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教师可以更容易地与同事合作,共享教学经验和资源,教案作为课堂的蓝图,能促使教师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下面是汇报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神奇的风教案参考8篇,感谢您的参阅。

神奇的风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自由下落,不同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各种纸球、沙包、矿泉水瓶、药瓶、塑料袋、报纸、松塔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感知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
1、师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东西请你们来玩扔东西的游戏。
2、游戏要求:每次选择一种物品进行尝试看谁发现的问题多。
3、幼儿自由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4、你刚才扔的是什么东西?你扔这些东西的时候有什么感觉?最后结果是什么样的?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二、再一次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实践要求:幼儿每次选两样玩具同时抛接,比较物体下落的速度。
2、选择你认为落地速度快的物体
3、你发现什么东西落得快什么东西落得慢
三、小结:今天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游戏知道物体扔上去以后都会下落。那是因为地球具有吸引力。而且还发现轻而大的物体扔不高落下来也慢重而小的物体扔的高落下来也快。
四、启发幼儿探索改变物体下落速度的方法。
师出示两张相同的纸,启发幼儿能让他们以不同的速度落下来。
五、延伸活动。
观看人在太空的录象。
尝试改变两张纸下落的速度。
神奇的风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各种物体在空中会自由下落。
2、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不同物体下落速度不同是与物体重力和空气浮力有关。
3、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活动准备:
操作材料:各种糖纸、羽毛、报纸、雪花片、球、小沙包、手绢、纸杯
辅助材料:剪刀、透明胶、夹子、双面胶、泥工、彩带。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感知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
(1)师:“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东西,请你们来玩一玩,把这些玩具往上扔,看看你会发现什么。”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3)你刚才扔的是什么东西?你扔这些东西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它落下来的速度是什么样的?
2、再一次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启发幼儿任意选两样玩具同时抛接,发现物体下落速度不同。
(2)引导幼儿两两相伴,同时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3、启发幼儿探索改变物体下落速度的方法。
(1)师出示两张相同的纸,启发幼儿能让我们以不同的速度落下来。
(2)幼儿尝试探索:如将纸折成飞机就扔得高些,落下来也快些。夹子夹住羽毛使羽毛落得快。
4、为什么物体都会往下落?
师:“扔上去的物体为什么会落下来呢?”(是由于地球的引力。)
5、小结:今天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知道物体由于地球的引力扔上去以后都会下落。轻而大的物体扔不高,落下来也慢;重而小的物体扔的高,落下来也快,通过改变,也会改变它的速度。
6、组织幼儿观看人在太空中的录象。
7、活动延伸: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继续感知。
活动评析:
教师能关注幼儿的兴趣爱好,根据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容来制定活动,在活动中,教师按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了三个操作活动,让幼儿从最初的玩到有目的的玩,再到探索的发现,环环相扣,来让幼儿感知物体的下落与地心的引力、物体的重量和空气的浮力有关;通过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发挥幼儿创造性,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活动建议:
1、教师的随机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2、教师的示范操作需要尊重客观现实。
神奇的风教案篇3
1、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和欲望。
2、能按一定顺序操作,会整齐地摆放学具,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
3、感知碘遇淀粉、碘遇大苏打水所发生的变化,初步了解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准备
1、教具:背景相同的图片两张:一张用清水画动物,另一张用米汤画动物。
2、学具:碘酒、清水、大苏打水、米汤或淀粉液若干,各装在有标记的小瓶里(每桌一份);棉棒、画纸、抹布各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导入课题
⑴看一看,想一想:出示装有碘酒的瓶子,引导幼儿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这是什么?什么时候会用到这种药水?
注意教给孩子正确闻化学药品的方法:一只手将瓶子放在鼻子附近,另一只手左右煽动,以免药品气味过大,刺激幼儿鼻腔粘膜。
⑵出示挂图,引出课题:
小熊和伙伴们玩捉迷藏游戏。可小熊找呀找呀,找了房前,找屋后,还是找不到伙伴们,请小朋友帮他找一找。
⑶请个别幼儿用碘酒分别在两张图上涂抹——找动物。
引导幼儿观察:一张图上的小动物找到了,而另一张图上的小动物没有找到。(一张图上的动物用淀粉液绘制,另一张图上的动物用清水绘制)引导幼儿观察:一张图上的小动物找到了,而另一张图上的小动物没有找到。(一张图上的动物用淀粉液绘制,另一张图上的动物用清水绘制)
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探索,揭开谜底。
二、试一试,讲一讲:幼儿探索,教师参与指导。
⑴引导幼儿看一看,闻一闻:分辨清水、米汤或淀粉液。
⑵指导幼儿分别用清水和淀粉液分别画一幅画。引导幼儿观察:晾干后的画,什么也看不见了。
⑶指导幼儿用棕红色的碘酒涂色,观察两张画的变化,并向同伴讲述。
⑷组织幼儿讨论,使幼儿知道:用淀粉液画的画遇碘酒后变成蓝色,显示出小动物;清水画的.画遇碘酒后没有变色,显示不出小动物。
三、启发、鼓励幼儿讲述碘酒在人们生活中的用途。
四、引导幼儿观察大苏打水(无色、透明、但有一种气味),启发幼儿用大苏打水将小动物隐形,观察碘酒遇大苏打水后发生的变化,并讨论变化的结果。
活动延伸
演示实验:《看不见的指纹是怎样被发现的?》进一步了解碘的应用,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和欲望。
附知识背景材料:看不见的指纹是怎样被发现的?
指纹,就是手指正面末端隆起的汗腺连接成的纹理。每人、每个手指的指纹都不同,即使是双胞胎也不例外。因此,指纹可用来作为识别人的标记。指纹显示是一种重要的侦察手段,也是一种有趣的表面化学反应技术。
神奇的风教案篇4
设计意图
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喜欢拿着手电筒玩,一会儿照亮,一会儿用手挡住光,甚至用积木挡住光,看不见光。但是他们对这些现象的产生不理解,也很有兴趣很愿意通过实验来探索一些光的奥秘,为了满足幼儿的求知愿望,我设计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接触光的穿透现象,知道光穿过不同的东西会变得不一样。(仅限手电筒的光)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能大胆表达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并记录下来。
3、体验探索光的乐趣。
重点难点
光穿过不同的东西会变得不一样。(仅限手电筒的光)
活动准备
1、课件
2、手电筒、白纸、毛巾、纸盘、积木、一次性碗、皱纹纸、电光纸、红旗、雪花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设置情景,引起幼儿对光的兴趣
老师:今天老师要请来一个神秘的客人,但是这位客人有一个要求,要我们的教室变得黑黑的,它才出来,怎么办呢?(幼儿:把灯关上)
老师:教室变黑了,让我们把客人请出来吧。(亮手电筒的光)
老师:大家好,我是光博士,很高兴来大大七班做客,你们欢迎我吗?(幼:欢迎)
老师:谢谢,那你们知道我是从哪来的吗?(幼回答)
老师:小朋友真聪明,(师用书把光遮住)
老师:咦,光怎么不见了呢?(幼儿回答)
老师:光能穿过吗?(幼儿回答) 哦,光不能穿过,那光能穿过这个玻璃吗?(幼儿回答)
老师:到底能不能呢?我们来看看。
老师:用玻璃遮住手电筒的光,光能穿过吗?(幼儿回答)
老师:刚才我们玩游戏,发现光不能穿过书,能穿过玻璃。你知道有哪些东西光不能穿过?(幼儿回答)还有哪些东西光能穿过?(幼儿回答)
老师:你们动脑筋说了很多。
二、基础部分
1、幼儿探索,哪些东西光不能穿过,哪些东西光能穿过,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老师:今天,老师这里准备了好多实验材料,有手电筒、白纸、毛巾、纸盘、积木、一次性碗、皱纹纸、电光纸、红旗、雪花片,这里还有一张记录纸,
通过实验,如果光不能穿过纸,就在它下面的方框里用“×”记录,如果光能穿过纸,就在它下面的方框里用“√”记录。
老师:现在要请你们取一张记录纸开始实验吧。
老师巡回指导。
2、交流实验结果,结果不一样的再次实验。
老师:小朋友拿着你的实验结果到前面来。谁来说说你的的实验结果。
老师:通过实验,光不能穿过,光能穿过,(师记录幼儿结果)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有些东西光不能穿过,有些东西光能穿过,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比如说我们的教室,你们说说太阳光是能穿透窗户,还是能穿透墙壁照进来?
老师:小朋友真聪明,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现象,大家以后还会发现更多 。
3、幼儿探索,光穿过不同的东西会变得不一样
老师:刚才 小朋友实验的时候,光穿过蓝色电光纸,发生了有趣的变化,我们来看看。
老师:光穿过蓝色电光纸,我们看到了什么?(幼儿回答)
老师:那光穿过一次性的碗、电光纸、皱纹纸、红旗、雪花片,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你们去做实验,光穿过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幼儿回答)
小结:今天我们做了光的实验,知道有些东西光不能穿过,有些东西光能穿过。并且光穿过不同的东西会变得不一样 。
4、结合生活实践,加深印象
老师:我们刚才做实验是手电筒发出的光,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光?请小朋友看一看光的图片。
太阳光,萤火虫,水母,恒星
老师:它们都是自己本身发光,是一些自然光源,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一些人造光源,是科学家发明的,比如有点燃的蜡烛,发光的电灯,还有哪些呢?请小朋友说一说。
老师:你们都动脑筋想了很多,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光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
老师:我们看了光的图片,请小朋友想想看生活中没有光会是什么样子?(幼儿回答)
老师:光照亮了我们的生活,它是我们的好朋友。
三、结束:游戏“追光”
我们的好朋友光博士请你们玩追光的游戏,用小朋友手电筒的光来追老师手电筒的光。
活动反思
我们班孩子活泼、好动、喜欢游戏、喜欢探索,因此,我设计了科学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产生对光的'兴趣。活动中我注意收集利用丰富多彩的材料,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调动幼儿多感官参与,鼓励幼儿自由观察、操作、发现、记录与探究,充分展示了一个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动态活动过程,让幼儿带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探究欲望。我们共同实践,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将活动不断深入下去,在活动中对光是否能穿过纸有争议时,这是我没有预设到的,在做记录时能及时把它留下再来解决。
当时我急于解决问题,想让小朋友尽快说出光能穿过纸,最后经过几次实验,小朋友才知道光能穿过纸。经过田园长的指点,让我认识到应采取有效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让小朋友来实验,然后老师进行引导和示范,让小朋友去比较、发现,才知道光能穿过纸。活动中应发挥记录纸的作用,拓展幼儿的经验,并写上名字在科学活动区中展示。
事实证明,应追随幼儿兴趣,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点进行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幼儿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构建相关的知识经验。
在今后的活动中,还要取长补短,不断的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神奇的风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带幼儿观察风,利用图片,表演等形式,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激发幼儿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2、能初步体验古诗文内在情趣的美。
3、引导幼儿创造性表现古诗。
4、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挂图四幅,“风”标记四个,诗词
2、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带幼儿到户外感受风,观察风吹物时发生的现象。
“小朋友们,今天外面的风真大呀!找找看,风吹到了哪里?”
2、学习古诗
(1)谈话:你看到风吹到哪里了?
(2)观察挂图,引导幼儿在画中找风(老师根据幼儿回答解说图意)
(3)初步感知古诗 “我们刚才在外面找到了风,在画中也找到了风,有一首古诗说的也是风”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引导幼儿跟读)
(4)见诗找画,进一步理解古诗
出示诗句,教师边念边引导幼儿将诗句与画面对应起来,然后看画念古诗
3、表现古诗
(1)启发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落叶、开花、浪花、竹子
(2)教师带领幼儿完整地边念古诗边做动作
(3)鼓励幼儿创造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动作
4、出去找风 “风吹落了树叶,吹开的'花,卷起了浪花,吹到了竹林里,你们猜,风现在又吹到哪里呢?”
(草地上,森林里,幼儿里,公园里……)
原文: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活动反思:
古诗教学活动,让幼儿在学诗的过程中了解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这是古诗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思考和实践的方向。
神奇的风教案篇6
课题:有趣的鞋子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鞋子的设计和制作使学生获得一些工艺制作的方法和技巧,养成耐心细致的工作习惯。
2、把绘画和工艺制作结合起来,全使学生初步了解美术在生活中的用途,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会动手制作鞋子,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白纸、彩色卡纸、胶水、剪刀、彩笔、各种材料制作的鞋子、录相一段、课件
学具:各种制作材料、工具。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节
施教时间:10月25日——10月27日
活动一:
请同学们看看教室软木板上装饰的各种各样的鞋子,说说鞋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板书课题《有趣的鞋子》。
活动二:
提问:你知道鞋子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吗?想不想知道最早的鞋子是什么样子的?
放录像:
鞋子最早出现于5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为了取暖和保护脚不受伤害,原始人用兽皮和麻片、草绳将脚包裹起来。
提问:最早的鞋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活动三:
下面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欣赏多样的鞋。(课件)
1.包子棉鞋2.滑轮鞋3.皮鞋4.靴子5.花盆底的鞋6.景泰蓝做的鞋7.综合材料制作的鞋
引导学生一屏屏欣赏,说说各种鞋的材料、花纹和制作的特色。
活动四:课件展示
不同季节要穿不同的鞋,(学生说说不同季节穿什么鞋)这是根据季节设计的鞋。
运动时要穿运动鞋,休闲时要穿休闲鞋,这是根据不同功能设计的鞋。
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穿的鞋子也不同。
你还见过什么有趣的鞋?
鼓励学生说说自己从电视上、网络上见到的有趣的鞋子。
布置学生带材料下节做鞋子。
札记:从网上下了一个课件,里面关于鞋子的历史讲得很清楚,这个课件可帮了我的大忙,真是感谢网络的便利。
第二节
活动一:
教师展示老师制作的鞋子,让学生进行点评教师制作的`鞋子。(注意引导学生对鞋子制作的方法产生不同的想法:从材料上、造型上、装饰上)
教师板书:鞋子的制作要点:材料上、造型上、装饰上
活动二:学生分小组讨论
小组制作鞋子的创意构思(材料上、造型上、装饰上)
1、教师为学生分小组(四人小组),并请学生打开课本《有趣的鞋子》一课,通过欣赏课本中美丽而且有趣的鞋子,小组成员讨论一下本小组制作鞋子的创意构想。教师在学生讨论时进行巡视听取各种意见并参与讨论。
2、教师播放鞋店员工制作皮鞋的一段录相请学生注意观察鞋子的制作流程。
3、通过观察鞋子的制作过程,请学生进一步讨论,如何才能成功的制作出一双美丽而且有趣的鞋子(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鞋子的结构和制作程序,如鞋面与鞋底与装饰,并形成小组分工协作)。
4、请各小组有疑问的请提出来在全班进行讨论,教师帮忙引导并讨论、总结。
活动三:学生小组制作鞋子的活动:
学生四人小组开始制作鞋子,教师巡视辅导。教师在辅导中注意以下几件事:1、不同的材料制作出不同样式造型的鞋子,如用橡皮泥、布等。2、装饰时的制作应细致,教师也可在黑板上提供一些小图案让学生参考资料。3、鞋底可用自己的脚来做样式并略扩大一点,如果材料不够可以按比例来进行缩放。
活动四:学生作品的交流展示。
1、各小组进行交流并互相点评、帮助,最后选出自己喜欢的作品。
2、全班学生分小组对自己的作品自评并展示。
3、教师在学生的自评活动中注意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参考意见。
教师为本节课的学生活动进行总结。(学生在课后注意班级卫生的整理)
神奇的风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探索将长条形纸制作成麦比乌斯圈,并等分不同的次数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2、大胆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发现,对科学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三张长条形的蜡光纸,剪刀一把,固体胶,每组若干个麦比乌斯圈供幼儿观察。
2、视频、过山车录像一段、图片立交桥
活动过程:
一、师生互动,集体制作圆圈,发现圆圈等分后变成了两个一样的圈。
小朋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请你想想纸条怎样变成一个圈?猜猜从中间剪开它会变成什么?
集体制作纸圈,再将纸圈沿中线剪开。
二、探索麦比乌斯圈。
1、观察麦比乌斯圈是怎样制作成的,猜测沿中线剪开会是怎样的。老师记录。
2、幼儿尝试制作麦比乌斯圈。
3、观察二等分麦比乌斯圈后的变化,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老师记录操作结果:一个象八字的大圈。
4、猜测三等分麦比乌斯圈的结果,并尝试探索发现圈的变化,激发对麦比乌斯圈现象的兴趣。
5、观察和交流探索结果并作记录。一个大圈连着一个小圈。
三、拓展并了解麦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运用。播放过山车的视频和城市立交桥的图片,感受麦比乌斯圈带给人类的方便和快乐。
四、延伸:展示画有三条等分线和四条等分线的麦比乌斯圈,引发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发现等分不同次数后麦比乌斯圈变化,感受圈的神奇。
活动反思:
?神奇的圈》是中班《弯弯绕绕》中的一节生成的美术活动。缘于孩子们对弯弯绕绕物体的.认识和感受。语言《什么东西弯又弯》、科学《植物的弯曲运动》等活动的开展为这个活动做了一个前期铺垫,所以基于幼儿的认知能力,生成了这个美术活动。
如何开展这个活动呢?我把活动目标定位在:
1、积极主动参加绘画活动,体验表现圆形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快乐情绪。
2、结合生活经验,大胆想象,自主创作图形的变化。
3、用不同的绘画方式在圈圈上添画,使其变成不同的物体。
这样一路下来,孩子的想象思路打开了,在观看老师添画的过程中感知了添画的技巧,为亲身操作提供了基础。
在幼儿操作中,我也领略到了孩子们想象能力之丰富,一串飘动的风铃、电话机上一个个数字按钮,一条条蠕动的毛毛虫、一只只飘舞的蝴蝶都跃然纸上,一个简单的圈圈在孩子的笔下演绎成了一幅幅优美的画作。在活动最后环节中,一般都是以评价孩子的作品后结束活动。这次活动中,我还安排了一个小环节,就是在孩子自我介绍了作品中的圈圈画后,出示了两幅老师的范例。在这两幅精心准备的范例中,老师把不同的圈圈画物体进行了合理布置,成了两幅画面完整、结构合理的绘画作品。我想通过这两幅作品不仅让幼儿欣赏圈圈画的各种变化,重要的是传递给幼儿一个美的概念,让幼儿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同时,促使幼儿画面布局和建构能力的提升。
神奇的风教案篇8
教材简解
纸和桌子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与孩子的学习生活更是密不可分的,画画,做手工,写字都需要用到纸。活动《神奇的纸桌》的设计灵感来自区域活动,一天,手工区的乐乐将纸折成一张桌子,然后在纸桌上放雪花积木,他一边放一边数。乐乐看见我高兴的说:“老师我的纸桌很结实能放20个雪花片。”在观察中,我还发现我班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已由直觉行动思维过度到了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喜欢做做玩玩,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折叠、粘贴等操作能力,他们能够运用想象,进行一些简单的设计制作活动。用纸来做桌子,对于孩子来说十分新奇,在熟悉与新奇的碰撞下,很好地激发了他们制作与探索的欲望。所以我根据本班幼儿发展水平,选择设计了本次活动。为幼儿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与探索的欲望。
设计理念
新《纲要》中指出:“科学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孩子熟悉的东西,让孩子从身边经常接触的事物纸和桌开始,引导孩子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奥秘,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就像杜威先生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本能的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惧来的特点。”活动中把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引入探究的对象,通过多次操作与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来解决不同的问题,达到不同的目的。
目标预设
1、乐于探索,并能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大胆创新。
2、通过操作活动,探索使纸桌站起来及站得稳的方法;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准备
1、每人两张大小、形状相同的纸,固体胶、记录纸、记号笔没人一份。
2、相同大小的雪花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1、师:小朋友这是什么?
幼:纸师:纸有什么用处?
幼:画画、写字、折纸……师:你有什么方法能让这张纸站起来?
幼:折、卷
2、师:前些天我的朋友告诉我,她能用两张纸,一张做桌面,一张做桌腿组合成一张一条腿的桌子,你觉得这张纸桌能站起来吗?
幼:不能站起来、站起来
3、师:那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证实这件事的`真假呢?
幼:有
4、师:好,如果给你两张纸,你能做成一张一条腿的桌子还要让它站起来吗?你准备怎么来做这条腿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幼儿讨论)评析:活动一开始,以疑问为线索,“两张纸能做一张一条腿的纸桌吗?”展开探索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尝试制作纸桌,探索桌腿的多种制作方法。
1、师:在你们的桌上有每人两张纸,请小朋友开动脑筋,来做一做、试一试,看看谁的桌子最先立起来,做的又稳当又牢固,好吗?
2、幼儿尝试制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制作。
3、集中讨论:“我的纸桌站起来了” (用语言结合实物表述)。
师:你是怎样做的桌腿,让它站起来呢?你的桌腿是什么形状的呢?
幼1:用折的方法:将纸对折立起来变小山型
幼2:用折的方法:将纸三折变成门型
幼3:用折的方法:将纸四折变扇型
幼4:用卷的方法:将纸卷成圆型
4、师小结:纸的本领很大,通过折、卷的方法,改变它原来的形状后,可以“站”起来,变成一张一条腿的桌子。
评析:这一环节主要采用独立探究法,经验法,操作法,交流讨论法。活动中对纸桌的制作没有提出过多的要求,幼儿在操作活动时尽量不介入,只是适时的点拨,肯定,并鼓励幼儿不轻易放弃。为幼儿制作后的讨论“你的纸桌站起来了吗?”留出了很大的空间。最后幼儿介绍自己的制作方法,分享彼此的经验,在说中学,听中学,幼儿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三、以游戏“摆积木”,尝试发现各种形状桌腿的纸桌承受力是不同的。
1、师:你的纸桌上能放东西吗?
幼:能(引导幼儿猜测纸桌上能摆放积木的数量)
2、师:在纸桌上轻轻地平放雪花积木,看看哪种形状的桌腿最牢,桌面上放的积木最多?
3、师:出示记录表。你觉得纸桌上能放几个积木,请你把你的猜想数量记录在,号的格子中。
4、幼儿将自己的猜测记在格子里。
5、幼儿尝试在将纸桌上放积木。
6、师:你的纸桌上放了几个雪花片?它是什么形状的桌腿?你发现哪种形状的桌腿比较牢?(引导讨论)
7、师小结:圆柱体桌腿的纸桌,放的积木数量最多,承受重量的本领最大。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采用游戏的形式,营造探索学习的气氛。鼓励幼儿在自己制作的纸桌上尽量多放积木,以探索不同桌腿对桌子的承受力的影响,让幼儿在问题情景中去思考,去寻求答案。
四、引发新的探究点,延伸探究。
1、师:刚才,我们通过操作,得出圆柱体的桌腿的桌子承受力的本领更大,还有没有像圆柱体的桌腿一样,有一个支撑面的纸桌,在桌上可以放许多积木呢?
2、师:那相同形状的桌腿,如果我们改变它的高矮,胖瘦,承受力又会有什么变化呢?我们下次再来试试,好吗?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引导幼儿大胆想象,从而促进幼儿扩散性思维的发展,促使幼儿永远种保持学习的热情,并获得主动学习的动力机制。
活动反思
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最直接的体验中学习,在动手中去发现。在这个活动中。我选择了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材料“纸”和“积木”给孩子进行操作实验,把有关力的科学转化为孩子可亲自操作的游戏,依托幼儿熟悉的、直观的材料。让孩子在富有挑战的活动中感受到生活中那些让人惊讶的科学现象,努力让孩子从探究游戏中感受快乐,获得智慧。
一、感受
1感受惊讶。
思考: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神奇,产生探究欲望和兴趣,不断体会神奇,增加新经验。
策略:选择孩子最常用的学习用品纸张和游戏用品积木进行操作实验,而结果是让孩子想象不到的:一张薄薄的纸,经过自己的变形居然能放上那么多的积木。
2感受亲历,
思考:鼓励孩子亲历实验的过程,感受物体变化带来的心理体验。
策略:活动不是一种事先安排、因果必然的过程,而是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亲历探险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感觉。
3感受兴趣。
思考:对孩子来说感受科学的趣味,比“懂得科学”更重要,让孩子体会实验是有趣的,像游戏一样,从而感到科学的趣味,
策略:观察自己和同伴的不同实验结果,激发了孩子的竞争意识,为了超过同伴而产生继续实验的兴趣。
二、提炼
1提炼经验。
思考:纸张的变化与力的关系,这方面的经验是孩子所缺乏的,在自然状态下即使看到也想不到。
策略:让孩子从最初的自由操作中提取经验,过渡到与同伴交流经验,逐渐到进行有x定要求的实验。在操作中逐渐积累经验,从而发现实验结果的神奇。
2提炼习惯,
思考:成功来源于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为幼儿入小学后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策略:将活动设计成具有挑战的游戏,通过游戏规则的要求。提出科学实验中的习惯要求,为大班孩子的继续成长打下基础。
神奇的风教案参考8篇相关文章:
★ 神奇的壳教案7篇
★ 神奇的手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