传神)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气势磅礴)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反衬出静寂)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映衬出幽暗)

古诗草的教案篇4

【设计思路】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来到,万物凋零的寒冬就过去了,风和日丽的'春天真正地开始了教学反思。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幼儿系列教育活动,目的是让幼儿通过向革命烈士致敬默哀或扫墓等活动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

【活动目的】

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2、初步了解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怀念先祖、尊重长辈等。

3、敬仰怀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1、用古诗导入活动内容: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

小朋友你们知道几月几日清明节吗?(4月4日清明节)

2、教师讲述清明节的由来。

现代英雄:抗洪救灾、抢险救火、保卫国家生命财产等等许多现代英雄也献出了生命。

6、放哀乐、人民英雄纪念碑画面,请家长与幼儿起立,向英雄们行礼、默哀,表示怀念。

教师讲述清明节的一些习俗供幼儿了解。

古诗草的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身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

配乐磁带。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牧童》

1、复习《所见》,范读导入:

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⑴ 全体同学齐背《所见》:

清·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⑵ 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⑶ 过渡:

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⑷ 师配乐范读。

⑸ 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2、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⑴ 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⑵ 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⑶ 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 /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⑷ 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⑸ 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身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⑹ 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3、设身处地,感悟诗情:

⑴ 师:想象一下,假如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⑵ 生互动交流:

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⑶ 诵读全诗。

结束本诗学习。

二、学习《舟过安仁》

1、借助画面,导入新诗:

⑴ 观察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看一看,诗歌是怎么描写他们的?

⑵ 生自由读诗:

“遮”,注意要读翘舌音。记住字形。读通、读顺全诗。

⑶ 通过读注释或借助工具书,基本理解诗歌大意。

2、检查自学,深入研讨:

⑴ 指名读诗,正音,注意“篙、棹”两个生字的读音。

⑵ 再读全诗,并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

⑶ 师生互动交流诗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身读懂的语句,也可以提出自身不理解的地方,一起交流研讨。

(全诗大意:一只不再扬帆划桨的小船中间,坐着两个小男孩,很奇怪的是,没有下雨,这两小孩居然撑着伞,仔细一看,原来他们撑伞不是为了遮风挡雨,而是舞动着伞柄起到类似扬帆的作用。)

⑷ 说一说:

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⑸ 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示出来。

⑹ 指名读、齐读。读后点评。

3、安排作业,延伸拓展:

背诵两首诗。预习《清平乐·村居》。

第二课时

一、课题导入,介绍知识

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中间有个分隔符号,前者是词牌,后面是词的题目。)

2、师生互动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3、师小结:

词原是配乐而歌唱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代,宋代是词鼎盛时期,句的长短随着曲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也就是上下两段。宋代的苏东坡、李清照等都是著名的词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题入手,想象内容:

师:课文描写的村居生活是怎样的一幅场景?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2、练习朗读,读准生字音,读顺诗句。

3、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困惑,或板书黑板,或与学生个别交流。提倡组内合作,借助注释以和工具书,初步理解词的大意。

4、指名读文:

其他同学正音、评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亡、剥”两个字在本课的读音。

5、交流比较生僻、不易理解的词。如,醉里、相媚好、亡赖。

6、指名说大意,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距离农家低小的屋檐不远处,是一条清澈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绿色的青草,屋檐下,有两个头发发白的老头、老太正借着酒意说着悄悄话。大儿子十分勤快,在溪边的田间地头种豆,老二呢,正忙着编织鸡笼。最顽皮、可爱的莫过于最小的那个小朋友了,瞧,他趴在溪边剥莲蓬,正忙得不亦乐乎呢!)

三、发挥想象,加深理解

1、师:这一家子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能想象得出老两口正在说什么悄悄话吗?

2、生各抒己见。只要想象合理,都应该给予肯定。

3、这一家子的其乐融融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怎样通过朗读把这样的一家子带到我们面前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在头脑里发生相应的画面,看看他们各自在忙些什么?

4、生自由练读:

展示读,集体评议,纠正。再读。提醒学生在读的时候是否表示出乡村自然环境的优美,“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温馨、和睦,以和“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轻松、活泼、愉快。

四、改编歌曲,激发兴趣

1、师:词自身就是为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建议学生自身尝试配乐演唱。师可范唱苏轼的《水调歌头》,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生练习试唱。众评议。

五、总结谈话,回归整体

1、师:关于词、关于辛弃疾,我们才刚刚有了很肤浅的认识,希望同学们课外多阅读些经典文学作品,吸取更多保守文化的精华,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

2、诵读全词,结束本课时学习。

六、安排作业,积累升华

古诗草的教案推荐5篇相关文章:

古诗《草》教案通用8篇

古诗《草》教案最新7篇

题古诗教案8篇

小班古诗画教案8篇

幼儿小班唱古诗教案7篇

题古诗教案优质8篇

题古诗教案最新7篇

题古诗教案模板7篇

小班语言池上古诗教案6篇

古诗教案优质6篇

古诗草的教案推荐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7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