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风教案推荐5篇

时间:
lcbkmm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教师更有效地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通过教案,教师可以更容易地与同事合作,共享教学经验和资源,以下是汇报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神奇的风教案推荐5篇,供大家参考。

神奇的风教案推荐5篇

神奇的风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从中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用途。

3、激发学生探索科技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感受新型玻璃的神奇。

教学难点:

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用途。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新型玻璃的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谜语:看看没有,摸摸倒有,似冰不化,似水不流。

说说日常见到的玻璃有哪些种类?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玻璃家族,认识一些新成员吧!

二、出示学习任务

1、朗读课文,读准生词,勾画出玻璃家族中新成员的名字。

2、试着从对话片段中概括这些新型玻璃的特点、用途。

3、选择自己喜欢的对话片段,在小组内与同学合作,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不同的说话语气。

三、自学、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学习

四、展示

1、同学们,你们认识了哪些新成员?

2、新成员还真不少,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些新成员?

3、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文中的角色之一,试一下,看谁读的!

五、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补充资料

2、如果你是玻璃厂的设计师,你想为玻璃家族增添哪些新成员,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3、同学们,你们设计的玻璃一定会问世,你们都是未来的科技新星!

六、课后反思

这节课,始终以读为主,在多种形式的读中,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不足的是,学生在学的环节中,思想不集中,导致自学时间过长,这需要平日多加训练,养成很重要!

神奇的风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筷子的用途,知道筷子是中国人的发明创造。

2、锻炼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手指配合的协调性。

3、尝试用筷子进行各种活动,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1.幼儿人手一双筷子、一只碟子;每组一只托盘,内放煮熟的五香豆粒、花生粒和豌豆粒。

2.《卖汤圆》音乐磁带和录音机。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活动。

用谜语引起幼儿对筷子的兴趣,“姐妹双双一样长,一起工作一起忙,冷冷热热都经过,酸甜苦辣一起尝。”这个谜语形象的讲述了筷子的外型特点和用途。

在孩子们兴趣勃勃的猜出谜语后,教师出示筷子,简单介绍它的来源和用途,激发幼儿操作筷子的欲望,为下一环节打下基础,并落实了第一个目标。

2、学习活动。

筷子的使用方法有一定的标准,因此,我在幼儿第一次练习前,先示范讲解使用筷子的`动作要领,再让幼儿练习自由练习。第二次的学习,我配上了音乐,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里练习并拢筷子拨饭、张开筷子夹菜等动作。

3、实践活动。

学习筷子的目的在于在实践活动中的运用,在这环节里我为幼儿提供了豆类食品,让他们通过品尝锻炼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手指配合的协调性,落实了第二个目标,在音乐中,孩子们无拘无束的使用筷子,边吃边和同伴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幼儿。最后是小结使用筷子的好处。

4、游戏活动。

在幼儿使用筷子品尝活动即将结束时,教师随音乐用筷子敲出欢快的节奏,吸引幼儿一起来打击节奏乐。这个游戏活动渗透了艺术活动,在幼儿跳完节奏舞后,教师提问:“筷子还可以怎么玩?”这个问题的设计为幼儿提供了创造发挥的空间,在这环节中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游戏活动。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时,幼儿表现出对筷子的喜爱和熟悉,回答问题也十分踊跃积极,因为生活中筷子是非常熟悉的一样东西。但是在课程教学中,发现幼儿虽然对筷子十分的熟悉,但是会正确拿筷子的幼儿却不多,大部分幼儿只是用右手握着,不知道应该用手指头拿好。

在活动过程发现幼儿的积极性都很强,由于课堂提供的五香豆粒、花生粒和豌豆粒等食物,幼儿都十分兴奋的拿着(握着)筷子在夹小碟子里面的食物,正确拿着筷子的幼儿可以很快就夹起小碟子里面的食物,相反,其他的幼儿就有点困难了。

教师在课堂中的讲解幼儿是否还不够理解,所以我想,如果让幼儿在吃饭的时候尽量的抛开汤匙进而使用筷子这样会不会慢慢改进幼儿拿筷子的错误拿法呢?在实际生活中尽量让幼儿实行这一措施。

课堂的气氛还算稳定,幼儿的注意力基本上都有集中在教师身上,只是幼儿能不能正确的拿好筷子进餐这方面还需要大大的加强!

神奇的风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能够认读绿线格内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克隆”是什么以及克隆技术对人类的作用,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2、初步了解说明文的一些基本写作特点。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有关克隆的资料。

3、课前预习:画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能够认读绿线格内的生字,初步理解生词。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克隆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你们喜欢看哪些动画片呀?(让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引出《西游记》),你们喜欢《西游记》中哪些人物?(自由发言),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他有哪些本事?孙悟空可真神了,一根毫毛就变出了许多小孙悟空来。这是多么神奇有趣啊!这个神话引发了人类复制自身的幻想,孙悟空能复制自身的本领,就是现代科技领域研究的“克隆”(板书“克隆”)。

2、克隆技术到底是怎样的技术?真的像神话中描绘的那么“神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教师板书课题:神奇的克隆)

3、从课题看,“神奇”是什么意思呀?(非常奇妙)那么克隆技术到底奇妙在哪里?认真阅读课文之后,我们应该能够找到答案。

二、初学课文

1、自由读文,要求:

(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2)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检查自读:

(1)指名分段读文,达到读通读顺;

(2)指名板演“薯”、“率”,检查对生字的识记(其他同学描红生字,加强识记效果)。

(3)检查,朗读生词:马铃薯、嫁接、细菌、饲养、效率、诱人、雌性、濒危、卓有成效。

3、默读课文:要求:画出不懂或有疑问的词句,联系上下文或查找工具书试着自己解决,如自己解决不了的做上记号。

4、归纳汇总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联系读文、生活,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

三、理清层次,初探写作顺序。

1、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克隆”写了哪几方面内容?

克隆是什么、克隆羊“多利”的意义和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2、交流。

第一段(1—2)介绍了什么叫做克隆。指名说说什么叫做克隆。

第二段(3—5)分类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指名说说自然界中有哪些克隆现象。

第三段(6—9)神奇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指名说说哪些

四、学习第1、2自然段。

1、自读第1、2自然段,想想,什么叫克隆?

2、交流。

结合第2自然段的相关句子,体会无性繁殖与有性繁殖,并知道无性繁殖就是克隆。

(在这里相机介绍说明方法:下定义)

3、朗读第1、2自然段。

五、指导书写生字

1、独立观察并书写1—2个字。

2、(投影)自我展示,自我评价。

3、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看拼音写词语

kèlóngfánzhíxiāntiānjiàjiēhōngdòng

()()()()()

jiāchùsìyǎngxiàolǜzhuāngpèiyòurén

()()()()()

2、比一比再组词。

诱()例()饲()薯()

透()列()伺()暑()

3、留心生活,观察身边的人或事物,如果你会克隆,你觉得你能做点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嫁接、诱人、例如”等生词。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看拼音写词语,集体订正。

2、什么叫克隆?

二、精读课文:

过渡:本文原来的题目叫克隆之谜,但是编者却更名为“神奇的克隆”。这节课咱们就来走进课文,看看这克隆如何神奇。自己读课文3——9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克隆的神奇。(可以把你的想法简要的写在书上)

交流重点:

(一)第3、4自然段:

1、扣住中心句“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说说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渗透说明方法:举例子)结合省略号再举些例子。

植物:扦插压条嫁接

(相机补充葡萄、桂花、桃树等植物的克隆方式。)

b、低等生物:分裂(补充视频,感受细菌的分裂繁殖)看着不太舒服,但读文字还好,谁来读一读。齐读。

(二)第5自然段:

1、高等动物的克隆很神奇。

克隆多利的方法很复杂,但说白了,就是用一只羊身上的一个细胞培育成一只羊。小羊多利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体细胞克隆成功的动物。它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1997年世界十大科技进步的第一项。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多莉的诞生标志着生物技术新时代来临。继多莉出现后,克隆,这个科学术语变得广为人知。克隆猪、克隆猴、克隆牛……纷纷问世,似乎一夜之间,克隆时代已来到人们眼前。

(三)第6—8自然段:

1、克隆的神奇还表现在它能造福人类。

2、交流。

a、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优良的家畜。

(补充微型莲藕:取下一片小小的莲藕藕尖,运用克隆技术,两年内可培育出200支微型种藕,按传统方式,每亩藕地用种量达200公斤,而采用克隆种藕,每亩仅需50公斤,易于运输并且不带病毒。)

b、挽救濒危物种。(欧洲盘羊野牛熊猫)

c、医学上:植皮,制造人体“配件”——器官,除书上的,你还了解哪些?(小组讨论交流搜集的'资料)

3、教师引读

(四)学习第九自然段:

师: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诱人”什么意思?

三、写话练习:假如你会克隆,你想克隆什么?为什么?

四、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师: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这是科学家们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五、作业设计: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克隆()的成就造福()。

()的研究()的技术提高()。

()的前景()的动物利用()。

2、根据课文内容把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关头一()一()繁殖()()。

一()()二()()成效品()优()。

濒危()()免()()运。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克隆也叫____,也就是不经过____直接繁衍后代。它是一项可以造福于______的科技成果。课文先写__________,接着写________,最后写________________。

2)许多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例如______;_____……

3)_____年,____国科学家成功地克隆出了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名字叫_________。

4、写话练习。

如果你掌握了克隆技术,你想克隆什么来造福人类?为什么?

板书设计:

神奇的克隆。

神奇的风教案篇4

电脑美术——神奇的画笔

一、教学目的:

1、感受电脑绘画的独特魅力,特别是由于运用了数字化技术而产生的独特而神奇的绘画处理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画图程序上的绘画处理工具进行绘画。

3、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创意和操作,感受电脑绘画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让学生在充分的认识和理解电脑绘画的“笔”与普通的绘画中的笔的本质区别。

2、能利用电脑绘画的画中的独特笔工具进行自由创作。

难点:

如何在画面中合理地运用画笔工具表现形象和自己独特的构思。

三、课前准备:

1.师检查电脑硬件设备,排除电脑故障。

2.准备若干电脑美术的优秀作品。

3.学生要爱护电脑设备及各种教学设施。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组织学生有秩序地进入电脑室,并稳定好学生情绪准备上课。

2、引导过程

欣赏美术电脑作品:

(1)赏相同表现内容但表现手法不同的美术作品,认识不同的美术表现方法对美术作品的影响,引出电脑绘画笔工具的神奇之出。

(2)感受电脑绘画笔工具的神奇性。

(3)借助对比欣赏让学生感受艺术创作的求异思维,引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3、发展过程

(1)分析与讲解:

师通过电脑屏幕向学生进一步说明画图程序界面上的各种工具的`用途并演示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效果。

(2)通过上机操作,让学生体验电脑画笔工具的特色。

4、艺术实践,布置作业:

(1)让学生结合自己对电脑绘画笔工具特点的感受、体验、认识,考虑如何在自己的创作中发挥他们的“神奇”作用。

(2)根据自己的创意,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进行创作。

作业完成后学生互评、互欣赏。

5、收拾与整理

指导学生按正确的步骤关闭电脑,有秩序地走出教室保持教室环境整洁。

神奇的风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探索将长条形纸制作成麦比乌斯圈,并等分不同的次数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2.大胆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发现,对科学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三张长条形的蜡光纸,剪刀一把,固体胶,每组若干个麦比乌斯圈供幼儿观察。

2.视频、过山车录像一段、图片立交桥

活动过程:

一、师生互动,集体制作圆圈,发现圆圈等分后变成了两个一样的圈。

小朋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请你想想纸条怎样变成一个圈?猜猜从中间剪开它会变成什么?

集体制作纸圈,再将纸圈沿中线剪开。

二、探索麦比乌斯圈。

1.观察麦比乌斯圈是怎样制作成的,猜测沿中线剪开会是怎样的。老师记录。

2.幼儿尝试制作麦比乌斯圈。

3.观察二等分麦比乌斯圈后的变化,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老师记录操作结果:一个象八字的大圈。

4.猜测三等分麦比乌斯圈的结果,并尝试探索发现圈的变化,激发对麦比乌斯圈现象的兴趣。

5.观察和交流探索结果并作记录。一个大圈连着一个小圈。

三、拓展并了解麦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运用。播放过山车的视频和城市立交桥的图片,感受麦比乌斯圈带给人类的方便和快乐。

四、延伸:展示画有三条等分线和四条等分线的麦比乌斯圈,引发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发现等分不同次数后麦比乌斯圈变化,感受圈的神奇。

活动反思:

?神奇的圈》是中班《弯弯绕绕》中的一节生成的美术活动。缘于孩子们对弯弯绕绕物体的认识和感受。语言《什么东西弯又弯》、科学《植物的弯曲运动》等活动的开展为这个活动做了一个前期铺垫,所以基于幼儿的认知能力,生成了这个美术活动。

如何开展这个活动呢?我把活动目标定位在:

1、积极主动参加绘画活动,体验表现圆形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快乐情绪。

2、结合生活经验,大胆想象,自主创作图形的变化。

3、用不同的绘画方式在圈圈上添画,使其变成不同的物体。

大班的孩子对于想象画还接触的不多,主要是自己的生活经验不足,还有就是绘画技能的缺乏。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展开合理的想象呢?首先我把自己的语言风格定位在简洁、直接。其次在教师出示的范例上进行分析、考量,争取尽多的吸引幼儿。活动中我改变以往美术活动先出示一幅成品范例的模式,而是用16k的'画纸粘贴成一本画册,每页画纸上按圈数的数量递增画好。开始出示时,幼儿看见的是白纸上只有一个圈,这个圈对于幼儿的概念来说只是一个单一的圆,幼儿的兴趣并不是很大,所以我直接给了他们一个经验-----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圈,也可以叫圈圈。接下来,我给了幼儿一个变式,在幼儿闭眼数到三的时候一个圈圈变成了一朵漂亮的花朵。于是在幼儿的惊奇和感叹中,又翻出了第二页。第二页上,还是一个圈,由于第一个圈圈的直观引导,所以幼儿的兴趣大增,一下子想出来好多可以变化的圈圈图案,如太阳、手镯、棒棒糖----有了这个想象的基础,在出示两个圈、三个圈、四个圈时幼儿的想象较快,幼儿充分利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把这些圈圈融入自己认识的物体中。

这样一路下来,孩子的想象思路打开了,在观看老师添画的过程中感知了添画的技巧,为亲身操作提供了基础。

在幼儿操作中,我也领略到了孩子们想象能力之丰富,一串飘动的风铃、电话机上一个个数字按钮,一条条蠕动的毛毛虫、一只只飘舞的蝴蝶都跃然纸上,一个简单的圈圈在孩子的笔下演绎成了一幅幅优美的画作。在活动最后环节中,一般都是以评价孩子的作品后结束活动。这次活动中,我还安排了一个小环节,就是在孩子自我介绍了作品中的圈圈画后,出示了两幅老师的范例。在这两幅精心准备的范例中,老师把不同的圈圈画物体进行了合理布置,成了两幅画面完整、结构合理的绘画作品。我想通过这两幅作品不仅让幼儿欣赏圈圈画的各种变化,重要的是传递给幼儿一个"美"的概念,让幼儿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同时,促使幼儿画面布局和建构能力的提升。

神奇的风教案推荐5篇相关文章:

幼儿神奇的树教案7篇

神奇的壳教案7篇

神奇的手教案模板8篇

神奇的盐中班教案8篇

科学神奇的磁铁教案7篇

神奇的壳教案优秀7篇

小班神奇的水教案6篇

神奇的手教案通用6篇

漏教案设计优秀教案推荐5篇

水果教案推荐5篇

神奇的风教案推荐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5329